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人说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书法,学柳体发展不出书法家?

有人说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书法,学柳体发展不出书法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依说史 访问量:2742 更新时间:2023/12/13 6:16:29

这种说法有点奇怪,既然你说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的书法,那你能不能说说历朝历代都推行谁的书法了?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欣赏,也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能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今天的地位,与李世民的全力推举不无关系。这算是历朝历代推荐前人书法的一例。

清代乾隆皇帝,建三希堂书房,收藏有王羲之、王献之及前朝各代名家的墨迹法帖,乾隆曾向众大臣推荐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这也且算历朝历代推荐前人书法的又一例。除此之外,只听说某位皇帝对某位书家的书法有所偏爱,但未曾听闻哪朝哪代有特意推行某一位书家的说法。

中国书法一向讲究博采众家之所长,强调融汇贯通,所以历朝历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常书生,学习书法都是力求在精研一家的基础之上,遍临古人的经典法帖,以求广泛吸取前人之精华,岂能专推专研一家?

至于后世有没有以柳体楷书为基础发展成家的书法家,这个问题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柳公权是中晚唐时期的楷书大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古至今从无争议。但对柳公权书法地位的认可,并不等于说他的书法就非常适合后人学习,这一点后世的学者书家早就各有看法。柳体楷书后世书家曾在柳体楷书上下过功夫的书家大有人在,对柳公权楷书有过深入研究,并总结出其书利弊者亦有很多。

唐代之后的北宋时期,就有曾学过柳体楷书的大书法家,这个人就是米芾。米芾少年时期,曾临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柳体楷书,但这段学习时光,留给米芾的似乎是不好的回忆,在他中年学书有成,自成一家后,米芾曾回忆他当年学柳书的那段时光。他说:

“初学颜,七八岁也。字大至一幅,写简不成。见柳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

米芾又说:

“柳公权师欧而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始有俗书。”

从柳公权的这二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米芾是认真学习过柳公权楷书的,但柳体楷书显然在米芾书艺的成长过程中,对米芾所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不然米芾不会对柳书有那么低的评价。

柳公权行书明代书法家王铎和董其昌都曾学习过柳体书法,但他们二人都是博采众长,遍临诸家,所以,他们从柳公权的书法中吸收到了何种营养,从他们的书法中很难捋清脉络。但他们曾学习过柳书,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董昌其曾总结学柳书的心得,他说: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即兰亭序),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禇、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公权,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董其昌的这番言论对柳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自从学了柳书后,对王羲之都渐渐疏远了。但董其昌的这段话却不被别人所认可。人们都认为他的书法受王羲之的影响远比柳公权大,认为董其昌这么吹捧柳公权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董其昌欲攀附柳书而传世,传名而已。清代梁章钜就曾质疑董其昌的这套说辞,他在《退庵金石书画跋》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董其昌说柳公权对他影响如何之大,但在董其昌的书法中,却看不到半点柳书的影子。”

有说法认为,柳公权的书法名气很大,但后世学书者从柳书中所能吸取和借鉴的东西却并不多,对这种说法,我深表认同。

柳公权的楷书,法度森然,骨力清奇。用笔结字均严谨有余,没有半点随意之处,这既是柳体之长,亦是柳体之短。学柳体楷书易得其形,却难得其神。因柳体个人风格特点极为突出,所以比较容易模仿,只要抓住柳体楷书中宫紧密、四周舒放的结构特点和方硬瘦劲的笔画特征,即可大致相似。但这只是柳书的外在特征,只是模仿了表象,想学得其神韵却极难,难到何种程度呢?难到这世间除柳公本人外,再无第二人能写出柳书于谨严之中所具有的那分灵动之气和那种独特的气质神采。

柳公权楷书所以,后人学习柳书,只是感受一下柳体的那种骨力清奇的风格,要想再深入一些,想挖掘一下,进行二次艺术创造却是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说柳体书法是唐楷的华彩,“精、气、神”集为一体,这三样哪一样都不好学习掌握,更别说在柳体之上进行二次创作。所以后人只可欣赏,略微有所借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柳体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特点,使后世少有书家能在他的基础之上发展成家,很多书者在学习一段时间的柳体后,大多转学他人。一是柳体难入亦难出,学来学去,收效不大。二是柳体束缚较多,学习久了,容易滋生厌烦之气。

