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希平讲史 访问量:1970 更新时间:2024/1/10 6:16:53

1、安禄山得力干将

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

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

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

自古“有兵便是王”,一些节度使的野心开始萌发:咱手里有这么多兵,得干点什么,否则对不起朝廷的“栽培”。具有类似野心的典型人物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起兵反唐后,史思明一直是安禄山的得力干将,无论是攻打京城长安,还是啃别的硬骨头,史思明都是安禄山的先锋,而且“所向皆捷”,打的都是胜仗。

直到天宝十五年,总打胜仗的史思明才遇到了真正的硬骨头,不但没有啃动,还把牙蹦坏了。

这个硬骨头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他们两军联合起来使劲儿揍史思明,史思明这才抵挡不住,逃到博陵(属今河北保定)。

眼看他就要被李光弼搞定,却传来了哥舒翰在潼关兵败的消息,李光弼闻讯回军,史思明大喜,带兵就追。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突厥人。与安禄山为同乡里。

这次唐军惨了,因为史思明的部队都是安禄山叛军的精锐,战斗力极强,虽然刚打了败仗,但并未伤筋动骨,唐军刘正臣部倒了血霉,差点被史思明整了个全军覆灭。

重创了刘正臣,史思明乘胜进军,接连攻下常山、赵郡、河间三地,大破颜真卿部下和琳。

一发而不可收的史思明又把目标对准了清河,还在信都把老上司乌知义的儿子乌承恩包围了,把他母亲、妻子、儿子都抓了,迫使乌承恩投降,“与之把臂饮酒”,完全是哥俩好的节奏。

2、归降朝廷

按理说,为安禄山这个哥们儿如此卖力的史思明,是不应该背叛安家的,促使他投降朝廷的推手,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759年),唐朝叛臣,安禄山次子。

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称帝后,就想除掉史思明,原因是史思明收了安禄山溃散的残部。

实际上,史思明起初并不想投降朝廷,而是想自立。

他的这个想法,在安庆绪杀掉他老爸的时候就有了,直到后来安庆绪在洛阳打了败仗,逃到邺郡(今河南安阳)后才意识到——逃到邺郡后,安庆绪又到处征兵,安禄山生前手下大将如武令珣、史思明部将蔡希德等人都去投奔,但是史思明却装聋作哑,根本不尿安庆绪,小安子这才怀疑他有二心。

连老爸都要杀的人,怎么能够容忍这种人呢?安庆绪便派人去弄他。

他是以征兵为由派的人。当他派的三人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带着5000骑兵赶到范阳,史思明已经做好了收拾他们的准备,因为他知道,安庆绪必定没安好心。

阿史那承庆(生卒年不详),安史之乱时安庆绪的宰相。

史思明迎接安庆绪使者的场面,那是相当地大,除了他亲自率领的几万士兵,还有埋伏在营帐外面的伏兵。

来到他的地盘,当然得由他作主了。没说的先是盛情款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等对方喝得差不多了,史思明才按照事先约定把酒杯摔在地下。

随着一声脆响,埋伏在外的士兵一拥而入,拿下三人,然后史思明宣布自立。

哦不,不是宣布自立,是向朝廷上归降书。

他不是早就想自立吗,这是多好的机会啊,而且顺理成章,可他为什么不宣布自立,而要归降朝廷呢?请耐心往下看。

史思明假降,把唐肃宗都骗了。

史思明的归降,可把唐肃宗高兴惨了——那可是十三个郡和十三万兵力啊!给他什么回报,才对得起这份厚“礼”呢?封他为王吧。于是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七个儿子都得到了高官厚禄。

当他劝好几个州相继归降后,朝廷又封他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3、死于儿手

既然下决心归降了,朝廷又给了他高官厚禄,那就好好干呗,为什么后来又反叛了呢?原来他是假降。

他想用假降来麻痹朝廷,然后暗中招兵买马,以图大事,“外示顺命,内实通贼”。

乌承恩来到史思明军中,白天虚与委蛇,晚上则打扮成女人,到史思明部将家里去做策反工作。谁知道那些人对史思明很忠心,不但不为所动,还把这事儿告诉了史思明。

史思明想杀了乌承恩,却又没有证据。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乌承恩所住旅馆的床下藏了两个人。当天夜里,那两个人就偷听到了乌承恩和儿子的秘密谈话:“吾承上命除此逆胡!”——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杀此贼的。

带兵赶到旅馆的史思明不但得到了乌承恩的“口供”,还从他身上搜出李光弼要他赶快动手的书信和朝廷要他诛杀叛将的名单。这下有了证据,别怪我姓史的不客气了!

杀乌承恩之前,史思明还故作姿态地大叫:“老子都投降了,怎么还如此对待我们!”

乌承恩这个怂包,反正是个死,他却不选择大义凛然地死,而是扑通一声给史思明跪下:“不关我的事啊,这一切都是李光弼指使的啊!”

他的下跪并没有救他的命,史思明把他和他儿子,以及200多从属都杀了,再举反旗,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史思明长子。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对于史思明,《剑桥中国隋唐史》有这样一句评价: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史思明攻唐得胜在即,因为一句话,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出现,让唐朝从巅峰走向了衰落。人们对安史之乱肯定是不陌生的,即使是不了解这个历史事件,也听说过。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起的,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直接起兵造反。安禄山起兵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不相信,到了后来,安禄山兵临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信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发动

  •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

  •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代表作,相传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巧妙的抒情艺术,逐层递进地表述了自己的体会,因为此诗直抒胸臆地倾诉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

  • 宋之问一首清新唯美的田园诗,满满的岁月静好,极富春天气息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宋之问

    写在前面:“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偏幽。”,宋之问痴情山水,但他不是王维,没有王维的恬静淡泊,也不会像王维那般厌倦了宦游就绝尘归隐,他寄情山水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尽管他偶然也会生起“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之念,但是,宦海浮沉,几度流离,他都没有下定归隐之心。但喜欢却是真的,在京城长安附近,他有蓝田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