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弊端,这句话本来的意思不是现在所理解的:蜀汉没有什么人才,青黄不接,才让老将出马。
这句话,最早出自清末创作的《扫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创作者在贬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是在呛以姜维为代表的年轻人。这句话是本来就是称赞廖化老当益壮,只是在民间传的味道变了。
另外再说说诸葛亮的用人政策,《三国志》里评价道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也就是整个蜀汉都很佩服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的用人政策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最后蜀汉后期无人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的篇幅比较小,出场人物少,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所以给人蜀汉后期没有大将的感觉。
实际上,蜀汉后期除姜维外也有一些大将之材。比如永安的罗宪,凭借数千人足足抵抗了东吴名将陆抗数万人六个月的时间。还有南中的霍戈,后来攻占了东吴的交州长达八年,也是名将。以及霍戈的手下杨稷,毛炅,董元,解象,孟岳,孟干,马融,李松……这些人在晋朝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
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真不少,而且就算人才不多,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这么多年蜀汉发展还能怪诸葛亮?中间的领导人看到政策不对,难道不改吗?诸葛亮不在的这二十多年,中央领导人都在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