标签: 柳公权

更多文章

  • 《书法问集》1314、柳公权的柳体出自颜体,这个说法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的柳体出自颜体”是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每个人都有格子的特点。事实上,“柳公权的柳体”并不是直接继承自“颜体”,而是在多种书法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颜体”的概念。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所书写的字体就被称为“颜体”。颜体

  • 比柳公权还硬朗的魏碑《始平公造像记》,大气阳刚,像男人的字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柳公权

    书法史上,谁的楷书最具骨力?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唐朝楷书名家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以骨力著称,笔画斩钉截铁,大量的使用了方笔,属于比较硬朗的一类。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放远一点,来到南北朝时期的话,你就会发现,还有比柳公权更硬朗的楷书。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魏碑精品《始平公造像记》,这方笔,大气阳

  • 《云襄传》柳公权和福王同辈,明珠喜欢云襄?柳公权对明珠无感?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明珠刚刚出现在剧中的时候,给人一种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一面,让人不自觉喜欢,刚开始以为他和会柳公权成为一对,但后来才发现他们的辈分不对,明珠管柳公权叫叔,就是说柳公权和福王同辈。这样一来也就充分说明他们不可能成为伴侣,而且明珠在遇到云襄以后,马上就表现出了她对云襄的喜爱。当云襄涉及水鬼劫银案以后,明珠

  • 苏味道写下一诗少有人知,辛弃疾效仿后,却创下一首宋词绝唱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苏味道

    在诗词的海洋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美到极致的千古名句,比如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受众人喜爱的永远是《青玉案》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辛弃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从苏宅到三苏祠成语模棱两可的原型苏味道(唐),大概无法想象自己会有一个特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苏味道

    从苏宅到三苏祠成语模棱两可的原型苏味道(唐),大概无法想象自己会有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后代。“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但模棱两可并不能成就政坛常青,曾登上相位的苏味道自己最终也在政争中被贬到四川眉州,并在这里传下眉州苏氏,经五代单传后,有了苏洵三兄弟,苏洵是三兄弟中的学

  • 三任宰相的苏味道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苏味道

    提起苏味道,很多人或许不熟悉。但说起成语“模棱两可”,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啥意思。这个成语的出处,就与他有关。苏味道是唐代大臣,文学家。他的后人中有一位名气比他大太多了,就是苏轼。苏味道是高宗时期的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在地方做官,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当时,突厥来犯,裴行俭带兵突厥,推荐他担任了管记

  • 谁说袁天罡算无遗策?对于宰相李峤,袁天罡就算错了一次,丢脸!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李峤

    谁说袁天罡算无遗策?对于宰相李峤,袁天罡就算错了一次,丢脸!文|史哥哥袁天罡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没错,他就是唐朝初期的时候最有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最有名的算命道士,而且民间有一个传说就是袁天罡可以凭借这风向和风声能看出世间凶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事也是跟袁天罡有关!当时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

  • 袁天罡发现李峤已经没有了呼吸,将手放在他耳朵后心中大喜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李峤

    唐朝时期有个年少成才的人叫李峤,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读各种书籍,年仅十五岁就精通《五经》,才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要知道有些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就像范进考了一辈子才考上的,而李峤二十岁就做到了。李峤家里好像有五兄弟,据说他们都是活不长的人,他们的母亲为他们找过多少名医,

  • 佛系帅哥王维一生情路坎坷,跟玉真公主玩姐弟恋,为知己裴迪作诗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裴迪

    王维,唐代诗人,后人称其为“诗佛”,对佛教造诣颇深。王维长得好看,文才高雅,精通书画,擅弹琵琶,人又很佛系,性格温顺敦厚。“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用来形容王维再恰当不过了,21岁那年便高中状元,同年被玉真公主瞧上,无奈爱恨情仇,官途不顺,最后在终南山下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了此一生,一生无子女。

  • 唐玄宗错杀高仙芝和封常清2大将,至此走向灭亡,再无翻盘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掌柜讲历史标签:封常清

    “兵无将而不动,蛇无头而不行”。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整支军队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没有将领的军队,就好像人没有了大脑,汽车没有了汽油,根本发动不起来。除此之外,一个将领的优秀与否,也决定了这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士兵畏惧了,对于整个战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