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来俊臣诬陷狄仁杰造反,狄仁杰二话不说便承认,武则天知道后懵了

来俊臣诬陷狄仁杰造反,狄仁杰二话不说便承认,武则天知道后懵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书上 访问量:3124 更新时间:2023/12/27 22:22:42

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当然需要清理一大帮子唐朝的旧臣,可是她所创立的大周本身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唐朝的旧臣,要想一次性把这么一大帮子人给清理掉,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如果青黄不接的话,对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也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所以武则天选择了一部分一部分地清理,需要清理这些旧臣,就必须要用酷吏,来俊臣就是这些酷吏当中的佼佼者。

作为大唐王朝最忠心的大臣,狄仁杰这段日子可不好过。一方面武则天公然将大唐的旗号给废掉了,改成了自己大周的旗号。另一方面,自己还在朝中做官,这官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如果不做了,那倒是一了百了,但是他心里依旧想着恢复大唐王朝,而只有在朝中做官才是最好的办法,似乎在当时也是唯一的办法。所以狄仁杰一直隐忍着,直到来俊臣主动找上了门。这位仁兄之所以被称为武则天手下第一爪牙,那是有原因的。

不管你有没有罪,只要到了来俊臣这里,那就一定是有罪的。因为就算是你没有罪,一旦经历了来俊臣的酷刑,早晚也是会承认自己有罪的。来俊臣将狄仁杰押到了跟前,指控他谋反,这倒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当时很多人都想着恢复大唐王朝,所以说狄仁杰谋反确实也是有这个道理的。本来以为狄仁杰会死不承认,七八十种酷刑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没想到狄仁杰当场就点点头,表示自己确实谋反了。来俊臣审了这么多案子,还没有哪一桩比这一次的要轻松,他表示非常满意,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武则天。

武则天也是蒙了,居然什么刑罚都没用就招认了?就算是狄仁杰的家人前来为他求情,那也是无济于事的了。所以看样子狄仁杰是要倒大霉了,不过狄仁杰的运气似乎还是不错的,有人主动在这个时候恐高来俊臣这个家伙公报私仇,那些没有谋反,但是曾经得罪过他的人,都被他下了大牢,狄仁杰他们就是最好的例子。还声称来俊臣这么做根本就不是为了武则天着想,反倒是玷污了武则天的名声。

武则天这就比较生气了,她重新查了一遍这些案子,果然有很多疑点,武则天不假思索地就放了狄仁杰众人。其实她放了狄仁杰是有原因的,毕竟当时她的天下需要人才去治理,现在把这么多有才能的人都抓了,那天下留给谁来管理呢?狄仁杰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后来狄仁杰甚至成为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其实他还是非常受武则天信任的一个人。有时候武则天打趣地问狄仁杰,为什么来俊臣还没用刑你就直接招供呢?狄仁杰无奈地摆摆手,与其被他、毒打一顿屈打成招,还不如少受一点皮肉之苦。

他的确是太聪明了,来俊臣之所以办案效率高,其实基本上都是屈打成招,他认为没有人能够扛得住他的刑罚,如果有那就说明刑罚还不够残酷。好在狄仁杰主动承认了谋反的事情,所以躲过了一劫。不过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这件事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狄仁杰虽然没有被杀,但是也遭到了贬谪,这一切或许就是武则天刻意而为。先贬谪一段时间,再度启用的话,狄仁杰众人都会感恩戴德。

标签: 来俊臣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有师傅吗?有,还是一个进口货!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画像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男权社会,女人掌权,大唐的老百姓也咽不下这口气。话虽这么说,真敢公开叫板的却不多。所以跳出来说“不”的徐敬业,不满百日就被灭了,只留下一纸脍炙人口的《讨武曌檄》。唐代文物吓得也不轻,看谁都像是造反的。“疑天下人多图己”,武则天便在全国发起“举报”运动,把敌人消

  • 来俊臣和武承嗣陷害狄仁杰,为何武则天表示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很大,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大的争议,至今也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关注。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事情,很多地方受到文人史学界的批判。其中任用以来俊臣、周兴为代表的酷吏治国,一直是后世学者们争议的焦点。这些酷吏治国是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排除

  • 高适写在墙上的一首“错诗”,被不知名路人改一字,成了一首妙诗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高适

    有个成语叫一字之师,指的是旁人给改一个字,让原来的作品更好。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人陶岳编著的《五代史补》,讲的是这样一段雅事:当年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去找大诗人郑谷品鉴,对方于是将他的“数枝梅”改成了“一枝梅”。虽只改了一个字,却让整首诗

  • 大唐诗人无数,都希望用才华敲开官场进阶之门,只有高适如愿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打工人清清标签:高适

    唐朝人薛用弱记载了一段诗坛佳话,史称“旗亭画壁”。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交情甚笃,但也互相不服气。有一日天气寒冷,下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去酒楼,赊酒小聚。忽然碰到有十几个梨园子弟上楼来,聚会宴饮。三人起身离席,围着一个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三人约定打赌,看这些梨园子弟吟唱谁的诗词

  • 李白风光时,高适陪伴穷游天下,李白入狱立刻翻脸,哪门子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高适

    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成了大学同学,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生活就是一个圈。而唐朝文坛中也存在很多这种圈子,唐朝诗人们的友情更是一个圈,有时候比圈都要复杂。随便从唐朝挑出几个名人,他们的友情故事就足够令人吃惊。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为了追随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为了跟李白面基,这难

  • 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吧唧历史标签: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埋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但就是这样的苦寒之地,却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折服的边塞诗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笔,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官做得最大,并被封为渤海侯的高适。高

  • 高适:只想和李白杜甫游天下,时势却逼我带兵打仗,最终拜将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高适

    开元十九年的秋天,落叶纷飞,天气渐冷。高适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塞外的路程。许是塞外与盛唐的热闹街市大不相同,一路上秋风卷着火红的枫叶,高适的内心多少也有点远离故乡的悲凉。到达塞外的那个秋冬,他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他开篇便说了那营州少年郎独爱原野,纵马驰骋狩猎城下,饮好酒千杯不醉,十岁小儿能纵马奔驰。

  • 李白和高适,一起远游天下,为何最终恩断义绝?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高适

    唐朝时期,出现了极为巅峰的文化时期,相比宋朝,唐朝并不差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在文化方面也不例外。人们对唐诗肯定是不陌生的,之所以叫做唐诗,就是因为唐朝诗人是非常厉害的。在历史上,诗篇的巅峰时期,就是唐朝。唐朝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诗人。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

  • 实干的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高适

    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多,姜子牙落魄一生,晚年还遭遇战乱,又被结发妻子嫌弃,但是他不灰心,直钩钓鱼,七十拜相,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吴承恩从小就聪明、勤奋,却一直不得意,七十二岁时写就《西游记》;齐白石12岁当木匠,56岁成为大画家;还有屈原大半生都在政坛起起

  •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关系如何?为何最后友谊破灭?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高适

    唐朝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李白和杜甫两人同在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似乎很喜欢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好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