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豫为何不顾反对,同意仆固怀恩招降安史旧将?

李豫为何不顾反对,同意仆固怀恩招降安史旧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灵幽侃娱乐 访问量:1505 更新时间:2023/12/20 2:34:02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在唐朝禁军、藩镇军和回纥军的共同努力下,席卷大半个国家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叛军首领史朝义被投降的范阳尹李怀仙杀死,包括李怀仙、薛嵩、田承嗣、李宝臣等人在内的叛军将领纷纷向唐军投降,这场迁延八年的内战终于结束。叛乱平定后李豫除了要论功行赏,就是与朝廷讨论如何处置叛军降将的问题。为此李豫接受了副元帅仆固怀恩的建议,打算对招降的安史旧将委以重任,在中原和河北设立多个节度使。这样的想法受到了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对,然而李豫却一意孤行,其态度之坚决让大臣们颇为诧异。

李豫在后世的史书上评价很高,被认为是为后来的元和中兴奠定政治基础的皇帝。但是在史书的评论中,对于他处置安史旧将的的办法却是各种诟病。有的人认为李豫“厌苦兵革,苟冀无事”,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对仆固怀恩过于纵容。也有人认为安史之乱让唐朝的国力从巅峰败落,长期的战争抽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使唐朝面临着周边吐蕃、回纥等各族的压力。李豫是为了防止边境出事,不得不向安史旧将妥协,力求尽快结束内战。然而李豫的做法却也给唐朝藩镇割据埋下了重大的后患,这个后患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上述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没有抓住事情的核心。李豫之所以接受仆固怀恩的建议,并非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而对其纵容,也不是完全因为边境局势的紧张而妥协,实际上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从史料的记载来分析,李豫选择向安史旧将妥协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国内的局势,对安史之乱中兴起的新的藩镇集团进行制衡。从这个角度看,李豫的选择虽然不太妥当,确实别无选择的办法。因为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衰落到开国以来最低谷的时期,根本无力对外和对内进行强硬的军事策略。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把唐朝从开元盛世的巅峰打落到开国以来的谷底,其破坏力是极为严重的。这场战争除了对唐朝社会的破坏,对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外,最大的变换便是在国内兴起了一批藩镇节度使。藩镇节度使本身是唐朝镇守边境的大将,为了军政合一的方便,所以被朝廷赋予了极大的权力。这样的官职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家腹地,因为同时具备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对国家是极大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朝廷对于处于边境的节度使们都多加防范,为此李林甫甚至提出以外族将领替代本地将领的建议,就是防止本地将领势力太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史思明率军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贡献了洛阳和长安两个京城,这是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耻辱。在唐朝地方军和中央禁军一败再败的局面下,在灵武登基的唐肃宗李亨调用边境的朔方、振武、安西四镇、伊西、北庭等军队进入唐朝腹地平乱,甚至向回纥借兵入援,这才稳住了安史之乱的局势。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平定,完全是这些边境藩镇军队的功劳。唐朝的中央禁军除了拱卫京城和皇帝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因此这也使得在安史之乱中取得大功的各方藩镇逐渐做大,在地方驻军出现了拥兵自重的现象。

前文讲过,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来瑱,其真正被处死的原因便是拥兵自重。来瑱成为襄州节度使后,驻扎在中原腹地的襄阳,便有了拥兵自重的想法,不愿意听朝廷的调遣,最终才在叛乱平定后被调到朝廷处死。与来瑱这种想法类似的藩镇将领不少,实际上大多数将领都有类似的想法。相比于西北边境的苦寒,和面对吐蕃、回纥等族的长期纷争,唐朝腹地的繁华是他们不愿意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在这里拥有军政大权,简直就是个土皇帝,能够无限制地掠夺地方的财富,鱼肉地方的百姓,这些都助长了他们的野心。

面对这种局面,唐代宗李豫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来限制其势力的膨胀,比如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郭子仪李光弼等重要将领的军权。但这种做法远远不够,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庞大藩镇集团中,不只有郭子仪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不少中下层的将领。他们才是藩镇集团的骨干,驻扎在唐朝腹地各处,会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藩镇集团的将领也不信任朝廷,担心步了来瑱的后尘,所以对朝廷的调令各种拖延推脱。就连郭子仪自己都说,“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

