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句公道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句公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灵纹谈娱乐 访问量:2134 更新时间:2023/12/17 8:49:52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帐下有两大得力干将,诸葛亮和庞统。此二人大智如愚,胸怀谋略。前方军事后方统筹,相互配合,堪称完美。

而二人的结合果然也不负众望,使得刘备能在三国那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里称霸一方。但人们都自动忽略了历史上同样有着出色谋略更是直接给刘备带来直接效益的谋士—法正

他不仅为了刘备找到了富庶且险要的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在“汉中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刘备提供了逐鹿中原,三分天下的资本。

法正出身名仕家庭,是名士法真之孙。

法真精通诸子百家各家学说,知识渊博,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从未入仕,膝下仅育有一子法衍也即法正之父。也许是法街过世过早导致史书上对他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因有能力有学识被人举荐入朝为官。

父亲不给力,法正也就只有自食其力了。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孟达一起入蜀投奔益州牧刘璋

法正家出身名门,家中祖父父亲又都是名人,但任谁都没想到刘璋竟是个看中正统出身的主。

就这样,这位自幼博才多学,聪慧异常,长大后更是满怀壮志的才子就这样输给了非益州本地上,真是可悲可叹!

法正算不上什么值得重用的人物,刘璋也就没把他当回事儿。这也就导致了法正是在很久很久之后才当上新都县令。

在这期间,法正的生活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每天做着与智商不等的琐事,仰头看天,低头默默叹气。

现实中,他不仅要忍受多年不得志的苦闷还要被州邑中人诽谤。法正只想说:简直了。心高气傲的法正对此十分不满,经常与好友张松抱怨(张松时任益州别驾)说刘璋虽有仁德却不懂用人更无称霸雄心,实非明主。

对此早有怨言的张松二人一拍即合,决心另投明主。

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遭到冷遇,心有埋怨,这样一个没在意得来的抱怨竟是后续事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小事转大事。归来后劝说刘璋与刘备交好。刘璋便问,那么该派遣谁出使才好呢?于是,张松便向刘璋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法证。

法正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这样被好友推荐给了刘璋。虽说是好友推荐,又是给自己一次露脸的机会,但法正对刘璋心中早没了好感,被派遣出使也是不情不愿。

正所谓,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想到正是这一无心之举,牵动着法正命运的转折。

法正一见到刘备就受到了他的热情款待,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二人脾性相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再加上刘备上位者自身的霸气,法正自然的就折服于刘备,就这样刘备成功收获了忠实粉丝一枚。

回到益州之后,法正便找到张松,和他说自己见到的刘玄德(刘备,字玄德)并告诉他刘玄德果然是一位明君,二人也就这样达成了共识,决心奉刘备为主。

公元211年,法正再次出使刘备,直接表明心意要跟随刘备。

此时曹操正准备攻打汉中张鲁,刘璋担心张鲁不能抵御,一旦战败,曹操极有可能顺势南下成都夺取益州,正是一筹莫展之际。

张松抓住机会进言刘璋,迎接刘备入蜀,一同攻打张鲁。

一番极力劝解加分析,说曹操在赤壁一战中失利,刘备羽翼日渐增长,是一个可以而且占据荆州要地,又是你的同宗兄弟,一定不会对我们的地盘有所图谋,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

大家此时一定都在想刘璋怎么有点偏听偏信呢?怎么这么容易就相信了呢?这不是引狼入室吗?如果你有这样想那你可就太看轻刘璋了。

大家一定不要被刘璋纯良无害的外表给欺骗了,其实刘璋的脑子中也是千回百转呀,他想的是让曹操和刘备相互消耗,自己的坐山观虎斗,用自己的势力平息自己内部的矛盾,打压不服势力。

但刘璋没想到的是,弄巧成拙,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莫大的祸患。

而张松的这一番进言,不仅表示出了刘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更是以此打消了刘璋担心的东州再一次被分权的担忧。刘璋最终拍板决定迎接刘备入蜀,于是便派法正和老乡孟达各带2000人出迎刘备。

法证二次出使刘备,正好向刘备表明自己和好友张松想投靠他的心意。那么这时二人费心劝服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蜀的想法,正是为法正投靠刘备递上了一张投名状。

法正建议刘备说以将军之才只去讨伐张鲁,实在是太可惜了,要想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您应该主动去讨伐刘璋。张松做内应从而夺取益州这样您不仅有了物资钱粮供应地,更有了有天府之国称呼的险要地势,距离您完成大业岂不更近一步?

