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禄山得力干将
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
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
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
自古“有兵便是王”,一些节度使的野心开始萌发:咱手里有这么多兵,得干点什么,否则对不起朝廷的“栽培”。具有类似野心的典型人物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起兵反唐后,史思明一直是安禄山的得力干将,无论是攻打京城长安,还是啃别的硬骨头,史思明都是安禄山的先锋,而且“所向皆捷”,打的都是胜仗。
直到天宝十五年,总打胜仗的史思明才遇到了真正的硬骨头,不但没有啃动,还把牙蹦坏了。
这个硬骨头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他们两军联合起来使劲儿揍史思明,史思明这才抵挡不住,逃到博陵(属今河北保定)。
眼看他就要被李光弼搞定,却传来了哥舒翰在潼关兵败的消息,李光弼闻讯回军,史思明大喜,带兵就追。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突厥人。与安禄山为同乡里。
这次唐军惨了,因为史思明的部队都是安禄山叛军的精锐,战斗力极强,虽然刚打了败仗,但并未伤筋动骨,唐军刘正臣部倒了血霉,差点被史思明整了个全军覆灭。
重创了刘正臣,史思明乘胜进军,接连攻下常山、赵郡、河间三地,大破颜真卿部下和琳。
一发而不可收的史思明又把目标对准了清河,还在信都把老上司乌知义的儿子乌承恩包围了,把他母亲、妻子、儿子都抓了,迫使乌承恩投降,“与之把臂饮酒”,完全是哥俩好的节奏。
2、归降朝廷
按理说,为安禄山这个哥们儿如此卖力的史思明,是不应该背叛安家的,促使他投降朝廷的推手,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759年),唐朝叛臣,安禄山次子。
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称帝后,就想除掉史思明,原因是史思明收了安禄山溃散的残部。
实际上,史思明起初并不想投降朝廷,而是想自立。
他的这个想法,在安庆绪杀掉他老爸的时候就有了,直到后来安庆绪在洛阳打了败仗,逃到邺郡(今河南安阳)后才意识到——逃到邺郡后,安庆绪又到处征兵,安禄山生前手下大将如武令珣、史思明部将蔡希德等人都去投奔,但是史思明却装聋作哑,根本不尿安庆绪,小安子这才怀疑他有二心。
连老爸都要杀的人,怎么能够容忍这种人呢?安庆绪便派人去弄他。
他是以征兵为由派的人。当他派的三人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带着5000骑兵赶到范阳,史思明已经做好了收拾他们的准备,因为他知道,安庆绪必定没安好心。
阿史那承庆(生卒年不详),安史之乱时安庆绪的宰相。
史思明迎接安庆绪使者的场面,那是相当地大,除了他亲自率领的几万士兵,还有埋伏在营帐外面的伏兵。
来到他的地盘,当然得由他作主了。没说的先是盛情款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等对方喝得差不多了,史思明才按照事先约定把酒杯摔在地下。
随着一声脆响,埋伏在外的士兵一拥而入,拿下三人,然后史思明宣布自立。
哦不,不是宣布自立,是向朝廷上归降书。
他不是早就想自立吗,这是多好的机会啊,而且顺理成章,可他为什么不宣布自立,而要归降朝廷呢?请耐心往下看。
史思明假降,把唐肃宗都骗了。
史思明的归降,可把唐肃宗高兴惨了——那可是十三个郡和十三万兵力啊!给他什么回报,才对得起这份厚“礼”呢?封他为王吧。于是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七个儿子都得到了高官厚禄。
当他劝好几个州相继归降后,朝廷又封他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3、死于儿手
既然下决心归降了,朝廷又给了他高官厚禄,那就好好干呗,为什么后来又反叛了呢?原来他是假降。
他想用假降来麻痹朝廷,然后暗中招兵买马,以图大事,“外示顺命,内实通贼”。
乌承恩来到史思明军中,白天虚与委蛇,晚上则打扮成女人,到史思明部将家里去做策反工作。谁知道那些人对史思明很忠心,不但不为所动,还把这事儿告诉了史思明。
史思明想杀了乌承恩,却又没有证据。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乌承恩所住旅馆的床下藏了两个人。当天夜里,那两个人就偷听到了乌承恩和儿子的秘密谈话:“吾承上命除此逆胡!”——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杀此贼的。
带兵赶到旅馆的史思明不但得到了乌承恩的“口供”,还从他身上搜出李光弼要他赶快动手的书信和朝廷要他诛杀叛将的名单。这下有了证据,别怪我姓史的不客气了!
杀乌承恩之前,史思明还故作姿态地大叫:“老子都投降了,怎么还如此对待我们!”
乌承恩这个怂包,反正是个死,他却不选择大义凛然地死,而是扑通一声给史思明跪下:“不关我的事啊,这一切都是李光弼指使的啊!”
他的下跪并没有救他的命,史思明把他和他儿子,以及200多从属都杀了,再举反旗,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史思明长子。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对于史思明,《剑桥中国隋唐史》有这样一句评价: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