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思邈,留下“辟邪粥”!避寒邪、湿邪、风邪,保人秋冬无病

孙思邈,留下“辟邪粥”!避寒邪、湿邪、风邪,保人秋冬无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乐 访问量:161 更新时间:2024/1/16 9:15:06

(本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食疗方子。

我把它称为“辟邪粥”。它对付什么邪气呢?就是寒邪、风邪、湿邪。

它从哪里传来的?源于《千金方》。这部书,孙思邈所创,一共30卷,是我国,乃至这个星球上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闲言少叙,你先看一下它的样子:

准备中药防风10克,葱白2根,粳米30到60克。

首先把防风和葱白一起水煎,取药汁,然后去掉药渣。另外,用粳米来煮粥。粥快好的时候,加入葱白和防风药汁。粥成即可服用。

这个东西,你记住啊,一定还要趁热服用。凉了,就不管用了。

我对这个办法有印象,还源于当初和老师在农村工作的时候。那阵子,只要入了秋春季节,就有一些老爷子、老太太跑来,说自己的腿脚开始有点疼了,早早地就得把厚裤子穿上。这个时候,我老师准会告诉对方,用防风葱白熬水,熬出的水来煮粥。

一来二去,我也学会了,也开始这么嘱咐病人。效果,你别说,还真就有一点。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至少能“松快松快”。

这药粥,一天喝一回。喝多久能见效?这可说不好。有的,一两天、三五天就有舒适感。有的,得一个多礼拜。而且,轻症患者见效快。重症患者,指望这个食疗方子来解决大问题,还是很难办到的。

这方子,中病即止,不

要久服。

什么样的人适合用呢?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情形。

第一个,立秋以后,早晚开始变凉,昼夜温差越来愈大。有些人,一时不慎,就着凉了。表现出来,就是微微有一点怕,身上有酸痛感,开始打喷嚏,稍微流一点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身上没有汗,舌苔薄白,脑袋不舒服。

这时候,可以用。因为从中医视角看,这情况处于风寒表证,是风寒袭表所致。这个时候,就得想办法解表。说白了,有外邪把肌肤腠理给“绑住了”,咱们得“松绑”才行。

拿什么松绑?防风和葱白搭配就比较好。防风,是一味解表药,性味辛甘而温,入膀胱经、肝经和脾经,能发表散风,还可以温阳散寒。严格讲,它风寒风热都能治。但相对来说,还是风寒证用它最好,可以帮助我们把体表这层寒邪散出去。

葱白这个药,也是解表药,性味辛温,入肺经、胃经和肝经,能发汗解表,宣肺气,开腠理,透窍。人外感风寒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邪气散开。它和防风搭配,效果翻倍。

第二类人,就是入秋冬以后,关节觉得有些发凉、酸滞,屈伸不利,患处皮肤不红不热,舌淡,舌苔薄白,脉弦紧,不得不早早把秋衣秋裤穿上的人。很多老年人都这样。

这类人,用防风和葱白就对了。防风,不但是解表药,也是一味祛风湿药。它辛能去风,温能祛湿,所以去风湿效果很好。而且,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先贤就已经明确指出,它可以治疗“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所以说,人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筋骨疼痛、关节沉重、脖子僵硬发酸等现象,可以用防风改善。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防风确实可以镇痛。

防风此时和葱白搭配更好。葱白,辛温行散,温经散寒,也能治疗风寒痹痛。

第三类人,就是在秋春季节,被风吹到,头疼、头沉、头发紧的人。

有些人就是这样,立秋以后,就离不开帽子了。否则,早晚被风一吹,脑袋就仿佛了紧箍咒,又疼又紧。回到家以后,往床上一躺,眉头紧皱,什么都做不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防风和葱白的搭配也适合。因为这类头痛,中医讲就是受风了。风邪,喜欢往阳位上走。脑袋居于上,属于阳,所以脑袋容易受风寒的袭扰。风寒钻进脑子里,束缚筋脉,我们就头痛。如果我们在感风的同时,脑袋还出汗,那就有了湿邪夹杂在里头。此时,我们还会觉得头沉,不清醒。

