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邈、陈宫为何背叛曹操?

张邈、陈宫为何背叛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小康 访问量:1855 更新时间:2024/1/1 21:56:45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张邈

这个话题本来在写吕布的时候,顺带着提了几句,今天拎出来再专门唠叨唠叨,意在深度剖析一下张邈内心复杂的活动,从而揭示人性的的复杂性。

说实话,当我读到张邈背叛曹操的时候,感到不可思议。曾经那么好的生死之交 ,患难兄弟,怎么一下子就演变称敌手了呢?感觉曹操并没有作对不起张邈的事情,那么是什么让张邈鼓起勇气背叛朋友呢?

我们没想到的事情,可能作为当事人的曹操也没有想到。要知道兖州可是曹操的立足之地,曹操最敬重的大哥竟然和自己的手下一起密谋引进吕布这只狼崽来抢占自己的老巢,这等于下重手治他于死地。

虽然因荀彧的当机立断和智慧决策,有幸保存下来兖州的三个县城,毫无疑问,张邈、陈宫、张超、吕布的联合,对曹操造成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现在先分析一下张邈的来历,张邈,字孟卓,是东平寿张人,即今山东东平县人。张邈早在曹操青年时期已经是出了名的清流人士。他长期担任陈留郡太守,在兖州境内经营多年,在当地的豪门大族之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曹操的手下陈宫很狡猾,他如果先找到张邈说要一起反叛曹操,张邈肯定不会答应,他先去搞定张邈的弟弟张超,等谋划一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时,再去搞定张邈。因为陈宫知道,在兖州,张邈的影响力其实远超曹操。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当吕布一入兖州,不少豪族都归附于吕布,那不是因为吕布如何如何,而都是看在张邈的面子上。如果没有荀彧掺合的话,曹操将一败涂地。

《三国志》中对张邈有这样的描写:“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由此可见,张邈那也是个一等一的人物。连有名的四世三公的后代,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袁绍都很乐意结交张邈,曹操更是以认识张邈为荣。

年轻时袁绍、张邈、曹操是常聚的朋友。在曹操的发迹史中,不难发现,张邈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专门引用《魏晋世语》中的一段话:“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这就是曹操为什么选择在陈留起兵的原因。曹操全靠倚仗对陈留太守张邈财力和人品的依赖。张邈专门授意过手下卫兹去协助曹操,帮他募集起家的一个厚实家底。这种交情就连亲兄弟都未必能做得到,比如袁绍与袁术,虽一个庶出一个嫡出的兄弟,但相互算计攻伐。

《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当初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整日沉侵在吃喝之中。歃血为盟时一个个说的惊天动地,但一到要出兵打仗,没有一个敢担当先锋。曹操戴着代理奋武将军的高帽孤军前往,而只有张邈冒着可能得罪袁绍的危险,派出卫兹跟随曹操以壮气势,这样的好兄弟怎么不让曹操感动。

曹操与张邈的关系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三国志》记载,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之时,他临行前曾这样交代家人:“我若不还,往依孟卓。”这样的生死之托,真是让人感动得流泪。后来曹操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互拥抱着垂泣良久。

我相信曹操与张邈之间的感人友谊还有许多,再次就不再多举。

那好,问题来了,正因如此,张邈的突然反叛,才会令曹操惊讶悔恨,同时也令万千读者为之疑惑。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是张邈担心曹操会因袁绍而不得已杀掉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可寻吗?

其实,我们少年时期的感情都是纯洁的,但当踏入社会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复杂起来,现在大都认为,初中时期的同学,如果不是特别知根知底的话,十年二十年之后再见,最好不要有过多的联系,因为可能彼此变得超乎自己的想象。

常人尚且如此,曹操与张邈更是如此,随着曹操势力的日益增长,张邈、袁绍和曹操的做派都在发生变化。

自关东伐董联军成立以后,袁绍常以盟主的身份耀武扬威、骄傲自满;这让清流一派的张邈很是看不下去,张邈还是出于老朋友的情分,当着大家的面训斥了袁绍,袁绍是个很很爱面子的主儿,怎么会接受如此难堪,他把昔日的友谊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当即决定杀掉张邈一解心头之恨生。好在此时曹操从中斡旋:“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袁绍这才放过了张邈。

巧的是,张邈没过多久再次得罪了袁绍,是因为吕布这个到处惹祸的家伙,杀了董卓之后,遭到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的报复,战败出逃,袁术拒绝收留,袁绍收留之后怕势力壮大后危及自己,又放跑到处追杀吕布。而吕布去投奔张杨的路上,路过张邈的地盘,不知道二人为什么会出现临别把手共誓的情节,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到底盟誓了什么。反正袁绍听后大恨。