总的一句来说,张松做内应,设局干掉刘璋,凭借益州险要地势和富裕来成就霸业。

这是刘备与法正不过是两面之缘,而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一见面就和自己说了这样一件可颠覆天地的大事件,实在是难以让人很快同意。最终在庞统的建议下,刘备决定信法正一次。

三年的拉锯战以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结束。这一场豪赌,险中求胜,刘备成功拿下了益州这个安身立命之所。

法正在刘备成功入蜀的这件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今后的能力。

汉中,是现金的汉中地区,位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一块狭隘缓冲地,北靠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脉,气候适宜,自然产物丰富,盛产马匹。

名副其实的宝地自然引人争抢,法正趁曹操退回长安之时,劝告刘备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汉中。

在“汉中策”中,法正为刘备制作了一套包含战前三问:“为什么赢,怎么赢,赢了又会怎么样”的完美作战计划。

开战之后,刘曹双方各使本领,底牌尽出,阵容强大。法正以其奇谋令曹魏大将夏侯渊中埋伏,被黄忠劈于马下,命陨疆场。

拿下汉中,蚕食雍、凉两州,开拓国土,兵强马壮,积蓄实力,刘备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人生高光时刻啊。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汉川矣。”只此一句足见刘备当时意气风发的骄傲场面。

自己收取天下英才为什么独没有法正,曹操一句话可见法正的智慧高明。自此刘备称汉中王,任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所谓尚书令,掌管所有政务机关的总领导,在政务方面权利仅次于诸葛亮,护军将军,监督全蜀军队。法正来到了自己人生权力的顶峰。

那么,“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诸葛先生了。

如果按照当时的时局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就不会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了,也许刘备在有生之年就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

命运与刘备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当他以为自己就要成功的时候,自己的事业竟来到了低谷期。

汉中之战不久,关羽私自发动襄樊之战,虽然干掉了曹操的几个大军,但也遭到了东吴刺背,最终落得个敌军擒获,命陨身死的下场。随着关羽的逝世,荆州军宣告灭亡。

关羽离世事情并没有就此落下帷幕,同样是这一年,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立下汗马功劳的黄忠因病逝世。公元220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法正也与世长辞。

刘备看中的亲信们接二连三的离他而去,法正也走了,他的内心十分悲痛,连哭数日。

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举全国之力出兵讨伐东吴,但是由于刘备自以为底气十足,还没带上自己的军师诸葛亮,简直是飘了。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的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一败涂地,折兵损将,元气大伤。

刘备讨伐东吴失败,身心俱疲,不久后卧病在床,托孤诸葛亮,病逝白帝城。

刘备病逝之前,诸葛亮感叹到:如果法正没有死,一定会拦住刘备,不让他出兵伐吴,即使没劝住也不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可想而知,如果法正没有死,成功挽回了刘备兵败的局面,以刘备的实力,稳扎稳打,真的是十分有可能问鼎中原,成就霸业。

诸葛亮为相,法正善奇谋主持外局,相互配合,强大的王朝必将崛起,以后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一统天下,也会持续与曹操等人战斗,未来的中原,也就不会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的是,历史的长河一去不返,不可能因为人们的遗憾而排山倒海,回到从前。

如果要问谁才是刘备心中的第一某事,估计诸葛亮也会把法正作为最佳答案告诉你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法正不仅在军事大业上为刘备出谋划策,更是插手了他的私生活。有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非同凡响的地位。

刘备半生飘荡,妻子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好不易有个孙夫人,还有了个孩子,刘备却对孙夫人的脾气秉性十分不喜,常与法正吐槽自己心中苦闷,法正更是直言讳对刘备说,你这媳妇不能要了,跟她离了吧。

孙夫人返回东吴后,众臣又为他找了吴氏,吴氏前夫是刘璋的亲弟弟刘瑁,前面说过,刘备在法正与张松的配合下拿下益州。

这让刘备心中十分别扭,过不去那道坎,法正再次出言规劝,说,晋文公为了坐上王位迎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不也没什么吗?更何况你还是娶弟妹为妻呢?这话一出,解了刘备心中的心结。

