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吧唧历史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3/12/6 19:36:25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边塞,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埋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但就是这样的苦寒之地,却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折服的边塞诗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笔,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官做得最大,并被封为渤海侯的高适

高适,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可是一位妥妥的励志人物啊。

当年万里觅封侯。

封侯,何其难也,无数名臣良将追求一生,却抱憾而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高适,一介布衣,小小书生,却实现了无数高官贵人所追求的封侯之梦。这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示呢?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高适的步伐,来探寻他的成功之秘吧!

长安求仕篇

《旧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这说明了什么呢?高适,从小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甚至更凄惨。

在他加冠成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写诗文,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也有着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愿望。

在他二十岁时曾赴长安求仕,但却失意而归,在《别韦参军》里,他这样写道: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高适豪情万丈,信心满满地来到长安城,心想轻轻松松就可求得公卿之位,但没想到现实给了自己当头一棒,无人理会。

在诗中,一方面揭露朝政的黑暗,贵族近臣垄断政权,布衣之士遭受压抑;另一方面写自己客寓宋中,托身畎亩,生活处境非常艰窘,心情苦闷,但“弹棋击筑,纵酒高歌”,意气仍是豪迈的。

年轻人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但毕竟年少轻狂,缺少磨砺,受点挫折说不定还是好事呢?

在长安求仕失败后,高适回到老家宋城,躬耕取给,甘愿做一个农夫,一方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一方面也是积累才学,等待时机,再图功名。

一个年轻人,能够安心于畎亩,自给自足,磨砺己身,仅这点就很值得我们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学习啊。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一遇到挫折就想放弃。何不学习高适呢?用时间充实自我,用挫折磨砺己身。

正如尼采说的那样:一切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边塞从军篇

八年托身陇亩之后,为了寻求立功报国的机会,高适北上蓟门。

初到蓟门,他意气豪迈地唱到:

北上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抒写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易水河畔,他惦念太子丹荆轲,高唱骆宾王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幽州台上,他与天地对话,品味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与孤独。

他在《塞下曲》中高唱:“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更是进而感慨“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读书哪有沙场杀敌建功立业来的痛快?高适那个豪情啊,那个激动啊,仿佛就此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可是,这次他的希望又落空了,本希望如苏味道娄师德那样从幕府到朝堂,结果不被赏识,不过虽然没有找到仕进的希望,但对于边塞战争生活却有了亲身体验。这为他书写气势雄浑、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高适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高适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了!

仕途腾飞篇

之后高适浪游梁宋之间,一方面做富贵人家的宾客,有时候也到山东、江苏等地漫游,广交朋友,投诗于达官贵人,寻求仕进的机会。

在长期交游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公元744年,李白赐金放还,来到洛阳,遇到杜甫,两人同游汴州,又与高适相遇。三位诗人慷慨怀古,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时是高适创作的丰收时期。他现存诗篇二百四十四首,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是这两个时期的作品。

传颂千古的名篇《别董大》便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即使环境如此艰难,即使前途一片茫然,你也不用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认识你董庭兰啊!多么有力,多么响亮啊,这不仅是高适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年近半百,却一无所成,即便如此,我依旧要抖擞精神,昂扬向前!

公元749年,高适受宋州刺史张九皋的举荐,45岁终于考试中第(有道科),做了小小的封丘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局长,掌管治安捕盗之事,这令他深感失望和不平。不久之后,他便辞官,二度出塞,再去走幕府的路径。不久得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和推荐,充任翰幕府掌书记。

高适仕途显达就是从此刻开始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高适以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驻守潼关。不料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玄宗所在,并陈述种种军事形势,被提拔为谏议大夫。不久在诸王分镇中又因为提建议有功,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定永王李璘叛乱。

有人说,高适是捡了大便宜,但没有办法,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高适准备了大半辈子,现在机会来了,他不成功,谁成功?

高适搞定永王李璘后,又领兵解救睢阳之围。后来虽然因言获罪,但毕竟功名赫赫,诗名远播,几经周折,于公元763年转任剑南节度使。公元764年,高适离开蜀地,回到长安,当上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过上了悠哉游哉的晚年生活。

《旧唐书》有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回顾高适的一生,前半辈子,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三次出塞,历经沧桑。后半辈子,不仅在政治上达到高位,而且有显著的政绩,在文学上亦是成就斐然。

今天的我们,重读高适,会赞叹于他升迁的速度,会惊叹于他的厚积薄发,会留恋于他的精彩诗篇,更会思考他的一生对我们的启示。

苏轼有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追梦之人,就应该有高适那样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和韧劲,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时刻准备着,眼前的挫折只会成为我们成功的资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春哥趣说文史】作者小A。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高适:只想和李白杜甫游天下,时势却逼我带兵打仗,最终拜将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高适

    开元十九年的秋天,落叶纷飞,天气渐冷。高适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塞外的路程。许是塞外与盛唐的热闹街市大不相同,一路上秋风卷着火红的枫叶,高适的内心多少也有点远离故乡的悲凉。到达塞外的那个秋冬,他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他开篇便说了那营州少年郎独爱原野,纵马驰骋狩猎城下,饮好酒千杯不醉,十岁小儿能纵马奔驰。

  • 李白和高适,一起远游天下,为何最终恩断义绝?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高适

    唐朝时期,出现了极为巅峰的文化时期,相比宋朝,唐朝并不差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在文化方面也不例外。人们对唐诗肯定是不陌生的,之所以叫做唐诗,就是因为唐朝诗人是非常厉害的。在历史上,诗篇的巅峰时期,就是唐朝。唐朝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诗人。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

  • 实干的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高适

    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多,姜子牙落魄一生,晚年还遭遇战乱,又被结发妻子嫌弃,但是他不灰心,直钩钓鱼,七十拜相,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吴承恩从小就聪明、勤奋,却一直不得意,七十二岁时写就《西游记》;齐白石12岁当木匠,56岁成为大画家;还有屈原大半生都在政坛起起

  •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关系如何?为何最后友谊破灭?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高适

    唐朝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李白和杜甫两人同在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似乎很喜欢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好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

  • 高适的诗多写边塞生活、直抒胸臆,有汉魏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

  • 关于天宝战争的胜负,高适的说法为何与史书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高适

    天宝战争是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唐朝与藩属国南诏国。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以唐朝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所以在历史上评价很低。它被认为最早暴露了唐朝国力的衰弱,也是杨国忠当宰相穷兵黩武和朝廷腐败的证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统史书上对这场战争大加批判,是从各个层面证明了主持这场战争的杨国忠

  •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高适

    先解释下,高适和杜甫并没有绝交,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的政治嗅觉也是迂腐得要命,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桀纣,然后杜甫也被肃宗给贬了。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还时常的接济杜甫,而杜甫也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

  •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

  •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高适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