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味道写下一诗少有人知,辛弃疾效仿后,却创下一首宋词绝唱

苏味道写下一诗少有人知,辛弃疾效仿后,却创下一首宋词绝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欣悦 访问量:3225 更新时间:2023/12/14 13:32:46

在诗词的海洋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美到极致的千古名句,比如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受众人喜爱的永远是《青玉案》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这首词除了最后一句,开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也是非常的唯美,奠定了全篇绚烂朦胧的格调。正月十五的晚上,不仅有满城的灯火通明,还有那一簇簇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

这样火树银花、热闹狂欢的元宵夜景,就像是东风吹开了千树繁华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烟火纷纷散开,又散落如星雨一般。不过这花,并非是雪花,也不是梨花,而是绚烂的灯火和烟花。

将缀满街巷、五光十色的彩灯,比作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这个创意并非纯粹是辛弃疾的想象,这其中既有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影子,更是受到了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火树银花”创意的发。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在武则天当权的时候,两度跻身相位,还因为处事圆滑留下了一个“苏模棱”的外号。苏味道的这首诗同样是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并未入选《唐诗三百首》。

虽然知名度远远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知名度高,但《正月十五夜》的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却是极具独创性,在写元宵节的景色上,给后世诗人们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河。

《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禁人夜行的金吾取消宵禁,星津桥上的铁锁打开,任由平民同行观灯。

元宵节之夜,人山人海,灯光和焰火绚烂,苏味道发挥想象力,用一个词“火树银花”写尽了元宵节的盛景。火树:火红的树,树上挂满灯彩就成了红色的“火树”,银花:银白色的花,灯光雪亮就像漫天绽放了银色的花。

灯光和焰火,与春日繁花之间的共同点是一样绚烂、一样盛放,但不同之处是灯光和焰火更加流光溢彩,因此在树前面加上一个“火”字,在花前面加上一个“银”字,来形容这元宵之景再何时不过了,树上挂满灯,就像要燃烧起来一般,焰火齐放,就像是银色的花一起盛开,让漆黑的夜晚变得明亮如白昼。

自从有了苏味道这个绝妙的创意之后,后世诗人们写元宵灯景便纷纷效仿,而“火树银花”也成了描写元宵的一个绝美成语,除了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元宵节的景致,也是这样写的:“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银花,金窗玉槛。”不用其他语言,光是一个“火树银花”,已经足以让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绚烂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带来一种华光溢彩的视觉感受。

标签: 苏味道

更多文章

  • 从苏宅到三苏祠成语模棱两可的原型苏味道(唐),大概无法想象自己会有一个特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苏味道

    从苏宅到三苏祠成语模棱两可的原型苏味道(唐),大概无法想象自己会有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后代。“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但模棱两可并不能成就政坛常青,曾登上相位的苏味道自己最终也在政争中被贬到四川眉州,并在这里传下眉州苏氏,经五代单传后,有了苏洵三兄弟,苏洵是三兄弟中的学

  • 三任宰相的苏味道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苏味道

    提起苏味道,很多人或许不熟悉。但说起成语“模棱两可”,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啥意思。这个成语的出处,就与他有关。苏味道是唐代大臣,文学家。他的后人中有一位名气比他大太多了,就是苏轼。苏味道是高宗时期的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在地方做官,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当时,突厥来犯,裴行俭带兵突厥,推荐他担任了管记

  • 谁说袁天罡算无遗策?对于宰相李峤,袁天罡就算错了一次,丢脸!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李峤

    谁说袁天罡算无遗策?对于宰相李峤,袁天罡就算错了一次,丢脸!文|史哥哥袁天罡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没错,他就是唐朝初期的时候最有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最有名的算命道士,而且民间有一个传说就是袁天罡可以凭借这风向和风声能看出世间凶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事也是跟袁天罡有关!当时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

  • 袁天罡发现李峤已经没有了呼吸,将手放在他耳朵后心中大喜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李峤

    唐朝时期有个年少成才的人叫李峤,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读各种书籍,年仅十五岁就精通《五经》,才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要知道有些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就像范进考了一辈子才考上的,而李峤二十岁就做到了。李峤家里好像有五兄弟,据说他们都是活不长的人,他们的母亲为他们找过多少名医,

  • 佛系帅哥王维一生情路坎坷,跟玉真公主玩姐弟恋,为知己裴迪作诗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裴迪

    王维,唐代诗人,后人称其为“诗佛”,对佛教造诣颇深。王维长得好看,文才高雅,精通书画,擅弹琵琶,人又很佛系,性格温顺敦厚。“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用来形容王维再恰当不过了,21岁那年便高中状元,同年被玉真公主瞧上,无奈爱恨情仇,官途不顺,最后在终南山下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了此一生,一生无子女。

  • 唐玄宗错杀高仙芝和封常清2大将,至此走向灭亡,再无翻盘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掌柜讲历史标签:封常清

    “兵无将而不动,蛇无头而不行”。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整支军队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没有将领的军队,就好像人没有了大脑,汽车没有了汽油,根本发动不起来。除此之外,一个将领的优秀与否,也决定了这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士兵畏惧了,对于整个战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

  • 封常清屡战屡败,终丢洛阳!安禄山称帝,大唐王朝日薄西山!

    历史人物编辑:撩剧妹妹标签:封常清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安禄山大军来到了灵昌郡以北的黄河边,准备在这里渡黄河。由于没有桥,渡河不易。但这时恰好是冬天,虽然河面还没有结冰,但安禄山却制造了一座冰桥。他的做法是找一些残破的小船,用绳子把小船连起来,横跨黄河,再在船和船之间塞上草木,形成了一道由草木和小船组成的漂浮的链子。第二天,围绕着链

  • 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封常清

    面对长驱南下的安禄山叛军,沿途各州郡望风而降,唐朝在河北和中原的大量领土沦陷,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上下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入朝,让他们组建军队,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然而这些名将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屡战屡败,以至于潼关失守

  • 宋之闵对永泰公主李仙蕙生生世世守护的痴心殉情,是真实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李仙蕙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朝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母亲是李显的皇后韦香儿。她姿色秀美,端庄文静娴雅,“即使桃李的花朵,在她的美貌面前也为之逊色。”她才智过人,聪明灵慧,一点即透,从小就有很高的学识,她父亲对她极其宠爱。李仙蕙,字秾辉,684年出生。她的父亲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一共

  • 张公谨战功有限,为何能入凌烟阁?李世民:没他,我在玄武门必死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张公谨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位多年的唐太宗怀念戎马岁月,尤其对诸多功臣颇为感激。于是,唐太宗本着“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让大画家阎立本为二十四名开国功臣,按正常身材绘制画像,后悬挂于凌烟阁。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功臣是有排名,次序是根据他们的功勋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