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光弼兵败邙山,原因不在仆固怀恩,而在李亨

李光弼兵败邙山,原因不在仆固怀恩,而在李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奇妙旅途美景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20 2:47:36

在安史之乱后期,李光弼史思明在河阳战线的争夺成为战争的要点。从李光弼和史思明交手的情况来看,这场战役中李光弼是大占上风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小胜。可李光弼不但没能利用这些小胜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反而在邙山一战中丢失了河阳之战的所有战果,被迫退守陕州和潼关。唐军由此重新回到战略防御的状态,而史思明的叛军则气势大盛。回顾这场李光弼军旅生涯中罕见的惨败,历史学者们纷纷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原因大多数集中在李光弼麾下大将仆固怀恩不听军令,坚持与鱼朝恩攻打洛阳的事情上。

很多人将这场战役失败归咎于仆固怀恩与李光弼的私人矛盾,也归咎于鱼朝恩仗着唐肃宗李亨的宠信肆意妄为,所以李光弼的战败被认为是给这两人背了黑锅。这种说法在各种历史著作中普遍存在,但是却无法深入地解释为什么仆固怀恩会支持鱼朝恩,以至于在北邙之战中被史思明打得溃不成军。

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仆固怀恩、鱼朝恩和李光弼之间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私人恩怨,而是唐朝内部政治斗争的延续。他们在战争中的任何决策都受到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所以出现了军事路线上的争执。这种争执是包含了各自政治利益的,其根源在李亨身上,所以才会发生唐军惨败的事情。

从政治派系上看,仆固怀恩与李光弼是严重对立的,这甚至与当时朝廷内部的太子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也是在唐玄子李隆基时期提拔起来的异族名将之一。他起于朔方军,是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用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便在跟随郭子仪在抵抗叛军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劳。马嵬坡兵变后,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郭子仪便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协助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收复长安和洛阳。由于平乱兵力不足,郭子仪便奉命向回纥借兵平乱。

仆固怀恩出身于铁勒族的仆固部,和回纥同为铁勒族的九部之一。所以郭子仪借来回纥兵后,便交给仆固怀恩统领,成为他收复两京战争中的主力精锐。在收复两京的战争中,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叛军最为畏惧的唐朝军队。于是仆固怀恩的身上打下了郭子仪的烙印,在政治上也与广平王李俶息息相关。而李俶便是后来的太子李豫,他在李亨去世后登基即位,是为唐代宗。所以从政治派系上看,仆固怀恩是和郭子仪为一派的,也是太子李豫最为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与仆固怀恩和郭子仪相反,李光弼在政治派系上并不倾向于太子李豫,而是站在赵王李系的一边。在邺城之战前,郭子仪凭借收复两京的巨大功劳,成为唐军中的第一人。而李光弼虽然有在太原击溃史思明的大功,但在地位上略逊于郭子仪。邺城之战中李亨故意不设主帅,让不懂军事的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使得唐军之中矛盾重重,各部将领各自为战。最终这场战争因为史思明出兵而战败,鱼朝恩将战败的责任推给郭子仪。于是郭子仪兵权被罢免,李光弼接替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天下兵马大元帅则是由李光弼推荐的赵王李系担任。

李光弼一上任就引起了郭子仪旧部的不满,差点激起兵变。当时唐军的主力是由郭子仪的朔方军和仆固怀恩的回纥兵组成,而李光弼的河东兵占比很小。郭子仪的老部下们对李光弼的严苛非常不满,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便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同僚劝阻才罢休。后来李光弼在东出汜水的过程中,借故张用济未按时到达,便用军令将其斩杀,让朔方军内部将领非常不满。因此李光弼与郭子仪的旧部关系一直很差,而仆固怀恩也是郭子仪的旧部,所以两人在战场上多次发生矛盾。

