引为一生至交、却背后捅刀的张邈。
张邈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八厨”之一,这不是说他是厨子,而是乐于助人、接济贫困,并且帮助人可以倾家荡产的帮。同时,张邈和曹操、袁绍三人很早就结识了,和曹操关系要好,被曹操引为至交。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曾一起举事。早在董卓乱政之时,张邈当时是陈留太守,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出洛阳后前往陈留,八成是投奔张邈,两人随后共同起兵。老曹还得到了张邈部将卫兹的投资,卫兹以家财资助曹操募兵,张邈派卫兹率部将跟随曹操一起作战,可见双方关系非常密切。
曾力保张邈。当时反董联盟成立,袁绍后任盟主,有些人一旦到了高位,就变得不可一世,袁绍正是如此。张邈见状就经常直言批评,因为从小都关系好,所以没有顾忌。袁绍因此忌恨,派曹操杀张邈,曹操拒绝并劝谏,好朋友不应自相残杀。
曾托妻寄子。193年,中原诸侯混战。曹操初据兖州不过一年,根基未稳,在袁绍的支持下,和南边的袁术、东边的陶谦为敌,恰巧陶谦攻打兖州,曹操带兵反击。
不过曹操心里没底,于是对家人说,“此去如果没有回来,你们以后可以去投靠张邈”,归来之后,曹操见张邈,两人相识而泣。
可见当时曹操把张邈当成兄弟来看,关系非常亲密,值得托付家人。
但张邈怎么对曹操呢?
背叛!趁着曹操率军远征,与他人共谋反戈一击,曹操根据地丧失大半,一州之地只剩下三城在手,几乎动了投靠他人的念头。
194年,为报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之仇,曹操再次起兵攻打陶谦,让陈宫留守根据地。而陈宫此人一直颇有野心,他的目标就是把其他人推到台前掌控局面后,再把这些人扳倒自立,先有曹操、后有吕布。
他背叛曹操、游说张邈的理由就是,吕布善战,引入兖州后,大家可以一同管理,等到时机成熟,就能纵横天下。
张邈面对陈宫的游说,倒没有考虑纵横天下一事。主要考虑到两点:
一是不够信任,在曹操杀名士边让后,心中无法安定,总担心有天曹操会把屠刀挥向自己。
二是曹操根基很浅,原本两人是盟友关系共同举事,后被鲍信等人推选为兖州之主,成为了张邈的顶头上司。在“二袁”纷争中,曹操站在袁绍一边,而袁绍这人早就垂涎兖州,又想借曹操将兖州划入势力版图,这与张邈利益相冲突。借着曹操收复兖州,搂草打兔子任命臧洪为兖州的东郡太守这是后话了。
所以,张邈同意陈宫的提议,偌大的兖州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县没有反叛,曹操到了一生中少有的危急关头,地盘尽失,军食耗尽,为了生存打算投靠袁绍,将家人迁到邺城当作人质。
痛下杀手
如此一个大招背刺,让曹操几乎痛不欲生,不过曹操确实能力出众,靠着程昱、荀彧、夏侯惇等人支持整军再战。
连续三战大败吕布,平定了兖州,吕布出逃去投靠刘备,张邈也跟着逃窜。只留下弟弟张超和家属在雍丘固守。
曹操猛攻雍丘,城破后屠尽张邈三族。这与杀名士边让、屠戮徐州一样,情感的影响很大,如此重要的至友竟然背刺,怎能让曹操不痛恨。于是雍丘一破,曹操下令灭门。
至于同样背叛曹操的陈宫,在小王看来给曹操带来的痛恨不及张邈,因为曹操眼中,陈宫只是一个无耻的敌人,陈宫被俘后甩给了曹操“仁、孝”两顶高帽,让曹操出于政治考虑选择放过了他的家眷。
而杀害曹操父亲的张闿和引出的陶谦,意外成分更大。张闿杀人越货逃到袁术处后,曹操将矛头主要对准陶谦,借此攻打徐州。
所以曹操内心憎恨的人,政敌陶谦不及杀人犯张闿,反复小人陈宫至多与张闿相当,而张邈才是最恨之人,当初有多亲密,最后就有多痛恨,所谓爱的越深恨的越深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