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衣宰相李泌的对策被誉为奇谋,唐肃宗为何不用?他漏算了一笔账

白衣宰相李泌的对策被誉为奇谋,唐肃宗为何不用?他漏算了一笔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934 更新时间:2023/12/5 1:29:11

唐肃宗李亨登基后,迅速移驾凤翔,收复两京的工作拉开帷幕。走到彭原(甘肃庆阳)时,侍卫来报,有个白衣道长求见。

唐肃宗一见来人惊喜不已:“怎么会是先生?朕派出多人寻访先生不得,竟不想在此地见到先生。”

来人笑道:“听说陛下在灵武,山人日夜兼程赶来了。”

这位被唐肃宗称为“先生”的人就是李泌,时年才33岁,比唐肃宗小11岁。

李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被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皇帝视为师友、亲人,帮大唐度过了数次劫难,甚至在皇家父子、兄弟的矛盾中充当协调人,对皇权的平稳过渡立下奇勋。

李泌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才6岁。

那是开元十六年(728年)的一天,有个叫员俶的8岁小神童,以“词辩”征服了朝中一众文学之士。唐玄宗大为惊讶,随口问了一句:“天下还有你这样的神童吗?”

员俶说,我舅舅的儿子李泌远在我之上。

于是小李泌登场,由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亲自测试。张说指着桌上的棋盘说:“你能不能以‘方圆动静’赋诗一首?”

李泌张口就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这何止是诗?分明是充满思辨的人生哲学,且格局高远,意境绵长。人活60岁又有几人能有此感悟?一个6岁的孩童竟然有这种境界,太不可思议了。

张说大惊,立刻向唐玄宗祝贺,陛下您又得到了一位神童。

从此朝中多了一位“小甜甜”,李泌被张说、张九龄、张廷珪等大佬们引为座上宾,呼之为“小友”,整日出入皇宫、相府。

不过,李泌的志向似乎不在文章辞藻,成年后的他曾经明确表达了对“常格仕进”的鄙视。

所谓“常格仕进”就是以文章才艺,通过科举、制举获得入仕进阶的途径。这是隋唐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逐渐成为主流,李泌为何对它充满鄙视呢?

李泌认为,所谓经史子集、儒家六艺,不过是“术”,真正王佐之才必须悟道,而不是停留在术的层面。所以,李泌自幼就痴迷于《易经》、“神仙不死术”。

我们可以将他的兴趣点概括为一点:李泌是天生的哲学家,他研究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以及人生的终极追问——生死。

正是因为志向上的差异,李泌没有参加过科举,只是在宫中做了一名“待诏”(政策顾问),并且被唐玄宗指定为太子李亨的老师。

思想上格格不入的人必然会与时局产生裂痕,果然,李泌因为写诗讥讽杨国忠和安禄山,被唐玄宗赶到蕲春郡监视居住。

李泌年轻气盛,跑了,从此隐居于山中修炼,没人知道他的去处,因此唐肃宗多次寻访无果。

“先生此番前来,必有定国之策,请先生赐教。”唐肃宗的心情很急迫。

李泌并没有急着抛出自己的主张,而是先询问了唐肃宗的平叛计划。唐肃宗的计划很简洁:第一步收复两京,第二步北上直捣安禄山老巢。

李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的这个平叛策略,就是后人口中的“彭原对策”:

“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干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认为,安禄山所倚重的骨干无非是史思明、张忠志、安守忠、田乾真、阿史那承庆,其活动区域从幽州到河北,再从河南到关中,形成一条长长的区域链。

我方的策略分两步走,第一步,骚扰疲敌,具体方法就是:李光弼从井陉关袭扰河北,牵制住史思明、张忠志;郭子仪攻陕州,扯住安禄山、阿史那承庆的腿;唐肃宗从凤阳袭扰长安,让安守忠、田乾真无暇他顾。

