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杜景俭,暗讽武则天阴阳颠倒,为何武则天反而夸赞了他?

宰相杜景俭,暗讽武则天阴阳颠倒,为何武则天反而夸赞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结龙 访问量:1976 更新时间:2023/12/28 22:04:51

圣历二年(公699年)秋,神都洛阳的皇家御花园中没了春日的绚丽多彩,一片秋风落叶的景象。女皇武则天悠闲的漫步在这秋色之中。当她走到一棵梨树旁时,突然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因为映入眼帘的这一幕,让她实在无法理解。一束鲜艳的梨花竟然在这秋风渐凉的季节里盛开了。

武则天当即传诏(制)在上阳宫召见宰执大臣。武则天拿着那束鲜艳的梨花询问道:“如今已是深秋,可园中忽生此花,不知是吉祥之兆啊”。众大臣纷纷武则天恭喜道贺,奉承的说:“陛下的恩德遍布于天下,即使花草也能感受得到陛下的恩德,所以这梨花才会在秋日盛开”。但时任宰相的杜景俭,却不认同这一说法。杜景俭说:“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冬天没有过盛的阳气,夏天没有过盛的阴气,如今已是深秋季节,却忽生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法,如果有,那就是我们臣子的罪过”。

杜景俭这话说的已经很重了,他暗讽武则天篡唐改周,以一介女流之辈登上天子之位,是颠倒黑白、混乱阴阳。武则天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不可能听不出来杜景俭这话里有话。但武则天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还赞扬了杜景俭,说:“卿真是朕的好宰相”。那么,武则天为何要这么做呢?要想弄懂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一下杜景俭这个人。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公正清廉。少年时应试中明经科而入仕为官,经过多次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但一直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后,开始闻名于朝内外。杜景俭刚上任,就恰逢隆州司马房嗣业被调任益州司马,可是朝廷的任命状还没到,房嗣业就开始在益州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甚至鞭打下吏。

杜景俭实在看不下去就出来阻止,杜景俭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朝廷的正式任命状还没有到,你就开始急着揽一州之权,谁敢保证你是真是假呢?难道你不知道扬州之祸吗?”说完喝斥左右散去,房嗣业羞愧不已,只好作罢。当地百姓对杜景俭大为赞赏,为此还专门编了一个顺口溜:“录事心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从此渐渐开始知名。

后来,武则天念及杜景俭公正清廉,将其调至司刑丞担任司刑卿,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一起专理制狱。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实行酷吏统治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来俊臣和侯思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酷吏,专门制造冤假错案。而徐有功却是历史上出名的以死守法,公正清廉的大法官,经他办过的案子,基本上没有冤假错案。所以当时就有了这么一句俗语说:“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武则天任命两个公正廉洁的人和两个专制冤案的酷吏共同掌管制狱,这样的人事安排看似很矛盾,但这恰恰是武则天的精明之处。武则天不仅需要像来俊臣和侯思止这样的酷吏来威慑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也需要像徐有功和杜景俭这样公正廉洁的人,来维护司法的公正,保证帝国的正常运作。简单点说,武则天的宗旨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武则天要的就是这种颠倒黑白、混乱阴阳的效果。

当那一朵鲜艳的梨花在深秋时节绽放之时,杜景俭那一番阴阳颠倒的论调,正好迎合了武则天的政治基调,对于杜景俭来说阴阳颠倒是不祥之兆,对于武则天来说,这种阴阳颠倒的现象,正是自己女主天下最强有力的证据。所以武则天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赞扬了杜景俭一番。

标签: 杜景俭

更多文章

  • 医圣张仲景发明一味药,流行几百年,药王孙思邈为何要焚毁药方?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孙思邈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亦好释典。——《宣室志·孙思邈》这是《宣室志》中关于药王孙思邈的评价。在古代时期,医学技术不发达,对人的身体的了解很少,因此有时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无法治疗,很多人都早早失去了性命。医生那时治疗疑难杂症,全靠历朝历代医学家们,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千年时间

  • “药王”孙思邈:一针救下两条命,一生不用活物救人,活到141岁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孙思邈