这时候,防风可以帮助我们祛风、散寒、除湿、止痉止痛。葱白搭配防风,除了能增强散寒之力外,还能发挥通阳之性,恢复我们身体阳气对头部的濡养作用。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顶上去了,我们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总之,防风和葱白搭配,对风寒湿邪有一定的驱散作用。三种邪气因此而无法近身,我们就能在立秋以后天气变化的时候,少一点病痛。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作为一种食疗的办法,它的功效毕竟还是有限的。轻症患者,更适合。越早用,效果越好。等情况严重了,或者说是陈年痼疾,那用简单的食疗办法就显得苍白了。

另外,由于葱白和防风都偏于辛温,所以阴虚有热、气血亏虚者绝对不能用。有些人,外感风寒以后,体表是出汗的,那要考虑风寒表虚。风寒表虚者,古人告诫不要用葱白,故而也不适合服用。另外一点,我们要看舌头。舌红苔薄黄,或者舌红苔黄腻,或者舌红少苔,这类人最好不要用。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标签: 孙思邈

更多文章

  •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升仙石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摄影师乐民标签:孙思邈

    太白山剑劈峰河边一巨石,石上有一天然裂缝,形似剑劈雷击。说起它来,还有一段传说……太白山八仙台相传我国唐代有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曾踏遍千山万水,边采药边为人们治病,并为长孙皇后、太子李治诊病痊愈后,唐太宗便封他为“药王”,并赐“冲天翅”和“大黄袍”,命他前往太白山管理皇室药圃。唐太宗手下的大将

  • 药王孙思邈医者仁心,为何临死前告诉徒弟销毁五石散?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孙思邈

    中医在中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汉族人民创造的瑰宝。早在春秋时期,中医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总结,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医药不仅走出国门,而且在世界各地开设了中医诊所,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充分认可。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医术精湛的名

  • 活了14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是怎么保养身体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志康标签:孙思邈

    古往今来,人类对寿命和健康的追求从未停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思想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即人的生命和健康并非由天命决定,而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体状态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框架中

  •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不忍杀生,却隐忍应用“鸡蛋黄”治疗疾病

    历史人物编辑:单欣爱运动标签:孙思邈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同时也是一位道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具有非常崇高的医德修养,他很忌讳杀生,他说:“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他认为世间动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都应该珍视,伤害动物的生命,用以救治人的生命,会违背医者治病救人的仁慈之心。他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决心

  • 药王孙思邈去世前,嘱咐弟子:一定要毁掉这个药方,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孙思邈

    中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名医,比如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施今墨等等,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药王孙思邈,快板《同仁堂》有这么几句将他的医术之高描写得淋漓尽致:“孙思邈,医术高,三十二岁入的堂朝。正宫的国母得了病,走线

  • 孙思邈活到142岁,临终前告诫弟子,一定要毁掉这个药方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孙思邈

    从古代一直到现在,懂医学的人一直以来都是很厉害的,现在的我们医学非常的发达,所以古代的医学才一直都让我们十分感兴趣。尤其是中医,非常神奇,大家应该都知道李时珍,华佗,扁鹊这样在古代非常有名的名医了吧。今天要为大家讲的这一位在当时被人们叫做是药王,他就是孙思邈。孙思邈从小身体就非常的不好,经常需要吃药

  • 孙思邈“悬丝诊脉”?背后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孙思邈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传说唐朝的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有一年怀孕十个月了,可这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大人也因此得了重病。宫里头御医开了不少药方,就是治不好。当时唐太宗心想,再这么下去我的皇后得给憋死

  •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枣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 枣◎太白山人唐朝的时候,太白山周围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桃川算是太白山下最宽阔最平坦的地方。这地方有山有树,一年四季鸟鸣不断、有河有水,流水三百六十五天哗哗作响。这里居住着许多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山民猎户,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相传有一年,药王孙思邈采药从峨嵋山翻山越岭来

  • 药王孙思邈无意中透露的修道大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火花情感馆标签: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不单是医道大圣手,还是一个道士,他活了100多岁,可见药王是有真本事的。药王孙思邈药王写的医学专著,千金方,也是千古流传。我在阅读药王的书时,发现了一个道家修行的大秘密,不知道药王是有意还是无意透露的。道家修行有一个新的的概念,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什么?先天一气从哪里来?后人扯的太过玄虚

  • 一代名医孙思邈传给我们的养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买日哈巴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在陕西耀县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十来亩薄地和三孔土窑洞,生活上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孙思邈幼年天资聪慧,喜爱读书,知识广博,但是自小体弱多病,为了看病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长大后他便立志从医。后来还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