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故事中,亲兄弟为了权力而互相争斗的事情可以说层出不穷。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绍自己家里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也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
就像曹操一样,司马懿的“称帝之梦”也是在儿孙辈手里实现的。除大家熟悉的司马师与司马昭外,尚有“八王之乱”时的司马亮与司马伦等。这些野心勃勃又各具优劣的儿子们,既统一了天下,也失去半壁江山。
司马懿同蜀汉交战时,先咨询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的意见,再评论优劣,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司马师要比司马昭更厉害,更加受到司马懿的器重。一方面,就司马师来说,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237年三月-239年),司马师担任散骑常侍,多次升迁后担任中护军。另一方面,对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来说,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就司马师掌握的中护军,掌管的是曹魏都城的禁军。由此,司马懿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安排,是一内一外,在重要程度上,显然是掌握曹魏都城洛阳禁军的司马师更加关键。
司马师的性格刚毅勇为沈稳,有大局谋略,忍一时得一世,军政双绝。何晏评价: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司马昭的性格偏阴暗,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狡诈政客,军政能力不错,但绝对比不上哥哥司马师。司马懿看重的是司马师,更认可他的能力。
论名气司马师不如司马昭,论才能司马昭却不如司马师。史书上写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据说当年司马懿处心积虑的要除掉曹爽夺其大权,他做事十分隐秘,凡事只与长子司马师商量,连司马昭都不知道。只到发动政变的前一晚才告诉司马昭,司马昭听后大惊失色。当晚,司马懿派人观察两个儿子的举动,司马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呼呼大睡,而司马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孰优孰劣一眼便知。这一点司马昭自己都承认,后来他掌握魏国的大权后就常说:“这天下是我大哥的。”
而对于司马昭,人们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总以为他是个把"篡位"写在脸上的,不善长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亲和哥哥一样,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长大的曹魏权臣,其实也是个狠角色。
至于司马昭,则是因为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由此,从事后司马懿给两位兄弟的封赏上,司马昭仅仅是因工增加封邑一千户,而司马师则是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对于封侯拜将的司马师,无疑比司马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平陵之变后获得封赏也在弟弟司马昭之上。
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关系一直不错,影视剧中司马昭还对夏侯徽有点意思最后失手杀掉了夏侯徽,但是亲兄弟还是最终要,司马师最后也说“我要的是司马家无坚不摧”,所以放了司马昭一马。不过正史中夏侯徽是被司马师所杀,并不是司马昭干的,所以这里算是大家冤枉司马昭了。而且对于司马两兄弟来说,司马家能够掌握最后的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师也绝不会和司马昭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