张邈如此两次得罪袁绍,他内心自然不得安稳。与此同时,经常帮助他说好话的曹操,因为在荥阳之战中损失惨重,也不得不成为袁绍的附庸。即便是曹操后来入主了兖州,但他在名义上还是要听从袁绍的命令。所以张邈不能不担心曹操会不会杀掉自己来讨好袁绍。因为在政治面前,友情则成为最好的利用盾牌,借朋友人头以自保和讨好的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

其次,曹操斩杀豪门大族王匡和名士边让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记载:“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

在这里要交代一下的是,王匡和妹夫胡母班都是张邈的好友。张邈和胡母班都曾位列“八厨”,八厨即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他们都是山东称霸一方的老乡,可想而知彼此关系是多么的亲密。当王匡被董卓击败后,又丢掉河内太守一职。他只好返回老家。在招募了一批子弟兵后,他打算与张邈联合。

此时曹操对王匡起了杀心。王匡之前被袁绍所迫,不得已杀死妹夫胡母班。曹操借机暗中联合胡母班家族,将王匡消灭。

再说边让,他是九江郡太守,他因数次仗才气羞辱曹操,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边让是陈留人,和陈宫等人关系也很密切。

曹操入主兖州后,为了肃清内患,采取一些激进手段,打压不少豪族乡绅。陈留郡也在兖州境内,他看着昔日的曹操,面不改色杀掉了王匡、边让等一个个不服从管辖的势力,这对张邈来说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因为他已琢磨不透如今的曹操。

最后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宫的游说。陈宫是这样说的:“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段话是陈宫精心准备的,因为句句打在张邈的心坎上。

我们知道张邈和曹操在讨伐董卓时都有各自的部属,严格来讲两人是两路诸侯。后来曹操当了兖州牧,张邈便追随了曹操。这样一来,昔日平起平坐的二人,张邈一下子就成了曹操的部下,张邈心里还是有一定的落差的。因此当陈宫建议张邈带着自己的部下反叛曹操迎接吕布,在除去曹操之后和吕布“共牧兖州”时张邈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从张邈的反应来看,一是他看透了曹操的本性,为达目的,杀人如麻。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他的刀下之鬼。二是他怎能甘心屈居曹操之下,所以在陈宫的精心策划下,也算是顺势而为了。

在这里加一段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京剧《捉放曹》讲的是陈宫在担任中牟县县令时,曾捉住曹操,后知道曹操是反对董卓的忠臣,便把曹操放了,自己也挂印弃官,陪曹操逃亡。后见到曹操杀死好友吕伯奢全家老小之后,又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论,便与曹操分道扬镳。虽是戏说,但也从民间的角度给出了陈宫背叛曹操的理由。

其实正史认为陈宫之所以反叛曹操,并不是因为吕伯奢事件,因为他杀吕伯奢是属于误杀,据《魏书》记载曹操发现自己误杀吕伯奢之后,说的原话是“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而《三国演义》把这句话由“人”扩大到“天下人”,从此给曹操留下了千古骂名。而正真让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是摆在面前的赤裸裸的王匡和边让被曹操斩杀的事件,让陈宫看透了曹操的狠毒。加之曹操是陈宫请进兖州的,陈宫认为他有责任再将其“终结”。也许是陈宫和张邈对曹操有着同样的感受,才最终走上了一起背叛曹操的道路。

背叛曹操只有死路一条。先死的是张超。曹操下令屠城,张超和家属都被杀个干净,还连累上一城的百姓。接着是张邈。他在请援于袁术的路上被士兵杀害。最后是吕布和陈宫。曹操包围下邳,陈宫被手下捆绑投降、吕布也被迫投降。最终陈宫拒不认罪是个死,吕布百般讨好也是个死。相关细节在吕布一章已有交代。

2022.5.15,李瑞青初稿于郑州:2022.8.3,瑞青改定于郑州。

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著有《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等长篇小说;《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短小说;《故乡的小路》《长江吟》等诗词集。累计在大型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300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

标签: 张邈

更多文章

  • 陈宫、张邈一起背叛曹操,为何曹操善待陈宫家人,诛张邈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张邈

