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林木茂盛,翠竹丛生,风景奇秀,盛夏无暑。每到初冬,隔数十里遥望,龙山已如一条银龙静卧天际,积雪至隔年仲春始化,雪深达数尺,游人可徒手捕获野物,雅兴无穷。
龙山岳平峰
龙山坐落于湖南省新邵县东北部,山脉横亘涟源、新邵、邵东、双峰四县(市),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号称“百里龙山”。自古以来,龙山被人们称为“天下药山”“华夏药园”。龙山有1万多种中草药,其中2300多种是名贵药材。根据《药王孙思邈年鉴》,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年),药王孙思邈受皇帝之命,寻找仙草,炼就长生不老仙丹。他沿长江而下,几经转折进入江南。在龙山一带搜集医药方剂,并经常采药和出诊行医,撰写《备急千金要方》。现在,龙山上还留有“药王殿”“炼丹池”。他曾居住在龙山脚下的孙家桥(潭溪镇)一带,长达27年之久。
龙山药王殿
龙山现存历代古迹数处,其中以药王殿为最著。该殿坐落在岳坪峰顶部,为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而建。始建于唐,后经历代修葺,至清光绪十三年具现时遗址规模。全殿占地900平方米。殿高约8米,全系浮雕石刻。外墙由巨型花岗岩条砌成,顶盖大铁瓦。殿内存有孙氏实用药方和历代积累的祖传秘方1240个,慕名上山求医者络绎不绝。石拱山门横刻"江南孕育"四字,两边镶有对联二幅。一联为"万里风云供吐纳,四时花草著精神";一联曰:"宫阙生灵穹,天章云汉;造化云神秀,仙露金茎。"殿堂正门上刻"药王殿"三字。另有碑刻、石雕多处,均出自名人手迹。药王雕像奉于佛堂。殿内有古泉一口,泉水终年不断。
仙井
孙思邈一登上龙山,就为这里漫山遍野的药材和美丽景色所吸引,他定居在龙山脚下一个叫做铁狮坪的村庄里,每天上山尝百草,采药方,潜心研究药学,为周围百姓除病解痛。一日,他带徒弟刘神威上山采药,路遇一家出殡,一老妪悲痛欲绝。
孙细观灵柩,见棺下尚有鲜血渗出,忙问老妇,死者何人何因。妇伤心地答道:"是我那苦命的女儿啊,没想到碰上难产!"孙又问:"死去多长时间了?"答"才几个时辰。"孙沉思片刻,对老妇说:"老婆婆,从棺木里渗出的血看,你女儿还有一丝救活的希望。"老妇喜出望外,忙叫打开棺木。只见孙思邈让徒弟刘神威取出银针,孙思邈对准穴位扎去。少妇缓缓睁开眼帘,苏醒过来,接着婴儿也"哇哇"落地。从此"药王"的名字传遍龙山内外;他居住的竹篱茅舍门庭若市,前来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药王则不分贫富贵贱,有求必应,免费治疗,深受群众爱戴。
孙思邈
一天,药王孙思邈像往常一样去山上采药,想找一味叫过山珠的药。在他的印象中,过山珠具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的功效。原来,他的一个朋友上山种地时不慎摔伤,躺在床上已几天,服用普通的通筋活络草药汤水,病情还不见好转。药王已在龙山采药二十几年了,龙山的上上下下,东南西北都很熟悉,可是,采了两三天,一直没找到这味药。你说,药王有多急啊!心里一急,两眼一昏,脚踏了个空,摔了一跤。
神灵保佑,药王这一跤只受了点皮肉伤。正待起来,不知不觉间,忽然发现一只虫子在移动。定睛一看,这不是自己正要找的过山珠吗?他想抓住它,但几个回合下来,硬是抓不到。他追逐着虫子,不知不觉间来到一个大山洞中,发现山洞里爬满那种虫子。此时的药王早已累得精疲力尽,索性找个地方坐下,吃点干粮休息一下。这药王有个习惯,凡使用新药,都必亲口尝试。吃着烘烤熟的虫子,药王渐渐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醒来时,药王惊奇地发现,他身边有一本书——《备急千金要方》,这不正是临走时放在家中的还没有完成的药方书吗?正纳闷间,只见他已化作一缕青烟升起,顷刻间已不见。据龙山脚下的孙家桥药王后人传说,那次他采药入道成仙,升入天界时,他不忘周围百姓,将《备急千金要方》留在洞中。
《千金要方》
龙山岳坪峰上药王殿药王逝世后,龙山乡亲为纪念这位济世救民的郎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药王熬药炼丹之处修建了一座药王殿,年年月月前往进香朝拜。 由于山高风巨,殿舍多次被毁,但屡毁屡建,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而不绝,现存建筑为1774年所翻建,建筑面积达900m2,由条石、方石构造、墙面依稀可见字刻、图画等雕刻图文。屋顶采用大铁瓦覆盖,屋柱全部是石刻雕成,其制作工艺在中国算别具一格。
药王殿左侧殿内有一口仙井,占地1.5m2,泉水清亮,四季不渴,此井"万人饮水水不渴,一人用水水不溢"。在这孤山地势的海拔1500余米绝顶有此奇观,亦为龙山顶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