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正:“蜀汉的郭嘉” 助刘备翻然翱翔的辅翼|文史笔谈

法正:“蜀汉的郭嘉” 助刘备翻然翱翔的辅翼|文史笔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沐段子 访问量:3679 更新时间:2024/1/19 11:59:31

从此之后,郭嘉似乎比诸葛亮还算无遗策,以至于机关算尽,早早耗尽了阳寿。

其实,诸葛亮和郭嘉的形象都有所拔高,但郭嘉和诸葛亮实在不是在一个档次。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一自我定位是相当准确的。陈寿也评其“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吴国张俨又称,“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把诸葛亮比于管仲、乐毅、萧何、晏婴,属于王佐之才、帝王之辅,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评价。而东晋张辅称,诸葛亮“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北宋胡寅也说,诸葛亮属“伊、吕之俦,度越管、萧远矣!”这种把诸葛亮比于伊尹、吕尚,远胜管乐(萧)就确实有些拔高了,或者说只是从道德高度而言,诸葛亮不仅堪比伊、吕,在后世道学中,他的高大形象是仅次周召二公了吧。

诸葛亮画像

被拔高的郭嘉

郭嘉“深通有算略”,“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曹操语),又能揣度曹操心意(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奉孝乃知孤者也”),属于筹画之士。擒吕布、败袁绍、平幽冀,都有郭嘉的一份功劳。

曹操没听程昱、郭嘉之言,放走刘备,后悔莫及。后来打算东击刘备,诸将都说袁绍才是当务之急,袁绍可能趁曹操亲征刘备时从背后偷袭。是郭嘉劝曹操应该先击溃刘备,袁绍无大志,必然不会趁虚而来。

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担心孙策从后面偷袭许都抢走汉献帝,是郭嘉分析了孙策必死于刺客,许都无忧,曹操才敢放手与袁绍相搏。

曹操北征乌丸时,诸将担心刘备献计刘表偷袭许都,都劝曹操不要深入北方,又是郭嘉力排众议,认为刘表必然不会采纳刘备意见,劝曹操放心征讨柳城。

郭嘉画像

裴松之注《三国志·郭嘉传》时则认为,郭嘉有部分谋划之功其实是属于曹操的。裴松之说,“决计征(刘)备,量(袁)绍不出,皆出自太祖”,郭嘉只是揣度心意相劝,让曹操征刘备的决心更坚定而已。又说,“(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意思是郭嘉能料知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怎么能料知刚刚是曹操准备与袁绍决战的时候呢?

其实汉代谶纬神学盛行,这类神话预言故事在《三国志》中比比皆是,都是后人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穿凿附会,神化前人的料事如神。

陈寿在本传中认为,郭嘉与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属于一个等级,“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筹画所料”可以比肩荀攸,但是论德业还是差了一些。

陈寿将二荀贾诩合为一传,认为荀彧“有王佐之风”,“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可比张良陈平。而裴松之看不起贾诩,认为他不配和二荀相比,“魏氏如(贾)诩之俦,其比幸多”,程昱、郭嘉都可以和贾诩相比,算同一个级别。

也就是说,郭嘉和贾诩、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算同一等级,比二荀还差一点,二荀这类“有王佐之风”的谋臣,可与古之名臣张良相比,大概和卧龙凤雏是同一个等级。荀彧和庞统差不多,比诸葛亮又要稍稍次一点,至少在道德和治国层面不如诸葛亮。戏志才和郭嘉都是由荀彧先后举荐给曹操的。如此比较,郭嘉不知道与诸葛亮差了多少。而蜀汉诸葛亮之下,也确有一人可与郭嘉相比,那就是法正。

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英年早逝的法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应变将略等兵事,诸葛亮可能不如郭嘉,而直言谏主,诸葛亮也不及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人。祖父法真,善于识人,被称为“玄德先生”。后来法正辅佐刘玄德,也是奇事。

庞统法正同传,庞统还要比法正优秀那么一丢丢。庞统类比荀彧,法正可比肩郭嘉,这是陈寿书之于正史的人物品评,好发议论的孙盛、裴松之都无异议: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拟之魏臣,(庞)统其荀彧之仲叔,(法)正其程(昱)、郭(嘉)之俦俪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法正画像

法正有何厉害,可匹配郭嘉一档?

简而言之,有四件事居功至伟:一是迎刘备入蜀,二是助刘备得益州,三是献计杀魏大将夏侯渊,四是献策助刘备取汉中而王。

这四件事,每件事对蜀汉立国都非常非常重要。益州和汉中也是蜀汉的基本盘,开此疆域,庞统法正张松三人之功最大,丝毫不比郭嘉对曹魏的功绩差。

张松、法正为友,在暗弱的刘璋手下时都感叹志不得伸,后来张松举荐法正出使联谊刘备,法正当初可能并不看好刘备,不愿意为使,只是刘璋心意已决,不得已前往荆州。

但法正一见到刘备,觉得此人是真命之主,于是弃刘璋劝刘备可取益州之策:将军英明,刘璋懦弱,张松为内应,“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刘备入蜀北伐张鲁,与刘璋的矛盾日益激发,继而南下取成都,法正亲笔劝降刘璋。

曹操收张鲁后,北返邺都向天子要魏王称号,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守汉中。这时,法正看到了得汉中的机会,“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于是向刘备献策:渊、郃才略,不如咱们,汉中可取,然后以汉中为根据地,最优的业绩是可以完成消灭曹魏、恢复汉室的大业;再其次也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疆拓土;最差也可以凭借天险,保西南一方长久割据。

