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伏威借用诸葛亮的这个计谋,成隋末乱世的一方霸主

杜伏威借用诸葛亮的这个计谋,成隋末乱世的一方霸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迟传龙 访问量:4034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1:26

杜伏威借用诸葛亮的这个计谋,成隋末乱世的一方霸主

历史上聪明的人很多,诸葛亮肯定榜上有名。尤其帮助东奔西走的刘备在东汉乱世取得一席之地,早已不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三国时蜀国最弱,但是吴魏却不敢轻易攻打,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隆中对的策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先出荆州益州,再取天下。方法不错,刘备前期也是按照这个来的,要不是关羽孙权闹翻了,自己先丢了荆州,又脑子一热,只想着兄弟情义,倾家荡产找孙权算账,鹿死谁手真是不知道。

诸葛亮死的时候,谁最伤心?司马懿,因为他少了一个对手。这两个人如果不是各为其主,相信是难得的知己。《晋书》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没完成的任务,统兵攻打魏国,魏国这边主将是司马懿。益州就是现在四川这一块,虽然被称为天府之国,但是交通真的让人无语。当时蜀军由于交通问题,后勤补给是比较吃紧的,所以适合速战速决。司马懿知道这一点就坚守不出。

后来诸葛亮采用激将法,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衣服,意思说,你不出来还是回家做做绣花,做做女人吧!古时候大男子主义可是很严重的,手下部将看到这个,都抢着出战,要把诸葛亮宰了。司马懿就笑了笑,对使者说,替我谢谢丞相,蜀绣我一直没有。这并不是司马懿真的怕,而是身为一军统帅,绝对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影响军队。最后终于把诸葛亮耗死了。无独有偶,隋末乱世,有人就学了诸葛亮,这个人就是杜伏威。看过《隋唐演义》都知道,他是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这一次激将法奏效了。

杜伏威虽然是农民,也是贫困户,曾经为了生存还偷过羊,不过他有勇有谋,加上仗义慷慨,有很多人在他起义时就来投奔他了。《新唐书》中有这么一次记载,杜伏威自己说是起义,在隋朝那里就是造反。于是,隋朝派武将陈陵统领,过来收拾他。陈陵看到对面人多,心里也有点怕,就建造了不少壁垒,坚守不出,打算以逸待劳时机一到立马灭了他。那边杜伏威却是想着速战速决,倒不是因为后勤问题,毕竟不在四川,在江淮地区。手下人好听点叫起义军,实际上就是一些庄稼汉,都是乌合之众,不能跟训练有素官军耗。越耗下去军心溃散得厉害。于是他学着诸葛亮给陈陵送过去一套女人衣服,还嫌不够,又直接叫陈陵“陈姥”。

陈陵气的呀,历史上很少有陈陵记载,因为他也不是啥聪明人,二话没说,出击。对面等的就是这个,准备妥当等你过来。陈陵被打的打败,估计最后他不以死谢罪也要被皇帝弄死。杜伏威则是一战成名,从此成为隋末乱世的一号人物。

标签: 杜伏威

更多文章

  • 唐朝唯一的善终废太子李宪:没当上皇帝却一生逍遥,真相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狼群讲历史标签:李宪

    公元705年,81岁高龄的武则天病危,她只允许张氏兄弟在她身边,连儿子李显和李旦都不能服侍身旁,这下子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恐慌。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对此再也无法坐以待毙,因此发动了神龙政变,除掉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将皇位还于李家。李显正式登基之后,对弟弟李旦一家非常好,尤其对李成器格外恩宠,毕竟

  • 李宪面对皇位的诱惑,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将至高无上的皇位让出去?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李宪

    在古代没有做皇帝,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比如曹操、孙坚、司马懿这些政权实际的建立者,以及开国之君的父辈们,在这些追封的皇帝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他们身为臣子却得到了皇帝的称号,一个是清朝的多尔衮,另外一个就是唐朝的李宪了,而这个李宪就是将皇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人,死后也被李隆基慷慨地赐封了“让皇

  • 宋神宗任命李宪为征越南副使,为何正使赵禼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李宪

    宋神宗时期的军事成就除了前文所讲的熙河开边之外,宋越熙宁战争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事情。在这次战争中,宋朝军队南下击败了入侵广西各地的越南军队,并且一直打到了越南境内,歼灭了越南李朝的有生力量,迫使交趾王李乾德割地求和。这场战争是宋神宗时期非常重要的政绩之一,也奠定了宋朝南方边境长期和平的基础。在这场战争

  • 大唐名将李嗣业:一把陌刀威震西域72国,战死后百官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古今文社标签:李嗣业

    文 | 许轻言公元757年9月,唐军在长安香积寺与安史叛军作战,唐军败退之际,一个光着膀子的威猛将军从阵中杀出,手提陌刀,连斩十多名敌军将领,杀得叛军人仰马翻。这位光着膀子的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陌刀神将李嗣业,敌人通常称他为“神通大将”。在多如繁星的大唐名将中,李嗣业这个名字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

  • 玄宗八大名将,除郭子仪、李嗣业外,要么惨死,要么晚景苍凉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李嗣业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挺复杂,早年斗韦后、败安定公主,颇有其曾祖父李世民、奶奶武则天之风,开元盛世确实也表现出了他的程度。但这个人后期却不怎样地,偏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宠幸杨玉环,被安禄山玩的团团转,白白断送了大唐盛世。唐玄宗朝名将很多,安史之乱前能抑制住安禄山的就不下四位,加上后来平定安史之

  •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大唐陌刀队“掌门人”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菲哥侃娱乐标签:李嗣业

    今天,如果我们一提起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据说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其一生战功彪炳,边军时期先后打败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国,安史之乱中又多次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在大唐盛世,也许能让人

  • 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王昌龄

    在中国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题材,那就是闺情诗。这种诗歌,是模仿女子的口吻,或诉说对于丈夫的思念,或表达闺中生活的感触,或感叹世事无常。其实,闺情诗虽然很特别,却并不少见。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闺情诗,就连曹植也曾经写过,到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唐朝,闺情诗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李白也是此

  •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