因为朝廷和藩镇军的互相猜疑,所以这种局面成了李豫最为忧心的事情。安史之乱本身就是藩镇军不受控才引发的叛乱,如果不能处理好进入唐朝腹地的藩镇军,那么国家就会呈现出“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的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副元帅仆固怀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安史旧将出任河北各地的节度使。这个建议遭到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对,但李豫却不顾反对答应了。仆固怀恩的想法自然是为了拥兵自重的,他通过这种办法向安史旧将们施恩,使这些旧将团结在他的周围,形成结党互援的形势。

与郭子仪和李光弼接受朝廷剥夺军权的选择不同,仆固怀恩还是不愿意放手军权的。与安史旧将们结党,就成了他对抗朝廷的一种选择。这些旧将本是唐朝将领,比如相卫节度使薛嵩便是初唐名将薛仁贵孙子。因为跟着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所以他们不溶于唐朝朝廷,又因为叛军主力被藩镇军歼灭,所以才选择了向朝廷投降。于是这些安史旧将在唐朝的地位很尴尬,朝廷猜忌他们,藩镇军与他们仇深似海,恨不得拿他们作为晋升的阶梯。在这种情况下,安史旧将与仆固怀恩结党,成为他们自保的重要手段之一。

仆固怀恩和安史旧将一拍即合,这却成了朝廷的心病,所以大臣们反对李豫任命这些旧将为节度使。李豫其实对这种情形非常清楚的,但当时的形势并不容许他做过多的迟疑。一方面是藩镇军内援后边境虚弱,吐蕃和回纥的军队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是安史旧将和藩镇军互相猜疑,处于军事对峙的状态,一旦擦枪走火,安史之乱的内战必然会继续迁延下去。所以李豫答应了仆固怀恩的建议,赋予了安史旧将们极大的权力,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其中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为魏博、成德、卢龙的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

这些节度使割据河北等地,不奉朝命,不输赋税,面对唐廷诏令阳奉阴违。这种状态可以说是开唐朝藩镇割据之先河,为唐朝埋下大患,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就当时而言,这些藩镇还是不敢公开与朝廷唱反调的,所以每每有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因为有这些安史旧将的存在,反而对占据中原腹地的藩镇军形成了制衡的态势。双方本身在安史之乱中就结下仇恨,地盘上又是犬牙交错,军队长期对峙。如此一来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反而让朝廷和中央禁军有了左右全国局势的机会。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安史旧将相对于藩镇军还是处于弱势的,但有了仆固怀恩作为奥援却也能与对方势均力敌。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的人,一家人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他在平定叛乱的藩镇军中地位极高,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副元帅。朝廷反对的原因是担心仆固怀恩做大后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国家不免再次陷入战乱。但李豫之所以答应,是因为他不担心仆固怀恩发动叛乱。这主要是与仆固怀恩的出身,和他主要的军队势力所属有着密切关系。

仆固怀恩是外族,在唐朝内部并没有庞大的家族势力,如果发动叛乱在内地得到的支持很有限,难以形成威胁。仆固怀恩是朔方军出身,他的主要势力在朔方军和西北边境,在河北和幽燕之地的势力是空白。朔方军的首领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将郭子仪,其威望在藩镇军中独一无二。如果仆固怀恩敢于反叛,郭子仪一句话就能让仆固怀恩的手下临阵倒戈。可以说仆固怀恩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种限制,是难以对朝廷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正式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李豫才敢答应仆固怀恩的建议,用安史旧将来制衡各地的藩镇军。

可以说答应仆固怀恩的建议,是李豫经过各方面权衡利弊,然后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当时捉襟见肘的局势下,李豫不得不进行妥协,以维持国家的平稳过度,防止叛乱因处置不当而爆发。若对安史旧将采取强硬的态度,叛乱再次爆发,不但对唐朝产生进一步损害,而且会让吐蕃等外族军队有机可乘。但妥协也不是胡乱答应的,搞不好就会给自己引来灭顶之灾。李豫的选择看似为唐朝留下了隐患,但也为唐朝争取了喘息之机,为他解决朝廷、外族等其他问题留下了余地。从这个决策来看,李豫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比其父李亨强不少。