这一步的关键灵魂思想就一个,一是让安禄山在漫长的防守线上疲于奔命,你救东边我就打西边,你救北面我就打南面。

第二步,趁河北兵马无法分身之际,建宁王李倓率回鹘部绕行塞北,与李光弼配合夹击范阳,直接端了安禄山的老巢。

李泌反对将“收复两京”列为首选的理由有三个:

▶其一,目标太明显,代价太大。

我们集中力量打,安禄山也可以集中力量守,双方都是明牌,变成野蛮的对冲,即便胜了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其二,不能除根,变成拉锯战。

唐军的主力河西、陇右军在潼关之战中丧失殆尽,朔方和河东分身乏术,进攻的主力是援唐的回鹘、吐蕃和大食军,这些人不适应两京地区的夏季。

拿下两京后,我们的主力没法持续作战,这就给了叛军喘息之机。等安禄山缓过气来,两京又会沦为他们的攻击目标,这种拉锯战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其三,老巢不除,叛军随时死灰复燃。

叛军有大量的契丹、奚族等胡人,因此他们以范阳为根据地经营四方,将所有的战利品都运往了那里,只要端掉范阳,叛军就是无根的浮萍,必败。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叛军肯定想不到唐军会将战略重点放在这里,也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李泌的“彭原对策”确实不走寻常路,隐蔽性强,且刀锋直指病根,因此后人都认为这是一条奇谋。

然而,唐肃宗在一番惊叹后,却没有采纳李泌的这个平叛策略,而是选择了中庸的“先两京,后范阳”。

事实上,正如李泌所料,唐肃宗选择了一条极其艰辛的道路,两京得而复失,他自己都熬死了,也没能看到安史之乱的彻底平定。

因此后人感叹:倘若采取李泌的计谋,平叛何至于如此艰难?

如果我们粗暴地认为唐肃宗智商有问题,只能说明我们太浅薄,作为皇帝,这两种策略应该是经过反复论证,以及大臣们的多次研讨才决定,标准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而已。

那么,唐肃宗究竟看到了李泌之策的哪些“害”了呢?

首先,唐肃宗明确说了一点:攻击范阳是舍近求远,需要汇集大量的人马,筹备时间太长。

其次,唐肃宗之所以希望尽快收复两京,是希望尽早让太上皇还京享福,他也好床前尽孝。

第一点是军士帐,唐肃宗认为可行性不大。第二点是人情账,他担心人们说他不能尽孝道。

唐肃宗说得漂亮,其实翻译过来就是:老头在蜀地指手画脚,早晚会对我形成威胁,赶紧收复长安,让他回来干该干的事。

还有人又总结出了第三点,即经济账。

其三,李泌的策略与当时大唐的供应能力产生冲突,不能持续。

由于河北、河北、关中被叛军占领,大唐的税赋重点就落在河东和江南。蜀地赋税被唐玄宗截留了,能疏往凤翔的只有东南地区,远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军队开支。

这些理由都成立,但还不全面,我个人认为至少还有以下三点理由:

▍一、被占区人心的变化值得警惕

一个王朝的存在,民心所向是基础。很难想象,一个长期脱离大唐政权管辖的区域,还能产生向心力。同样,只要一个政权实现对某个区域实现长期有效管理,它就会让老百姓慢慢生发认同感。

我们以河北地区为例,当年大唐的全国统一战争,河北最难。由于李世民在平定河北之后,违背诺言处死了窦建德,并对其部下采取过激的镇压政策,导致刘黑闼两次死灰复燃。

唐朝的河北豪族,长期对李唐皇室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拒绝与李家通婚,跟这段历史不无关系。

武周之后,这种隔阂慢慢消除,河北也从文化上彻底认同了大唐,因此才有了安史之乱初期,颜真卿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的壮观。

可是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是什么情景呢?当地部分老百姓却陷入了对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的怀念,民间大量修建“四圣祠”、“二圣祠”。

其中固然有田承嗣的背后运作,但民间力量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洛阳和长安是大唐帝国的心脏,是大唐帝国的形象担当,而不是军事意义的两座城市,它们的及早收复对收拾人心的意义太重大了。

