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风光时,高适陪伴穷游天下,李白入狱立刻翻脸,哪门子友情?

李白风光时,高适陪伴穷游天下,李白入狱立刻翻脸,哪门子友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夕客 访问量:3783 更新时间:2023/12/9 5:17:57

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成了大学同学,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生活就是一个圈。而唐朝文坛中也存在很多这种圈子,唐朝诗人们的友情更是一个圈,有时候比圈都要复杂。

随便从唐朝挑出几个名人,他们的友情故事就足够令人吃惊。比如李白杜甫,杜甫为了追随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为了跟李白面基,这难道不是古代版的“奔现”吗?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李白、杜甫还跟高适成了铁哥们,三个人一起穷游世间、吟诗作对,可以说生活美滋滋。可惜安史之乱的到来,让这三个好兄弟面临友情的破裂。特别是李白和高适这两个知己,最后居然落得个互删好友的下场。

这是咋回事?古人感情真就这么脆弱,这是哪门子友情?

我们往往会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来表示李白高适之间的深厚情谊。李白在河南遇到了后来成为至交的高适。三个人见面之后,简直相见恨晚,马上就决定要一起遨游天下。

在穷游天下的时候,高适李白一起游梁园、登高台,共同回溯前人的风流韵事,以诗歌感叹世间。所以,后来李白高适在离别之际还依依不舍,但谁也没想到这对知己在不久的将来居然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提到高适,他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说他的诗歌造诣也是巅峰造极。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安史之乱中,从臣子中脱颖而出,最后还来到了唐玄宗的身边。

玄宗每次懊恼安史之乱带来的各种麻烦时,其他大臣都只会跪着不说话,唯独高适一直为玄宗加油打气,在心理上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所以高适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还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有次玄宗打算让自己的三位皇子出击抵抗叛军,而这却得到了高适的劝阻,他认为藩会更加分裂。事实证明,永王李璘很快谋反了,而太子李亨也登基自立为帝,直接架空了玄宗的权力。

不过高适以独特的政治眼光被太子李亨看重了,还被封为淮南节度使,指挥讨伐叛王李璘的军队。而当时的李白却进入了永王的幕府中成为了幕僚。昔日饮酒作诗的小伙伴在这乱象之际立刻就成为了立场两方的敌人,还要在战场上刀戈相对。

一般人见到以前的挚友,哪怕不会明面上让步,起码也会暗地里放水吧。但高适却一反常态,面对李白并没有手下留情,平定叛乱之后还把李白以谋反的罪名关进大牢中。

据说当时身在牢房中李白还写信给高适,希望他能够暗地里搭救一把。毕竟高适作为节度使,掌握着这些叛军的生杀大权,救出一个李白不是分分钟的事吗,但是高适居然对李白不理不睬,就算是李白妻子亲自上门求救,高适也避而不见。

两人友情的小船你说翻就翻了,李白本来也表示不可能跟高适再有任何往来。后来历朝历代的文人们评判这段友情的时候,都说他们是塑料兄弟情,高适根本就是不仁不义。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从友情上看,高适没救李白确实是不近人情,但是从高适的立场上来说,就算他想也不敢救李白。

高适是刚刚登基的新皇这边的人,而李白却跟随的是叛军的永王,政治立场的准确性显而易见,当然是朝廷这边才是对的。无论哪朝哪代,对于天子来说,谋反二字是非常忌讳的。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高适不可能去搭救李白。

而且你们以为李白和高适相识这件事没人知道吗?这可能是太子李亨为了考验高适设的局,如果他偷偷搭救李白的话,说不定立刻就会被人抓住,下场甚至比李白更凄惨。何况李白是政治操守出了问题,高适不可能因为游山玩水过就丧失自己的政治正确性。

所以呀,对于李白,高适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够去救,估计当时的高适也是特别惆怅。所以,高适对李白的冷漠从古至今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根本没什么不仁不义的说法。只是作为后世的我们,对高适李白这段恩断义绝的友情感到可惜而已。如果他们没有牵扯政治,而是继续游山玩水,说不定还真能逍遥快活做一辈子知音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吧唧历史标签: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埋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但就是这样的苦寒之地,却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折服的边塞诗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笔,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官做得最大,并被封为渤海侯的高适。高

  • 高适:只想和李白杜甫游天下,时势却逼我带兵打仗,最终拜将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高适

    开元十九年的秋天,落叶纷飞,天气渐冷。高适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塞外的路程。许是塞外与盛唐的热闹街市大不相同,一路上秋风卷着火红的枫叶,高适的内心多少也有点远离故乡的悲凉。到达塞外的那个秋冬,他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他开篇便说了那营州少年郎独爱原野,纵马驰骋狩猎城下,饮好酒千杯不醉,十岁小儿能纵马奔驰。

  • 李白和高适,一起远游天下,为何最终恩断义绝?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高适

    唐朝时期,出现了极为巅峰的文化时期,相比宋朝,唐朝并不差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在文化方面也不例外。人们对唐诗肯定是不陌生的,之所以叫做唐诗,就是因为唐朝诗人是非常厉害的。在历史上,诗篇的巅峰时期,就是唐朝。唐朝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诗人。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

  • 实干的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高适

    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多,姜子牙落魄一生,晚年还遭遇战乱,又被结发妻子嫌弃,但是他不灰心,直钩钓鱼,七十拜相,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吴承恩从小就聪明、勤奋,却一直不得意,七十二岁时写就《西游记》;齐白石12岁当木匠,56岁成为大画家;还有屈原大半生都在政坛起起

  •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关系如何?为何最后友谊破灭?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高适

    唐朝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李白和杜甫两人同在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似乎很喜欢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好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

  • 高适的诗多写边塞生活、直抒胸臆,有汉魏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

  • 关于天宝战争的胜负,高适的说法为何与史书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高适

    天宝战争是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唐朝与藩属国南诏国。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以唐朝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所以在历史上评价很低。它被认为最早暴露了唐朝国力的衰弱,也是杨国忠当宰相穷兵黩武和朝廷腐败的证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统史书上对这场战争大加批判,是从各个层面证明了主持这场战争的杨国忠

  •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高适

    先解释下,高适和杜甫并没有绝交,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的政治嗅觉也是迂腐得要命,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桀纣,然后杜甫也被肃宗给贬了。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还时常的接济杜甫,而杜甫也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

  •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