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思邈留下两味药,除湿+安眠,专治湿气大、睡不着,反应慢

孙思邈留下两味药,除湿+安眠,专治湿气大、睡不着,反应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养宠小秘籍 访问量:3927 更新时间:2024/1/18 22:40:18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痰湿之气导致的失眠。什么叫做痰湿引发的失眠呢?从中医分型来看,这痰湿失眠又得划出好多分支来。我这有限的字,一次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情形来写。今天要说的,是心气郁阻、痰蒙心窍的失眠。

你听我讲一个小例子,就知道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29岁,在饭店做后厨。什么病呢?就是晚上睡不好觉。怎么个睡不好呢?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并非完全睡不着,而是能睡着一点,但睡不实惠,都梦,容易醒,总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晃荡着。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想睡,可是白天睡,依然睡不实在。

当时这个患者坐在我面前,哈欠连天,面无表情。我仔细查看后,发现他舌苔白腻,脉象滑。结合其肥胖的身材,我心中有了定数。

我问:平时消化好不好?大便规律不规律?

谁知,我这话问出来,他半天没言语。这时候他身边的家人立刻说:他就这样,白天有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像没听见似的,干什么都慢三拍。

我问:一直都这样?

家人说:从前还好,只是后来发胖以后,越发变得寡言少语,不爱和人交流,行动上愈发迟缓。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就明白了,于是提笔写下一张配伍,以温化水湿的方案为底,佐醒神开窍之品。

但是家人和患者却说,熬中药太费时间了,况且家中根本没那个人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办法?

我想了想,说:用石菖蒲配远志,各5克,放在水杯里头,每天用开水冲泡,喝这个水,这是最基本的调治办法。两个星期之后如果没效果,就必须用药了。

结果令我意外,还没到两个星期呢,也就是一个礼拜多一点,他们家人来告诉我,患者晚上睡眠质量有了提升,最多能睡5个小时了,白天精神状态好多了。

我一听,十分高兴,也颇感意外,就这两味药的小茶方子,果真取效了!

我说一下这里头的道理。

读者朋友,你记住,远志和石菖蒲都是用的中药。其中远志善于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石菖蒲善于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在中药学里头,这两味药是常用的药对,是“好搭档”,经常联袂出场。

它们最初的配伍应用,可见于药孙思邈的枕中丹配伍。枕中丹是治疗失眠的一个古方子,用石菖蒲、远志、龟甲和龙骨。

石菖蒲和远志配伍用, 能干啥呢?我的体验就是,破痰湿之气,解不眠之忧,它对痰气郁阻于心所致的失眠,有调治作用。

什么意思呢?你看上面这个患者就知道了。

他舌苔白腻,脉滑,体胖,这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有痰湿?

痰湿这个东西,可以上蒙心窍,它会瘀阻心气的正常运行。这样的结果,就是心神的周围被痰湿裹住了,心神上不来气儿了。于是心神不安,你就睡不好、睡不好、睡不香。当然,你的日常反应会变慢,对人对事会缺乏兴趣,给人的感觉就是开心不起来,总是慢三拍、记忆力不好。

上面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属此例。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化散心中痰湿,行心气,解心郁,从而挽救我们的睡眠质量。

远志配上石菖蒲其实就专门干这个事儿。远志能开窍、安神、益智,沟通心肾,它也可以祛痰。它偏于苦降,可以降上逆之痰。石菖蒲呢,能化痰开窍,化湿行气,也可以安眠、益智、醒神。它对痰湿的化散作用,体现在辛散宣透上。所以,远志主一个降逆,石菖蒲主一个辛散。两者配合,一降一散,又都可以开窍醒神、安神益智,故而可以解放我们的心神,不为痰湿所扰。

远志的行气解郁之效,以及石菖蒲的辛散之能,又有利于开心郁,缓解情志的郁遏。因此,两味药配合,就特别对上面患者的症候。

当然,这两个药配合起来用也不是说没有缺点。一般来说,脾胃不好,有胃炎和胃溃疡的,不能用。有些人用久了会感觉到恶心,阴虚火旺、多汗、阳热之体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湿邪困遏日久,化为湿热的慎用。

但无论怎么说,石菖蒲配远志,是药王孙思邈给我们留下的医学遗产,治疗痰湿上蒙心窍、阻遏心气导致的失眠等症候。我把它科普出来,供朋友们借鉴,日后在中医师专业指导下借鉴、加减使用。