法政与刘备同是性情中人,又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互相懂得,相互理解,相处的十分轻松,除去上下属的关系,更多的是交心朋友。

曹操曾十分惋惜,自己揽尽天下群雄,却独少法正一人。这样看来,这位既有能力又有共同话语的知己好友,天下难寻。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出兵伐吴的冲动,法正确有可以一劝的把握的原因吧。可惜事实是他老早的就退出了历史长河,从此一去不返。

标签: 法正

更多文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你看曹操是怎么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法正

    历史的延变,朝代政权的更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史书中,也能够知道,一些历史人物,是如何影响历史和时局变化的。三国时期,刘备的帐下,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着一位非常重要的谋士:法正。史书中曾高度称赞法正,认为:倘若法正不死,就不会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了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牛?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法正

    人们对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多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了解的,但实际上,被称为四大名著的这本书,其实跟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诸葛亮是蜀国刘备身边的第一谋士,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像书中所言那般高的建树。当时颇受蜀国刘备尊敬,并且有着相当出色的谋略,给刘备带来直接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且看曹操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法正

    得益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三国中最出众的人物,他被世人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为了请他三顾茅庐,诸葛亮可以说是除了刘备外蜀国的灵魂人物。可是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是他的军师,是他的智囊团,但是真要比起来还是法正在他心中的地位更重,因为法正对于刘备来说是从龙之功,他甚至可以改变刘备的想法。乱世择良木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历史上的法正真的有如此恐怖吗?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法正

    法正是一个可以以一己之智改变天下格局的人物。“假如”之叹汉中之战,曹操被刘备搞得很郁闷。得知刘备是以法正之谋取胜后,曹操恍然大悟:我就说刘备没这么牛逼嘛!原来是有法正在教他呀!后来,法正死了,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大败。诸葛亮叹息:假如法正还在,他一定能劝阻刘备,即使劝阻不了,大军也不会大败!曹操以为:

  • 法正不死,则无三国?法正如果活着,真的能帮刘备一统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法正

    诸葛孔明此等身怀经天纬地之才者,尚不能助蜀汉一统天下,更不必说一个小小的谋士法正。近年来随着“三国文化”的热度不断攀升,许多三国中的“奇才”被不断发掘,先有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来暗示诸葛亮怕郭嘉怕得要命;后有所谓的“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仿佛只要法正在,刘备一统天下便是板上钉钉的。这些论调

  • 法正:刘备的幕后首席军事高参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法正

    说到刘备的军事高参,人们首先会想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他几乎被神化,自然也就没有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锦囊妙计”见长。事实上,当他和庞统同为军师中郎将时,在阵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庞统。刘备入益州征战,随行所带的也是后者,而将诸葛亮“留镇荆州”(《三国志·蜀书七·

  • 法正对于蜀汉意味着什么?“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一提法很夸张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法正

    文/四季文史《三国志蜀书》记载:“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是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发出的感叹。到后来,人们把这句话演变成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法正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谋士,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一提法

  • 诸葛亮说,如果法正活着刘备就不会打败,法正作用真的这么大吗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法正

    夷陵大战失败以后,诸葛亮曾经哭着说:“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那么,诸葛亮这个话对不对呢?我认为诸葛亮这个话是不对的。或者说,诸葛亮的这段话,其实还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葛亮认为,法正如果活着就能够阻止刘备东征。那么法正能不能够

  • 法正与诸葛亮,同是刘备谋士,汉中之战为何刘备只带了法正?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法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谋士,在整个三国时期,诸葛亮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不过这是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过度描写,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存在短板的。正史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非常客观。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

  • 季汉十四文臣,为何独独没有法正?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法正

    成都武侯祠中,将蜀汉的知名武将都列了出来。除了刘关张和诸葛亮外,武将有十四列,以赵云为首;文臣亦有十四列,以庞统为首。十四武将中,赵云作为武将之首,相信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研究季汉十四文臣后,却让人不免发出疑问:那个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的法正去哪里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评鉴一番。首先季汉十四文臣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