    公元649年,“天可汗”李世民因长期吞服丹药,在51岁那年结束了炽热灿烂的一生。草庐中的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神情没有太多波动,只是碎碎念叨:“秦皇汉武,莫不如是”!从第一次见面起,他就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二十年前,孙思邈已经70多岁了,是编撰了《千金要方》的神医。而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后,刚刚

  • 鬼谷子:孙思邈养生五难,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历史人物编辑:水木青春标签:孙思邈

    鬼谷子因为智谋通天,被后世誉为谋圣。据传他兵法韬略,阴阳命理,岐黄养生无所不能,涉猎广博,所学庞杂,信奉者推崇他为神人。不知道鬼谷子无穷无尽的智慧,以及远超时代的见识究竟是从何而来,这正是他的神秘之处。古往今来这样智慧卓绝的圣贤不乏其人,老子、孔子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命运无与伦比的哲学思考,启迪着

  • 孙思邈留下两味药,除湿+安眠,专治湿气大、睡不着,反应慢

    历史人物编辑:养宠小秘籍标签:孙思邈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痰湿之气导致的失眠。什么叫做痰湿引发的失眠呢?从中医分型来看,这痰湿失眠又得划出好多分支来。我这有限的文字,一次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情形来写。今天要说的,是心气郁阻、痰蒙心窍的失眠。你听我讲一个小例子,就知道了。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29岁,在饭店做后厨。什么毛病呢?就是晚上睡不好觉

  • 名医为何不愿入宫做官?明星们为何能容颜常驻,孙思邈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孙思邈

    古代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医,像扁鹊秦越人,华佗,皇甫谧等等,他们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神医,他们大多都没有入朝为官,去做太医,而是在民间为人们看病,研究医药事业,撰写书籍。当太医虽然体面,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医学界的水平和地位,但是为皇家人看病,有时候整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拉帮结派,官场尔虞我诈那一套自然

  • 隋唐医学成就,药王孙思邈和《千金方》,强调医生要有医德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麦迪娜爱旅游标签:孙思邈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受诏集众医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撰成《诸病源候总论》一书。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列证候一千七百余论,唯论病证,不载方药。书中对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等各科的病因和病理现象,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从汉魏以来在病因证候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它标志着当时医

  • 一代药王孙思邈,活到142岁,死前告诉弟子:一定要毁掉这个方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孙思邈

    从古至今,疟疾这种恶性的传染疾病就一直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知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个青蒿素就是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然而在古代却有一个人纠正了传统治疗疟疾的有害药方,他就是一代药王孙思邈。一听这个称号“药王”,就知道此人一定了不得,他既是一个药学家也是一个道学家。在他小的时候他就把从医当

  • 药王孙思邈活了多少岁?临终为何叮嘱弟子毁掉一个“养生秘方”?

    历史人物编辑:阿宁爱美食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属陕西铜川)人,唐朝著名医药学家、道士。精通百家学说,尤精于“老、庄”。年幼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看见他,十分惊讶地说:“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孙思邈长大后,居住在太白山,果真“器大难为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次征召入朝为官,孙思邈均以有病为由婉言拒

  • 医圣张仲景发明五石散,悬壶救世,为何药王孙思邈却要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孙思邈

    医者,仁心也。医术高超的医生不仅悬壶济世,还总结平生经验,发明药物、撰写药方,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都是千古留名的医者,为什么作为后人的孙思邈要毁掉张仲景留下的五石散的配方呢?五石散本来是医治伤寒的药物,为何在魏晋时期,没有生病的人也争相服用呢?五石散确实可以让伤寒患者身体变好

  • 陕西最“抢手”的景点,药王孙思邈曾在此留下宝藏,如今引人疯抢

    历史人物编辑:小艾娱乐标签:孙思邈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的地方。素有“药王”之称而得名。药王山原名五台山,因由五座山峰组成。远眺过去,绿树成荫,庙宇依山依石而建。雄伟、壮观、迷人。药王山石刻遍布千山万水,随处可见。是我国保存北、隋造像、碑刻最多的地方。药王山被高低五峰环抱,古柏掩映,药香弥漫山间。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