刘备觉得这是妙计啊,然后举兵北伐汉中。法正同行,果然所向披靡。定军山之战,也是法正看准时机,一声令下“可击矣”,黄忠乃一鼓作气,斩夏侯渊于马下。定军山之败,汉中之失,曹操听闻都是法正谋划,居然多少有些释然,“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法正敢于直谏,还能智谏。刘备取汉中时曾遇阻击,怒火中烧不肯退兵,当时无人敢谏,曹军又箭如雨下,法正勇敢上前为刘备当起挡箭牌。刘备大喊,“孝直避箭。”法正说,主公都不顾安危,何况小人。刘备才说,咱们一起撤吧。

刘备画像

刘备得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为汉中王,又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法正和黄忠一样,刘备刚称王,他们第二年就去世了。法正时年四十五,正当壮年,刘备痛哭数日,谥曰“翼侯”(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刘备在位时,只有法正一人享此殊荣。

法正长于奇画策算,然而不修私德,睚眦必报,听闻有人诽谤自己,就擅杀数人。有人劝诸葛亮应该抑制一下法正,但法正优宠一时之盛,诸葛亮也拿他没办法。

诸葛亮说,刘备在荆州时,北畏曹操,东惮孙权,内惧孙夫人生变,当时进退狼狈,是“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

法正和诸葛亮虽然志趣不同,但都一心为公,所以能够相安无事,而诸葛亮每每都对法正的智术谋略感到惊奇(“每奇正智术”)。

遥想曹操赤壁大败,哀叹郭嘉早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刘备夷陵大败,诸葛亮也发出类似哀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匹敌郭嘉,毫不为过。

封面新闻安逖

标签: 法正

更多文章

  • 马克龙对乌克兰态度大变,俄媒:法正阻止欧盟援乌

    历史人物编辑:大圣点评标签:法正

    到中国走了一趟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似乎终于看清了局势,在援乌一事上态度大变。据中国青年网报道,近日,俄媒表示,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的一项决定,即出资20亿欧元帮助乌克兰补充弹药,但遭到法国阻止。按照欧盟方面的设想,筹集到的这20亿欧元,会分为两部分,一半用在向欧洲的武器制造商们,发出联合订单,以继续援

  • 法正到底好在哪里,为何诸葛亮没法劝动刘备时却表示法正可以?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法正

    说到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谋士,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代圣贤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存在对于蜀汉政权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若要问蜀汉谋士中,刘备更爱谁,或许连诸葛亮自己都会给出一个非他本人的答案——法正。作为刘备亲自请出草堂的优秀人才,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言而喻。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人物编辑:倾城之殇标签:法正

    章武二年,刘备因关羽之死而不顾众臣劝阻,执意发兵东吴,然而蜀汉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大败,迫使刘备不得不选择撤军,退守白帝城。此时诸葛亮面对败军之势,也只能感叹一句:若法孝直尚在,必能劝阻主公起兵,即使不能制止,也不至于如此大败。诸葛亮口中的法孝直,乃是刘备麾下的另一名肱骨谋臣——法正,此人擅长奇谋异策,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法正

    提起古今第一谋士,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的确,在大多数人眼里,诸葛亮和“神机妙算”“卧龙凤雏”等形容人聪明至极的词汇连在一起,三国时期好像鲜少有人能盖过其锋芒,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刘备麾下还有着比诸葛亮更为聪明的谋士。那就是——法正。此人帮助刘备起家,深得刘备信任,甚至诸葛亮都劝不住刘备

  • 马谡,刘备都看不上,为何诸葛亮会委以重任?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马谡

    因为不服从先前的军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战中失利,马谡被送上了蜀汉的军事法庭,最终被判了死刑,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先在刘备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曾对孔明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就是说他一早就嘱托过,认为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按

  • 刘岱、王忠讨伐刘备,刘岱如同马谡,辜负了曹操厚望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下三国正史标签:马谡

    此刘岱,非兖州刺史刘岱,而是司空曹操的同乡,司空府长史。(司空长史刘岱)出兵目的 由于刘岱、王忠在史册中没有傲人的作为,又受《三国演义》说曹操让他们打着丞相旗号,以牵制刘备的说法的影响,有必要先澄清此战出兵的目的。 (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刘备),不克。--《三国志·武帝纪》 “克”是“战胜,

  • 马谡并非被诸葛亮所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马谡

    马谡因违抗军令而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正军纪,不得不斩了马谡,演义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佳话,流传于后世。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马谡之死,但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正史中对于马谡的死有很多版本,但均未见有记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一段,但共同点就是,诸葛亮由于马谡贻误军机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究竟是处罚得当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一生当中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那时的诸葛亮,正在全力推动着第一次北伐,他很期待马谡可以不辱使命守住街亭,这样诸葛亮的大军就可以全部攻下陇西三郡,到时候就不怕曹魏军队反扑,完全可以挥师东向,逐步蚕食长安。然而,马谡失败了,损兵折将丢失了街亭,让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那么,如何处理马谡就

  • 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街亭一战后,为什么要斩他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马谡

    本文约1190字,阅读时间3分钟左右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个经典的桥段,马谡因为失去了街亭被诸葛亮斩杀。当时马谡虽然战败,但并非一定要杀他,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杀马谡不可呢?本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理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得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的原因。《三国演义》中这样介绍的,诸葛亮派马谡守

  • 诸葛亮为何如此信任马谡?因为他会吹牛装逼,讨孔明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马谡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是四哥马良,他前面三个哥哥,都比不过他,唯独五弟马谡,相貌清奇,谈吐非凡,与马良并重当世。不久,马良在随刘备攻打吴国的战争中,因战败于逃亡途中被流寇所杀,而马谡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深得信任。按理说,诸葛亮身边不乏能人奇士,为什么偏偏宠信马谡呢?那是因为马谡很有才华,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