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多,姜子牙落魄一生,晚年还遭遇战乱,又被结发妻子嫌弃,但是他不灰心,直钩钓鱼,七十拜相,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吴承恩从小就聪明、勤奋,却一直不得意,七十二岁时写就《西游记》;齐白石12岁当木匠,56岁成为大画家;还有屈原大半生都在政坛起起伏伏,被放逐后才写就《离骚》。
其实这些人都有一种精神,或出污泥而不染,或百折而不挠,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精神就是实干,昂首做人,低头做事,少抱怨,多流汗。
红楼梦里的三丫头探春就是实干家,她不是贾政的嫡女,可是面对自己的卑微地位,她没有破罐子破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仔细分析自己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一方面搞好与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一方面努力地劝说自己的亲娘不要无端生事,最后反而变成王夫人身边除了凤姐之外最可依赖的人。
探春办海棠诗社,一呼百应;凤姐生病时她代理事务,雷厉风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迎春和惜春恨不得撇清自己,探春却将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并当着王夫人和凤姐的面抽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最后她预知贾府的大厦危在旦夕,远嫁他方,得到了四姐妹中最好的归宿。
盛唐的诗人高适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实干家,他少年时就是孤儿,家境贫寒,却喜欢读书。与许多读书人一样,谁不希望能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中。他也勤奋地读书,即使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也是每日闻鸡起舞、夙兴夜寐。
可是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离你远远的,好像眼前的那座山,看看就不远了,可是就是无法到达山脚。就像泰戈尔的那首诗写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于是高适就与他的梦想一直这样擦肩而过,可是他不甘心,他也不放弃,一直到了五十岁,上苍也无可奈何了,终于让他如愿以偿,中了进士。不过他没有疯,可喜的是他还没有脑子发热,可悲的是他找不到工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也许就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
算了,高适想,找不到就先放下。这是高适的优点,他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去寻亲访友,一首诗《别董大》表达了他的心情:千里黄云白日曛,白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祝福,也是深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不过他生命里的贵人很快就出现了,这次他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成了将军哥舒翰的座上宾,将军不懂诗,却欣赏他的才华,于是高适终于端上了银饭碗。可是这饭碗还没捂热,安史之乱爆发了,将军出潼关御敌,遭遇失败,自己也被杀害。
高适痛苦啊,他每天以泪洗面,悲伤这个世道,可怜将军的被害,感怀自己的坎坷。痛定思痛,他也总结了经验教训。这时他生命中第二个贵人出现了,也让他端上了金饭碗,从此青云直上。
他就是唐玄宗,高适把自己总结的东西呈送给这个浪漫而又开明的皇帝,于是皇帝下旨表扬了他,“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说他既有真实才干,又有文学素养,懂得大体,有长远目光。
如果高适不是实干家,他就不会熬到五十岁还能中进士;如果他找不到工作后,就像李白那样放浪形骸,或是如孟浩然一样寄情山水,他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或者他遭遇战败后就一蹶不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步步高升。
真像他诗中写的那样: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不过命运却让他经历了各种人世的悲欢离合,于是他又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不过我们回首往事,一切又都是如风云飘过,所以我们也发出与诗人同样的感慨: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