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文静被李渊所杀,为何十年后,他的儿子被李世民杀了?

刘文静被李渊所杀,为何十年后,他的儿子被李世民杀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鲲鹏历史阁 访问量:3514 更新时间:2024/2/1 23:38:28

刘文静是太原元谋功臣,以谋反罪被李渊杀害,可是时隔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也以谋反罪,被李世民杀害了呢?

李渊建国后,天下还没有平定,局势变化无常,刘文静的被杀,斩断了李世民第一谋士,这也使得李世民坚定了争夺皇位的心思。刘文静就是皇权路上的牺牲品。

刘文静的事情,是被小妾告密的,家里宴会时,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喝的醉醺醺的,说起了李渊建国后,平定功臣的事,他认为在李世民之后,非常服气,在裴寂之后,说了句裴寂什么东西,他有什么功劳,能排在我前面,早晚有一天,要杀了他。

因为刘文静的小妾不受宠,非常记恨刘文静,听到了此话,就告诉了自己的兄长,让他向皇帝告密,说他密谋造反。

李渊让李纲萧瑀一起审讯此事,经过核查,这两位主审官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这时候的裴寂对李渊说到“现在内忧外患,既然刘文静有苗头,万一留有后患呢?”刘文静就这样被处死了!还被抄了家。

李渊和裴寂是老友,而刘文静和裴寂也是好朋友,那么刚一建国,怎么就会闹得这样呢?其实还是太子之位闹得,因为一个支持李建成,一个支持李世民。而李渊是不愿意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所以为了斩断李世民的想法,刘文静就是那只鸡,用来吓唬李世民的!而刘文静为了李世民,只要裴寂提出的事情,不管有没有道理,刘文静就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

刘文静和弟弟一起被杀的,因为家里出现怪异现象,刘文起就找了巫师做法,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刘文静的小妾也把这事告诉兄长,所以刘文静兄弟也被杀了。

刘文静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没有被杀,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想起了刘文静,觉得对不起他,没有保下刘文静,所以为刘文静平反。

《新唐书.刘文静传》记载:“贞观三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鲁国公,诏尚主。”

刘文静儿子刘树义继承父亲鲁国公爵位,并且还让刘树义当了驸马。也就是说李世民对刘文静的儿子算是不错了,那为什么刘树义,最后还是被李世民给杀了呢?

李世民出生地是京兆郡武功,而刘文静世代居住在京兆郡武功,是当地的豪强,而且还是彭城刘氏分支,天下刘姓出彭城,刘文静比李世民大三十多岁,可以说是忘年交了,而刘文静的儿子和李世民的岁数相差不大,他们之间自然有来往,既然都认识,还有这样的关系,刘文静被平反,刘树义也继承爵位了,还被强公主,后来出了什么事,被李世民以谋反罪杀了呢?

刘文静有两个儿子,一个刘树义,一个刘树艺。

虽然李世民的女儿,没有适龄的女儿可嫁,但是也算是有了婚约了,这两兄弟的脾气和父亲刘文静一样,嘴上没把门的,满世界乱嚷嚷,说李家对不起他们父亲,对不起刘家,这是干什么,给皇帝李世民上眼药啊,让别的臣子怎么看,李世民心里肯定不痛快,这是啪啪打脸啊,刚刚给你们恩尚,你们就这样,难道想要皇帝位子吗?

结果他们的行为被人告发谋反,李世民顺水推舟,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令满门抄斩。

刘文静父子两代人,都是以谋反罪被杀,不得不说一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早就吃了亏,刘树义兄弟怎么就不长心呢!李世民对待谋反的态度,那可是绝不姑息的,自己的亲兄弟都敢杀的人,这两兄弟明显就是没脑子,满嘴胡话,导致灭门之祸。

我们现在职场中,不要随意评说别人,尤其是在公司中,管住自己的嘴,踏实工作!要引以为戒!

仅供参考

标签: 刘文静

更多文章

  • 免死金牌真的能够免死吗?看看大唐名将刘文静的下场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刘文静

    欢迎大家点击上方关注历史小蛀虫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关注,并留下宝贵的建议刘文静,唐朝开国名将,如果他不被李渊处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必有他的一席之地。由于他最早追随李渊起兵反唐,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唐朝建立之后,他是得到“恕二死”特权的三人之一,也就是说刘文静得到了两块免死金牌

  • 李世民凌烟阁画像二十四人,秦琼程咬金都在上面,为何没有刘文静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刘文静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李世民以秦王身份将一大批的能臣勇将汇聚于摩下,这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贤能之士均为其做出了贡献。在登基称帝后,这些谋臣勇将继续效力太宗,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贞观十七年二月戊申,太宗令图像开国功臣和贞观重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但是为何在这些人之中最初跟着李世民

  • 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此事真的和李世民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分享时尚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争夺天下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从突厥为李渊借来上千精兵,更是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可以说刘文静是李渊建立唐朝的元老级人物。但李世民机缘巧合下与刘文静相识更早,二人畅谈天下局势,都是惺惺相惜,都有起兵争夺之心,不过人单力薄,最终决定权还在李渊手中。后来又经过刘文静介绍认识斐济,三人商量

  • 揭秘元谋功臣刘文静的真正死因,与李世民无关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刘文静

    武德元年,李世民、李文静和裴寂等十七人被定为“太原元谋功臣”,其中这三人有“恕二死”的特权,而另外十四人有“恕一死”的特权。不过,到了武德二年,刘文静就被李渊下令处斩了,在临死之际,刘文静一声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那么,刘文静的死果真冤枉吗?一直以来,刘文静的死都被想当然的定性为是李渊

  • 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刘文静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乃是中国唐朝时期一场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场政治事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发展,其实还影响后世封建历史1000多年。对于这场政治事变的主角,都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还有诸多配角,也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而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在公元626年之后,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

  •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刘文静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在李渊阴谋起兵过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积极参与,特别是刘文静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计。为此,《资治通鉴》将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归于刘文静。在起兵后,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与其联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唐刚

  •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李怀光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

  • 唐代大将李怀光,皇帝赐他丹书铁券,他却当场闹情绪起兵造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李怀光

    说到丹书铁券那是免死的象征,证明拥有此券的人对皇上对国家的功劳是相当大的,皇帝为了赏赐这些人,要不加官进爵,要不赐金银马匹,赏赐免死铁券的相对很少。李怀光是个忠臣,自小学武,参军就连当时的名将郭子仪都对他大加称赞李怀光治军很严,是个很刻本的人,所以郭子仪很放心军权在他的手里。李怀光发迹的时候是在李隆

  • 李怀光在奉天解围立下大功,为何会起兵反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李怀光

    奉天之围可以说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在陷入奉天之围期间,李适很唐朝朝廷遭到了朱泚叛军的围攻,形势岌岌可危。幸好当时内有名将浑瑊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外有各地军队到奉天勤王,这才让李适逃出生天。在解救奉天的勤王军队中,李怀光可以说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带着朔方军及时赶到,

  • 唐德宗赐铁劵,为何李怀光却怒而造反?意外之乱暴露中唐三大顽疾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怀光

    建中四年的大唐像是被诅咒了似的,接连出现离奇的兵变事件。先是泾原军因为嫌弃伙食太差,突然发动叛乱并攻陷了长安,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接着平叛大军的主力朔方军又突然反了,唐德宗又被迫逃亡梁州。自安史之乱以来,朔方军一直是朝廷最倚重的边军,历任节度使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郭子仪。这一年,郭子仪刚刚去世才两年,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