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被曹操赐死后,曹操遇见杨修他爹,看到老人家清瘦了不少,于是上前故做关心状,问:“杨公清瘦了不少啊,这是为何啊”。杨修他爹也是老江湖,知道曹操的意图,于是回答说:“我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趁早除去逆子,到现在还如老牛想念小牛般想念我的儿子。”
曹操听了,被这父子情打动,原本想着只要这老头有一点点怨言,他就杀他全家,以绝后患,谁知老头子很机智,回答得很体面很妥当。
其实杨修这个人,个个都说他聪明,包括曹操,不然也不会让杨修当自己的秘书。但是,《三国演义》里关于杨修的那些小故事,无一不在告诉读者,杨修其实不聪明,只是会耍小聪明,爱卖弄而已,完全不是像是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
比如,一盒酥的故事,一人一口酥;门字里写个活字,意味着门太宽……这都是非常简单的谜语,我不相信只有杨修一人猜出,这真的体现不了他的聪明才智,反倒体现了他的爱表现和小聪明。
尤其是关于“鸡肋”的故事,别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决不如此草率行事,就是一个军人,也不能依猜测去行动,一定是有了准确的命令才能行动的。听到“鸡肋”可以判断主公想退兵,但是不能没有命令就收搭行装叫大伙退兵。动摇军心、假传命令,这在军队里是死罪。
一系列的操作,感觉是作者罗贯中看不惯杨修,故意把他写成了这样一个跳梁小丑般的人物,就像他把周瑜写得心胸狭窄一样,实际上的周瑜是心怀天下,大无私之人。
在《三国志》里,杨修虽然也是被曹操所杀,但是不是因为“鸡肋”事件。是因为杨修作曹操的臣子却参与夺嫡,他从属曹植阵营,用计谋挑拔曹丕与曹操的关系,引起曹操的不满。
原来对杨修既信任又欣赏的曹操,渐渐改变了对杨修的看法,他担心以杨修的才华以后的魏国国君不一定能控制住杨修。而且,杨修还是袁绍的外甥,这一切加在一块,让曹操很不安,于是决定除掉杨修,以绝后患。最后,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打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