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思邈“悬丝诊脉”?背后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孙思邈“悬丝诊脉”?背后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蒋雅各 访问量:3197 更新时间:2024/1/17 11:03:32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

传说唐朝的孙思邈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有一年怀孕十个月了,可这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大人也因此得了重病。

宫里头御医开了不少药方,就是治不好。

当时唐太宗心想,再这么下去我的皇后得给憋死,干脆我也别指着你们这些御医,我得开个会。

于是一天上朝,唐太宗就说,诸位大臣,你们谁给我找个医生去,我的皇后怀胎十月,孩子生不出来。

这个时候,徐世绩就说话了。他说,我听说这京兆华原有个江湖郎中孙思邈,那医术可是大大的了不得。

当时唐太宗一听,说那你还不赶紧给我请去!于是乎,这徐世绩就亲自把孙思邈请进了长安城,等候给长孙皇后看病。

可这给皇后看病,那就有说道了。

孙思邈只是一位民间医生,没有资格给皇后看病,可唐太宗同意,御医们不敢明着反对,就拿孙思邈没品级、“男女授受不亲”等借口企图阻止孙思邈入宫。

你想,孙思邈要是给长孙皇后看好了病,这批御医上哪儿吃饭去啊?所以,御医们就借口“男女授受不亲”,说皇上,孙思邈是个江湖郎中,没有品级,看病可以,不能见面。

这不见面怎么看病?他不是挺能耐吗?悬丝诊病。

拿一根线,线的这边拴在皇后的右手中指上,线的那边捏在他自己手里头,看能号出什么病来。他号得出来,留着他,号不出来,该干吗干吗去。

李世民当时也不相信孙思邈,只听徐世绩这么一说,心想我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吗?所以一想,这几个御医说得也对,干脆我给你弄一根绳拴在皇后的手指上。

御医这边就使坏了,那小宦官收了御医的钱,就把那绳捆在一个青铜器底下,这么一系。

孙思邈外边拿着那根线,怎么没动静?这好像不是人的手指头。

他瞧出来了,换一个,换一个会动的。

小宦官又换了一个鹦鹉的腿,拴那儿了。这好像也不对。

小宦官这回又拴在一个桌子腿底下。

小宦官连续3次作假,都没有难倒孙思邈,他都说这肯定不是人的手。

然后紧接着是第4次,这回一号啊,孙思邈说话了,这病好治,这回您把右手中指伸出来吧,我就给您扎一针。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

这针扎完了,长孙皇后那边就叫疼,孙思邈还没走到大门口呢,转眼之间那边生下孩子了。

此时,唐太宗说你不能走,你得留在这儿。我这孩子生出来了,大人怎么保啊?你还得给我开药方,治好大人的病啊。

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治好了病,唐太宗这个时候说,我让你执掌太医院,你说好不好?

孙思邈说,不好,我还是当我的江湖郎中。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叫我来。当时把唐太宗感动的,赶紧送黄金、白银、牌匾,还亲自写诗。

诗是这么写的:“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写了诗还不算完,唐太宗想,我得把我写的这首诗刻在你们家门口的那座山上。

陕西耀县有座五台山,与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同名,唐太宗说改山名,改叫药山。

孙思邈你不要叫孙思邈了,管你叫药王,你是百代医师。唐太宗亲自写上字,找人给刻好了,那孙思邈的名声就更大了。

但谈论到“悬丝诊脉”的背后的真是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其实,孙思邈在这之前做了详尽的准备。

他一面叫来了长孙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当然,御医们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宫里给长孙皇后扎了一针就好了,确实是有真本事。

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孙思邈

更多文章

  •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枣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药 枣◎太白山人唐朝的时候,太白山周围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桃川算是太白山下最宽阔最平坦的地方。这地方有山有树,一年四季鸟鸣不断、有河有水,流水三百六十五天哗哗作响。这里居住着许多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山民猎户,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相传有一年,药王孙思邈采药从峨嵋山翻山越岭来

  • 药王孙思邈无意中透露的修道大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火花情感馆标签: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不单是医道大圣手,还是一个道士,他活了100多岁,可见药王是有真本事的。药王孙思邈药王写的医学专著,千金方,也是千古流传。我在阅读药王的书时,发现了一个道家修行的大秘密,不知道药王是有意还是无意透露的。道家修行有一个新的的概念,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什么?先天一气从哪里来?后人扯的太过玄虚

  • 一代名医孙思邈传给我们的养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买日哈巴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在陕西耀县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十来亩薄地和三孔土窑洞,生活上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孙思邈幼年天资聪慧,喜爱读书,知识广博,但是自小体弱多病,为了看病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长大后他便立志从医。后来还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

  •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为何告诫必须毁了曾救人无数的“五石散”

    历史人物编辑:一画书画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其声誉甚至享誉世界,举世公认。孙思邈精于医术,救人无数,被尊称为“医神”;同时,又善于药理,素有“药王”的美誉,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齐名。孙思邈出生于南北朝时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去世于大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

  • 142岁的药王孙思邈,临死前反复叮嘱弟子,切记要销毁这个药方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孙思邈

    古代的各方面都谈不上发达,尤其是在医学上面,而人吃五谷杂粮,不生病更是不可能的,伤风感冒如今就是小事情,但是在古代却是动不动就要人命的,也正是这种缘故,使得古人普遍的都不怎么长寿,而不少人为古代的医术都做出了大贡献,古代医学界的能人众多,华佗、扁鹊、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无一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 湖南新邵龙山药王孙思邈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小尹标签:孙思邈

    龙山林木茂盛,翠竹丛生,风景奇秀,盛夏无暑。每到初冬,隔数十里遥望,龙山已如一条银龙静卧天际,积雪至隔年仲春始化,雪深达数尺,游人可徒手捕获野物,雅兴无穷。龙山岳平峰龙山坐落于湖南省新邵县东北部,山脉横亘涟源、新邵、邵东、双峰四县(市),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号称“百里龙山”。自古以来

  • 活了140岁的“药王”孙思邈,临终嘱咐弟子:这个药方不能留在世上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思邈

    公元541年是隋文帝杨坚出生的年份,也是“药王”孙思邈出生的年份(有争议)。孙思邈历经了南北朝、隋朝、唐朝,活到李治在位时期去世,享年约140岁,虽然后世对具体年龄有争议,但大家公认一点:孙思邈长寿。在古代,一般人能活70岁已经算长寿了,孙思邈的寿命能过百,与他的身份以及养生观念有很大关系。民间常说

  • 活了141岁的孙思邈为何抵制五石散?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被誉为中国的药王,他不仅在中国古典医药学上有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医术高超,也是一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141岁。在孙思邈所生活的年代,他的很多言行一直被认为是医药界的“圣旨”。其中他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告诫徒弟们一定要毁了无石散,并且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奔走之下,唐朝终于消灭了无石散,那

  •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孙思邈为皇后治病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孙思邈为皇后治病◎太白山人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虽然请了不少太医诊治,但一直不见好转。于是太尉长孙无忌便推荐在太白山中采药炼丹的孙思邈前来医治,唐太宗就把孙思邈召进宫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由于受儒家“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伦

  • 药王茶和养生鼻祖孙思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缘起缘下标签: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我国道家重养生、医家重治病。孙思邈除了精通医药之术,更悉心研究养生,通晓佛儒道三教,集道家与医药学家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疾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学科的第一人。他比华佗、葛洪等兼长养生的医家更加值得尊敬。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