标签: 仆固怀恩

更多文章

  • 李光弼兵败邙山,原因不在仆固怀恩,而在李亨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仆固怀恩

    在安史之乱后期,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河阳战线的争夺成为战争的要点。从李光弼和史思明交手的情况来看,这场战役中李光弼是大占上风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小胜。可李光弼不但没能利用这些小胜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反而在邙山一战中丢失了河阳之战的所有战果,被迫退守陕州和潼关。唐军由此重新回到战略防御的状态,而史思明的叛

  • 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心耿耿-仆固怀恩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仆固怀恩

    自从李世民任命番将作战开始,唐朝就喜欢用番将,一来根基浅薄,便于掌控;二来可以施恩于番邦,令他们更加忠心耿耿。政策持续了近百年,自然有很多人愿意为了李唐呕心沥血,比如李光弼,比如高仙芝,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心怀异心,你对我好,我自然投桃报李,为你做事儿,但是你要害我的话,对不起,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 “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后尚节俭、善待臣子,被誉为“小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马元贽

    公元846年,李忱被拥立称帝,是为唐代第十六位皇帝宣宗(846年4月-859年9月在位)。从唐代中后期几位皇帝来看,有的荒淫,有的奢侈,有的骄横,有的昏庸。但是,李忱却一反前朝的不良习性,既能恭谨节俭,又能以礼待人,被后人称赞为“小太宗”。一、“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为皇帝。李忱是唐宪宗的妃子郑氏所

  • 安禄山选择继承人如此墨迹,难怪安庆绪按捺不住,还有两个好帮手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绝对是史上数一数二的偏心父亲,而且他的偏心态度,总是表现在明处,从来不遮遮掩掩,你让不受宠的儿子们怎么想?安庆绪就是那个不受宠的儿子。一、安禄山对安庆绪有多么过分?过分一、因为口吃,所以不待见安庆绪。安禄山比较出名的儿子有三个,分别是大儿子安庆宗、次子安庆绪、三子安庆恩。这三个儿子里,安禄山最

  • 安禄山已经病入膏肓,安庆绪是他的嫡子,为何却要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为了往上爬,给唐玄宗李隆基跳舞,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后来看李隆基越来越昏庸了,自己手里的兵权也够了,所以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唐了。清谁呢?杨国忠。杨国忠是唐玄宗晚年最宠信的人,他原本只是一个泼皮,但因为杨贵妃受宠而一飞冲天,一直当到了宰相。安禄山怕李林甫怕得要死,可李林甫最后却得抹着眼泪地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父亲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安庆绪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谋反叛乱,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搅动整个太平盛世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因为此时的唐朝还处于盛世之中,还没有到国运尽失,改朝换代的程度。安禄山之所以能闹起来,主要还是干了多年的三镇节度使,培养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

  • 性格软弱的安庆绪,为什么突然有勇气,杀死了老爸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安庆绪

    唐朝时期确实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尤其是在安禄山这个人渐渐的获得权力以后,也使得唐朝的百姓面临的危险越来越近。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脾气暴躁,甚至是历史上的罪人,但在了解了他是被儿子安庆绪杀死的以后,大家也会觉得他有一些可悲,其实这也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有关,因为他不仅脾气很暴躁,还将身边的很多人都杀死了,使他

  • 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安庆绪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

  • 安庆绪作为太子,为何要杀了父亲安禄山,只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艺沫史事1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不用说都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的黑暗源头,加速唐朝盛世衰亡的罪魁祸首。当他称帝后,立二儿子安庆绪为太子,按照历史的进程来说,安庆绪会接安禄山的班,可为何安庆绪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呢?安禄山立安庆绪为太子的背景安禄山整个政治生涯中可谓是顺风顺水,唐玄宗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可见

  •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安庆绪

    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