在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用军令逼着朔方军与史思明的叛军决战,虽然多次击败叛军,但损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防守河阳北城的战斗中,仆固怀恩父子稍有作战不利的情况,李光弼便派人用取其首级相威胁,这让仆固怀恩怀恨在心。所以在史思明退回洛阳后,仆固怀恩在政治上积极符合鱼朝恩,向李光弼发难。

当时在朝廷之中李豫已经因收复两京的功劳成为太子,所以他的派系受到李亨猜忌。李亨是非常小气的皇帝,而且刻薄寡恩,喜欢猜忌儿子和部下。李豫在收复两京过程中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又与郭子仪这位唐军第一人走得很近。所以李亨使用各种手段打压李豫的势力,减少其对皇权的威胁。

在邺城之战中,李亨故意让宠信的宦官鱼朝恩掌握军权,事后又罢免郭子仪军权,就是为了避避免李豫派系的权势太大,对他产生威胁。后来李亨又提拔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光弼给他做副元帅,这就是制造李豫和李系的势力平衡,使其能够互相掣肘。于是朝廷内外形成了李豫与李系对立的政治格局,甚至有人谋求废除李豫,拥立李系为太子。这样的情况延续到军中,使得本是属于郭子仪麾下朔方军势力被李光弼统领,而双方矛盾极大,在战争中互相扯皮。李光弼利用自己的副元帅身份可以压制这些矛盾,但解决不了军心的问题。

李亨这种互相挑矛盾的操作让朝中政治波动很大,而鱼朝恩作为他的代言人则直接影响到了平乱的唐军。之前史思明围攻河阳,李光弼面对不利战局时,有人提出让郭子仪出兵解围,但被鱼朝恩阻止,因为李亨怕倾向于李豫的郭子仪得势。在河阳击退史思明的大军后,李光弼的呼声很高,于是再次被李亨惦记上了。在鱼朝恩的操作下,李亨下诏让李光弼出兵攻打洛阳。李光弼知道敌人势大,上书李亨表示反对。但仆固怀恩却因政治立场的问题故意与其做对,附和了鱼朝恩的建议,迫使李光弼不得不同意出兵洛阳。

由于有着军队内部的矛盾,仆固怀恩的私人矛盾,再加上太子之争引发的政治派系冲突,所以仆固怀恩在出兵洛阳过程中彻底不听李光弼的命令。因为有着鱼朝恩撑腰,仆固怀恩干脆违反军令在洛阳城北的平原地带布阵。结果让史思明用诱敌之计引入北邙山之中,被叛军的伏兵打得溃不成军。此战之后史思明顺势反攻,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不得不退守闻喜县,而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河阳之战占据的优势完全丧失。然后叛军重新夺回了重镇怀州,兵锋直至陕州和潼关,再次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总结北邙之战唐军惨败的经验教训,可以说与军事上的因素无关,而是政治上内斗的延续。由于李亨喜欢猜忌部下,所以对各方面都要做出防范,采用了提拔宦官和制造政治对立的手段。一方面他防范回到长安的李隆基重新掌权,另一方面他防范收复两京的太子李豫。为了达成这些政治目的,他在朝廷中挑起内斗,利用政治派系的互相掣肘,来制衡国家的军政大权。作为政治派系对立的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他们在战争中军事路线的选择上,不免被政治利益的考量所拖累。再加上鱼朝恩在里面挑拨离间,使得唐军内斗非常严重。

在这样内斗的大环境下,战争的第一目的不是平定安史之乱,而变成了争夺政治利益。于是李光弼的任何军事策略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无法完全实施,仗就打得缚手缚脚。这样的情况下,史思明正好抓住战机,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局势,重新占据战争的主动权。

从根本上来讲,北邙山之战的惨败,其核心原因还是在李亨自己身上。正是由于他的猜忌和防范,才使得军中将领无法同心同德,导致了战争的失败。鱼朝恩、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李亨各种政治手段下的棋子,任其摆布罢了。可惜这种权谋之术并非治国良方,李亨沉迷其中只能害人害己。