关键是,我们要对痰湿给心带来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在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标签: 孙思邈

更多文章

  • 名医为何不愿入宫做官?明星们为何能容颜常驻,孙思邈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孙思邈

    古代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医,像扁鹊秦越人,华佗,皇甫谧等等,他们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神医,他们大多都没有入朝为官,去做太医,而是在民间为人们看病,研究医药事业,撰写书籍。当太医虽然体面,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医学界的水平和地位,但是为皇家人看病,有时候整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拉帮结派,官场尔虞我诈那一套自然

  • 隋唐医学成就,药王孙思邈和《千金方》,强调医生要有医德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麦迪娜爱旅游标签:孙思邈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受诏集众医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撰成《诸病源候总论》一书。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列证候一千七百余论,唯论病证,不载方药。书中对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等各科的病因和病理现象,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从汉魏以来在病因证候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它标志着当时医

  • 一代药王孙思邈,活到142岁,死前告诉弟子:一定要毁掉这个方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孙思邈

    从古至今,疟疾这种恶性的传染疾病就一直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知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个青蒿素就是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然而在古代却有一个人纠正了传统治疗疟疾的有害药方,他就是一代药王孙思邈。一听这个称号“药王”,就知道此人一定了不得,他既是一个药学家也是一个道学家。在他小的时候他就把从医当

  • 药王孙思邈活了多少岁?临终为何叮嘱弟子毁掉一个“养生秘方”?

    历史人物编辑:阿宁爱美食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属陕西铜川)人,唐朝著名医药学家、道士。精通百家学说,尤精于“老、庄”。年幼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看见他,十分惊讶地说:“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孙思邈长大后,居住在太白山,果真“器大难为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次征召入朝为官,孙思邈均以有病为由婉言拒

  • 医圣张仲景发明五石散,悬壶救世,为何药王孙思邈却要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孙思邈

    医者,仁心也。医术高超的医生不仅悬壶济世,还总结平生经验,发明药物、撰写药方,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都是千古留名的医者,为什么作为后人的孙思邈要毁掉张仲景留下的五石散的配方呢?五石散本来是医治伤寒的药物,为何在魏晋时期,没有生病的人也争相服用呢?五石散确实可以让伤寒患者身体变好

  • 陕西最“抢手”的景点,药王孙思邈曾在此留下宝藏,如今引人疯抢

    历史人物编辑:小艾娱乐标签:孙思邈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的地方。素有“药王”之称而得名。药王山原名五台山,因由五座山峰组成。远眺过去,绿树成荫,庙宇依山依石而建。雄伟、壮观、迷人。药王山石刻遍布千山万水,随处可见。是我国保存北、隋造像、碑刻最多的地方。药王山被高低五峰环抱,古柏掩映,药香弥漫山间。顾名

  • 五石散是什么?为何神医孙思邈临终前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它?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孙思邈

    “五石散”为何物?对此,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有所记载,五石散主要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种矿石配制而成,有“五石护命散”的美名,刚开始其主要用来治疗伤寒。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五石散却是七分毒,三分药,适量辅以药物确可使人祛寒排湿,精神清明。过度服用则使人精神亢奋而后竭力,致人

  • “五石散”是何物?药王孙思邈死前,为何告诫后人一定要毁了它?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孙思邈

    魏人何晏: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达27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由于政权长期分立,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统治地位下降。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士”,名士们放浪形骸、豪放不羁、畅所欲言。如以刘伶、阮籍、山涛、向秀为代表的“竹林七贤”,而提及名士们,人们一定会想

  •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弥留之际反复叮嘱弟子,一张药方要毁掉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孙思邈

    引言孙思邈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对佛教典籍也无所不涉,被佛教尊为药师佛化身。——《法喜志·卷二》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生活在唐代时期,是我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医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本医学著作《千金药方》,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非常多并且非常有用的药方,这些药方对于我们如今处理医学疑难

  •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王与太白山茶

    历史人物编辑:用哥说球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王与太白茶◎太白山人据说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炼丹的时候,有一年关中西部流行一种很难医治的眼科疾病。药王听说后,便带着药童下山察看。他来到太白山下的眉县,看到田里大片庄稼荒芜,杂草丛生,野兔山鹿成群,村庄路断人稀,多数患病的人因得不到医治都成了瞎子,百姓叫苦连天。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