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实干的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实干的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佴仙媛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3/12/8 9:46:52

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多,姜子牙落魄一生,晚年还遭遇战乱,又被结发妻子嫌弃,但是他不灰心,直钩钓鱼,七十拜相,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吴承恩从小就聪明、勤奋,却一直不得意,七十二岁时写就《西游记》;齐白石12岁当木匠,56岁成为大画家;还有屈原大半生都在政坛起起伏伏,被放逐后才写就《离骚》。

其实这些人都有一种精神,或出污泥而不染,或百折而不挠,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精神就是实干,昂首做人,低头做事,少抱怨,多流汗。

红楼梦里的三丫头探春就是实干家,她不是贾政的嫡女,可是面对自己的卑微地位,她没有破罐子破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仔细分析自己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一方面搞好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一方面努力地劝说自己的亲娘不要无端生事,最后反而变成王夫人身边除了凤姐之外最可依赖的人。

探春办海棠诗社,一呼百应;凤姐生病时她代理事务,雷厉风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迎春和惜春恨不得撇清自己,探春却将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并当着王夫人和凤姐的面抽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最后她预知贾府的大厦危在旦夕,远嫁他方,得到了四姐妹中最好的归宿。

盛唐的诗人高适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实干家,他少年时就是孤儿,家境贫寒,却喜欢读书。与许多读书人一样,谁不希望能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中。他也勤奋地读书,即使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也是每日闻鸡起舞、夙兴夜寐。

可是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离你远远的,好像眼前的那座山,看看就不远了,可是就是无法到达山脚。就像泰戈尔的那首诗写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于是高适就与他的梦想一直这样擦肩而过,可是他不甘心,他也不放弃,一直到了五十岁,上苍也无可奈何了,终于让他如愿以偿,中了进士。不过他没有疯,可喜的是他还没有脑子发热,可悲的是他找不到工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也许就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

算了,高适想,找不到就先放下。这是高适的优点,他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去寻亲访友,一首诗《别董大》表达了他的心情:千里黄云白日曛,白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祝福,也是深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不过他生命里的贵人很快就出现了,这次他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成了将军哥舒翰的座上宾,将军不懂诗,却欣赏他的才华,于是高适终于端上了银饭碗。可是这饭碗还没捂热,安史之乱爆发了,将军出潼关御敌,遭遇失败,自己也被杀害。

高适痛苦啊,他每天以泪洗面,悲伤这个世道,可怜将军的被害,感怀自己的坎坷。痛定思痛,他也总结了经验教训。这时他生命中第二个贵人出现了,也让他端上了金饭碗,从此青云直上。

他就是唐玄宗,高适把自己总结的东西呈送给这个浪漫而又开明的皇帝,于是皇帝下旨表扬了他,“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说他既有真实才干,又有文学素养,懂得大体,有长远目光。

如果高适不是实干家,他就不会熬到五十岁还能中进士;如果他找不到工作后,就像李白那样放浪形骸,或是如孟浩然一样寄情山水,他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或者他遭遇战败后就一蹶不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步步高升。

真像他诗中写的那样: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不过命运却让他经历了各种人世的悲欢离合,于是他又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不过我们回首往事,一切又都是如风云飘过,所以我们也发出与诗人同样的感慨: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关系如何?为何最后友谊破灭?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高适

    唐朝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李白和杜甫两人同在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似乎很喜欢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好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

  • 高适的诗多写边塞生活、直抒胸臆,有汉魏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

  • 关于天宝战争的胜负,高适的说法为何与史书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高适

    天宝战争是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唐朝与藩属国南诏国。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以唐朝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所以在历史上评价很低。它被认为最早暴露了唐朝国力的衰弱,也是杨国忠当宰相穷兵黩武和朝廷腐败的证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统史书上对这场战争大加批判,是从各个层面证明了主持这场战争的杨国忠

  •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高适

    先解释下,高适和杜甫并没有绝交,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的政治嗅觉也是迂腐得要命,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桀纣,然后杜甫也被肃宗给贬了。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还时常的接济杜甫,而杜甫也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

  •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

  •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高适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

  •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高适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