标签: 仆固怀恩

更多文章

  • 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心耿耿-仆固怀恩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仆固怀恩

    自从李世民任命番将作战开始,唐朝就喜欢用番将,一来根基浅薄,便于掌控;二来可以施恩于番邦,令他们更加忠心耿耿。政策持续了近百年,自然有很多人愿意为了李唐呕心沥血,比如李光弼,比如高仙芝,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心怀异心,你对我好,我自然投桃报李,为你做事儿,但是你要害我的话,对不起,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 “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后尚节俭、善待臣子,被誉为“小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马元贽

    公元846年,李忱被拥立称帝,是为唐代第十六位皇帝宣宗(846年4月-859年9月在位)。从唐代中后期几位皇帝来看,有的荒淫,有的奢侈,有的骄横,有的昏庸。但是,李忱却一反前朝的不良习性,既能恭谨节俭,又能以礼待人,被后人称赞为“小太宗”。一、“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为皇帝。李忱是唐宪宗的妃子郑氏所

  • 安禄山选择继承人如此墨迹,难怪安庆绪按捺不住,还有两个好帮手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绝对是史上数一数二的偏心父亲,而且他的偏心态度,总是表现在明处,从来不遮遮掩掩,你让不受宠的儿子们怎么想?安庆绪就是那个不受宠的儿子。一、安禄山对安庆绪有多么过分?过分一、因为口吃,所以不待见安庆绪。安禄山比较出名的儿子有三个,分别是大儿子安庆宗、次子安庆绪、三子安庆恩。这三个儿子里,安禄山最

  • 安禄山已经病入膏肓,安庆绪是他的嫡子,为何却要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为了往上爬,给唐玄宗李隆基跳舞,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后来看李隆基越来越昏庸了,自己手里的兵权也够了,所以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唐了。清谁呢?杨国忠。杨国忠是唐玄宗晚年最宠信的人,他原本只是一个泼皮,但因为杨贵妃受宠而一飞冲天,一直当到了宰相。安禄山怕李林甫怕得要死,可李林甫最后却得抹着眼泪地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父亲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安庆绪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谋反叛乱,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搅动整个太平盛世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因为此时的唐朝还处于盛世之中,还没有到国运尽失,改朝换代的程度。安禄山之所以能闹起来,主要还是干了多年的三镇节度使,培养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

  • 性格软弱的安庆绪,为什么突然有勇气,杀死了老爸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安庆绪

    唐朝时期确实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尤其是在安禄山这个人渐渐的获得权力以后,也使得唐朝的百姓面临的危险越来越近。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脾气暴躁,甚至是历史上的罪人,但在了解了他是被儿子安庆绪杀死的以后,大家也会觉得他有一些可悲,其实这也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有关,因为他不仅脾气很暴躁,还将身边的很多人都杀死了,使他

  • 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安庆绪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

  • 安庆绪作为太子,为何要杀了父亲安禄山,只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艺沫史事1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不用说都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的黑暗源头,加速唐朝盛世衰亡的罪魁祸首。当他称帝后,立二儿子安庆绪为太子,按照历史的进程来说,安庆绪会接安禄山的班,可为何安庆绪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呢?安禄山立安庆绪为太子的背景安禄山整个政治生涯中可谓是顺风顺水,唐玄宗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可见

  •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安庆绪

    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

  • 太华公主传奇人生226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收集王标签:太华公主

    李小鹏说道:对死者开膛破肚,那是多么的残忍,她是你娘啊!李珊珊说道:爹,我知道可是我不想她死的不明不白啊!公主又问道:我理解你们不想解剖,那么你们家有没有仇家啊,有仇家可以再查一查。李小鹏说道:仇家倒是没有。公主说到:你们家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工作上有没有仇家?李小鹏说道:我家是种花,卖花为生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