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滔滔子美食 访问量:1666 更新时间:2023/12/22 5:06:17

有真知,才有灼见

欢迎关注

槐序姑娘

,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01 | 皆为我友

大唐盛世,风云际会。

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

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

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

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传闻。

李白出翰林后,与杜甫相识,后又与高适梁园一聚。

永王璘兵败后,李白入狱,曾有信求助于高适,高适未予理会。

岑参第二次出塞时,高适和严武在哥舒翰帐中为他饯行,岑参酒后写下: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晚年多得严武、高适资助。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后,岑参投奔得官右补阙,杜甫闻讯亦前往,获封左拾遗。

孟浩然数次拜谒张九龄,却未曾获官,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后,王昌龄曾在朝堂上大骂李林甫弄权,因此远贬岭南。

王昌龄岭南复官后,孟浩然与他喝了人生最后一顿酒。

孟浩然故去后,王维亲赴襄阳,写下了《哭孟浩然》。

因一顿酒把孟浩然“喝走”,王昌龄内心愧疚不已,在长安流连半年之久,期间与王维、辛渐痛饮,一度堕落。

王昌龄贬龙标时,李白赋诗相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高适、王之涣曾与王昌龄“旗亭画壁”,成千古美谈。

盛唐这些顶尖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丝丝缕缕,有的有恩,有的存怨,但是总结起来你会发现,无论是张九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王之涣、孟浩然,他们都是王昌龄的朋友。

且,都是知交好友。

02 | 仗剑天涯

23岁前,王昌龄曾在嵩山悟道,苦读与习剑。

他出身于“太原王氏”,与王维同宗,家世显赫。

26岁时,王昌龄仗剑出山,客河东、过潞州,抵达长安。

恰逢科举门开,王昌龄也去试了一把,胡乱涂了几笔后,落榜。

之后,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直抵塞外。

一个江湖诗人的梦,就此诞生。

在那里,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边塞诗人”,骑马仗剑,枕戈待旦。

第一次站在戍边的古城墙上,望着莽莽山河,他挥笔写下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踏入军营目睹遮天的帅旗和如云的战阵时,他又愤笔写下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路走来,他结交了很多知己,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送柴侍御归乡时,他乘风咏叹: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就这样,他以豪情壮志结束了边塞生涯,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式开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03 | 一身肝胆

公元736年,因奸臣李林甫谗言,宰相张九龄被贬,远去荆州。

盛唐最后一个贤相就此陨落。

当时,满朝文武皆默,只有王昌龄站了出来,与李林甫对峙。

于是,他被贬去了岭南,无怨亦无悔。

孟浩曾有诗《送王昌龄之岭南》,其中有几句为: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所以岭南复官后,王昌龄刻意绕路去看望了多病的孟浩然,未曾想,一顿酒引得孟浩然旧疾复发,撒手人寰。

为此,王昌龄很内疚。

当时,朝廷的旨意是让他继续任江宁丞,可是他却跑去了洛阳,迟迟没有领命。

在东都,他和綦毋潜、李颀醉饮,一诉心中之不快。

一年后,他才走马上任,之后又分别与辛渐、李白、王维在长安相聚,自然也会念起孟浩然,他们的老朋友。

说起辛渐,他与王昌龄有很深的过从,因为王昌龄曾两送辛渐,其中有一首诗为不朽经典,绝唱千年,即《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04 | 人在江湖

公元748年,王昌龄再度遭贬,由江宁丞迁龙标尉。

此时,他已经五十一岁了。

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晚景。

赴任前,王昌龄曾写过一首《长歌行》: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此时,他依旧惦念自己的那些老朋友,奈何命运起伏,皆人海漂泊,天涯相隔。

而自己,也已经进入了“知命之年”。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大半生,心中无限感慨,如今又被远贬他乡,正所谓:

年少立志三千里,踌躇百步无寸功;

碎银几两催人老,只叹时光太匆匆;

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

公元756年,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已经59岁的王昌龄提刀上马,准备赶回家乡战火之地应援。

遗憾的是,途经亳州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闾丘晓为何杀他,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最大可能性是王昌龄主战,而闾丘晓只想自保,以王昌龄的性格,自然会有冲突。

尤其是,王昌龄过人的才能会遭人所妒,

比如,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王昌龄已发现端倪,遂上书朝廷,但朝廷未予理会。

所以王昌龄写下了《宿灞上寄侍御玙弟》及《箜篌引》:

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

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

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

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

怜爱苍生比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这就是王昌龄的远见与谋略,遗憾的是,不但不得赏识,反而遭奸人所妒,这也是他被贬龙标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一代“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以凄凉、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已过千年,大唐盛世早已成过眼云烟,但人们会永远记得,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里,有一个一身江湖气的边塞诗人,他叫王昌龄。

标签: 王昌龄

更多文章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

  • 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刻画入微,运思深婉,千古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宫怨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一般表现宫女被禁锢或失宠,有些情况下则兼有仕途不遇的寓意。很多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比较著名的比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还有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王昌龄是第一个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大力创作宫怨题材的作家。王昌

  • 同是瓦岗出身,为何秦琼程咬金得善终,徐懋公王君廓却身死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王君廓

    从小到大,提起隋唐时期,不难想到秦琼、程咬金等人,也看过很多版本的以隋唐英雄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小说等,虽然剧名不尽相同,故事也有出入,甚至于可能与历史不完全相符,但结局却大致类似。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同是瓦岗出身,何以有人善终,有人身死族灭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去探索一番。骁勇彪悍秦叔

  • 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王君廓说:“这次去了凶多吉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王君廓

    626年7月,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李瑗顿时慌了。找来自己的心腹王君廓商量对策。王君廓担忧地说:“大王这次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啊!”李瑗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如今李建成没了,李世民成了一把手,本就担心这次入朝李世民会找茬。听王君廓这么一说,李瑗更加不知所措了。王君廓见状就给李瑗分析说:“京师如今

  • “功烈为西南剧”,被称为诸葛亮转世的唐朝低调大将韦皋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小阳干饭标签:韦皋

    序言韦皋(公元745年-805年),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家、诗人,虽然在后世看来,韦皋的知名度远不如李靖、尉迟恭、郭子仪等唐朝传奇名将。但从历史影响看,韦皋绝对是唐朝武将中排名前几位的功勋人物。韦皋的功绩主要在维护中国西南领土完整、促进边疆稳定等方面,他长期主政巴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二十年。在安史之乱后

  • 她是为诗歌而生的,与韦皋、元稹谈过恋爱,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韦皋

    翻阅关于薛涛的史料,正史也好,野史也罢。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游,流落蜀中。流落一词深有含义,流落者,流浪与落魄者也,是什么导致薛涛无奈流落呢?其中影隐藏这一段薛涛少年时代的痛苦回忆。也就是薛涛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薛涛的父亲薛郧原本是在朝为官,因得罪了权贵,而贬谪四川。到剑南节度使崔宁管辖

  • 铮铮铁汉也有绕指柔情,鱼书未至等闲故,再见时已是几十春-韦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韦皋

    今天的故事,我们讲一下铁汉柔情。每一个人,一生中总会碰见那么几个人,让我们从稚嫩到成熟。她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无奈,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众里寻他千百度,佳人何处?今天的主角是韦皋,玉箫。韦皋自不必多说,这位唐朝的蜀地长官,战功彪炳,战绩辉煌。据《新唐书》记载其“数

  • 4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对55岁的尉迟敬德说:“朕想把女儿许配给你”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尉迟敬德

    公元639年,4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对55岁的尉迟敬德说:“朕想把女儿许配给你,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尉迟敬德一听顿时吓得冷汗直冒,扑通跪地道:“陛下,万万不可,糟糠之妻尚在,不敢再娶!”“莫非你与房爱卿一样惧内,家中夫人善妒?”李世民嘿嘿笑道。尉迟敬德擦了擦冷汗,叩首道“臣的老妻虽出身卑微,但与臣共

  • 为何当门神的是尉迟敬德、秦叔宝,而不是战功更大的李靖和李勣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尉迟敬德

    既然能当看门的神,那必定要求个人武力最强的选手来担当。在正史中,尉迟敬德、秦叔宝正是李世民手下单挑力最强大的两个部将。一、尉迟敬德:隋末唐初用槊第一高手槊,可以看作杆比较长的长枪,是隋唐时骑兵常用的武器。当时,若说到那位武将最善于用槊,那非窦建德莫属。李世民曾对他说:吾执弓矢,弓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

  • 李世民有多宠尉迟敬德?李世民堂弟被他打瞎了眼睛,他都没受处罚

    历史人物编辑:缤纷历史清清讲标签:尉迟敬德

    如果讲尉迟敬德,不带上李世民,尉迟敬德的故事就很空白。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罢,所有尉迟敬德的记录,只有四处描述里面没有李世民。一次是尉迟还在跟随刘武周,一次是镇守泾州击退匈奴,一次是因为别人没有他功劳大,坐尉迟上席,结果尉迟敬德大打出手,最后一次就是尉迟敬德去世。整个唐书关于尉迟敬德的记载,简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