    曹操的好杀历来为人所诟病,孔融、杨修、身边的卫士、小妾等等,还有谜一样的吕伯奢一家。但其实曹操杀人也是有选择的,比如陈宫、张邈二人一起背叛曹操,害得曹操差点丢了兖州。但曹操对待陈宫、张邈两人的家人却不一样,灭了张邈三族,却劝降陈宫并善待他的家人。张邈和曹操认识得更早,关系也更为亲密。张邈,字孟卓,东

  • 张邈和曹操是怎样成为敌人的?张邈又为什么选择迎接吕布到兖州?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张邈

    张邈把吕布迎接到兖州就是为了对付曹操,进而达到霸占兖州的目的,原本生死之交的俩人最终在利益面前成为一对不死不休的敌人。张邈和曹操是如何成为敌人的呢?那么张邈又为何选择迎接吕布到兖州?我们一起细细的分析其中是非曲直。张邈和曹操是如何反目成仇?张邈和曹操俩人在成为敌人之前,是生死之交,可以互相托付生死的

  • 都是背叛,曹操杀了张邈的家人,却一直供养陈宫的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张邈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与对待陈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早期创业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对待陈宫的感情则为一般。张邈是曹操早年非常要好的朋友,初平年间,任陈留太守,曹操之所以能起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张邈支持的。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首先是汉灵帝生前宠信的大宦

  • “捋虎须”将军朱桓的二三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朱桓

    ——兼析朱桓的“狂病”之谜原创作者:余世亮本文主角是“捋虎须”的将军朱桓。在讲朱桓捋孙权“虎须”的故事之前,先讲一讲孔子“捋虎须”之事,这件事记载在《杂篇·盗跖》篇里。话说孔子要去劝说盗跖发过自新,想不到孔子反而让盗跖教训一通,并留下了孔子自嘲的“捋虎须”之比喻。孔子和柳下季结成朋友,柳下季的弟弟,

  • 捋一捋朱治、朱然、朱桓、朱据的关系,他们有何历史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朱桓

    我们读三国,经常会对一些人物有些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荀谌、荀悦等子弟,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东吴朱氏的大将们,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治——孙坚旧将,三朝元老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

  • 蜀汉灭亡后罗宪奉诏投降曹魏并和孙吴力战,后被司马炎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罗宪

    罗宪是蜀汉末年永安的守将。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永安都督阎宇回援成都后,罗宪只带两千人守卫永安。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东吴方面数万大军西进,罗宪没有投降吴国,却坚持抵抗吴军半年多,最后投降了魏国。《资治通鉴》史料记载如下:“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及得禅手敕,乃帅

  • 刘禅投降后,那位驻守永安的罗宪,才能不输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罗宪

    一个三国鼎立,群雄并起的时代,在这里不断上演着一段段英雄传奇。面对这个混乱割据的局面,魏蜀吴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或许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而提起蜀汉的最后的战将,都会提到姜维和阎宇,而实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是罗宪。仇恨的开始,罗宪与“吴国”的“缘分”罗宪年纪轻轻就非常有才华,凭借自己

  • 霍弋和罗宪“拥兵自重”,为什么会坐看蜀汉被灭?并非不想施以援手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霍弋

    这两人都是蜀汉灭亡时候才进入世人眼中的大将,而之所以作壁上观,并非不想救国,而是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一)霍戈霍戈和罗宪都是“将二代”,特别是霍戈,其父霍俊是刘备手下的名将,不但能征善战,更是长于固守城池,他的成名之战就是以800士兵守住了葭萌关一年多,扛着了刘璋大军1万多人的攻击。霍俊死后,霍戈

  • 有人说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名将,魏国灭蜀之时,拥兵自重这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霍弋

    这个问题提的不符合历史事实。霍弋和罗宪确实是蜀国后期重要的将领不错,但是在魏国灭蜀国的过程中,这两人都积极表示要忠于蜀国,共同抵御魏国的攻势。但其主要的根源在蜀国的国君刘禅身上,由于当时刘禅对于魏国的进攻非常的惊慌,派出姜维、廖化等将领率蜀兵抵抗魏国的进攻。但当魏军将领邓艾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切断姜维

  • 成都失守的消息传至南郡,守将霍弋潸然泪下,身穿丧服,告祭三日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霍弋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来攻蜀汉,远在南郡驻守的蜀汉大将霍弋听闻这个消息后,便上表后主刘禅,表示自己愿领兵退敌,但后主刘禅以战略已定为由,让其死守待命,不久,成都失守的消息传至南郡,霍弋潸然泪下,身穿丧服,告祭三日。霍弋,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其父自荆州起兵,追随蜀主刘备南征北战,为刘备能够顺利拿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