▍二、藩镇与中央的关系面临挑战

安史之乱前,大唐虽然设立了十大节度使,但这些节度使的权力有限。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兵源、粮饷等问题,只好赋予节度使更大的权力,几乎等同于割据军阀。

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难收回。到安史之乱后期,各镇节度使不听调度,甚至背叛朝廷的事越来越多。即便如李光弼这样的勋臣,后期也几乎与大唐撕破了脸。

郭子仪接连遭到唐肃宗、唐代宗父子的打压,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朔方节度使的势力太大了,他们不得不防。

尽快收复两京,加强中央集权,改出节度使制度的泥淖,对唐肃宗来说非常紧迫,否则就是干掉一个安禄山,又出现一堆安禄山。

▍三、外来兵马对大唐的负面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唐肃宗手上可动用的兵力其实严重不足,万般无奈情况下,大唐放弃了安西、河西走廊。

即便如此依然捉襟见肘,于是只好向吐蕃、回鹘、大食借兵。当然,借兵的代价很大,大唐第一次用真公主和亲,甚至还与回鹘定下荒唐的约定:两京克复之后任由他们劫掠。

事实上,后来吐蕃和回鹘联合多次劫掠中原,甚至占领长安,搞得唐代宗步唐玄宗后尘,当起了流浪皇帝。

只有收复两京,大唐才能做到南北一体,才能保证足够的税赋和兵源,进而就可以将外部势力拒之于门外。

将以上三点归纳如下:

♣李泌从军事角度,认为两京的军事价值不如幽州。而唐肃宗则从政治角度考虑,认为两京的政治价值远高于幽州。显然,对唐肃宗来说,政治价值是优选项。

♣李泌的策略是用空间换时间,牺牲两京换取平叛的时间。而唐肃宗的策略则是用时间换空间,两京必须尽快收复,彻底平定叛乱可以慢慢来。

这就是唐肃宗未能接受李泌奇谋的原因,您觉得谁更高明呢?

标签: 李泌

更多文章

  • 《长安十二时辰》李必原型李泌是天才少年,最后如愿当上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李泌

    《长安时辰时辰》讲述的是天才少年李必和长安城的不良人张小敬一起守护长安的故事,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但其中很多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拿主角李必来说,他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宰相李泌。李泌(bì),生于公元772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

  • 唐朝“神仙宰相”李泌,用了什么方法,给皇帝成功洗脑呢?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李泌

    在古代,贵族象征着权力,这些活在上层社会的人们,相比下层阶级,他们的日子过得较为舒坦。但是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一说,虽然他们表面光鲜亮丽,但是稍有不慎,就会被诛九族。这也是电视剧中常出现的桥段,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有很多,有的人是因为犯了法牵连整个家族,但是有的人是因为皇帝看他们不顺眼,想要铲除其势

  • 忠义、智慧化身的白衣宰相李泌骗了你,司马光为您揭开他的另类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泌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男主角李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原型叫“李泌”,出身于赵郡李氏辽东房,是瓦岗寨首领李密的族曾孙。李泌的一生非常传奇,他六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测试,李泌答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论棋道,被誉为“神童”。小小孩童不喜欢“大灰狼与小白兔

  • 匡扶四朝的白衣卿相-李泌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李泌

    提到唐朝匡扶四位君王,立下赫赫功勋的老臣,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位汾阳郡王郭子仪,力挽天倾,辅助君王,功成身退,莫过于此;但四朝老臣不仅仅只有他,同样有一位白衣卿相,扬名于玄宗年间,六岁时就和张说以方圆动静四个字赋句,得玄宗夸赞,后与肃宗为友,辅助代宗,更多次救过德宗,也能急流勇退,功成就身退归隐,

  • 李泌在前几任皇帝时被排挤,为何被李适拜为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泌

    谈起唐德宗李适时代的名臣,就一定不能漏过邺侯李泌。如果说郭子仪是中唐第一名将,那么李泌就是中唐第一谋臣。李泌作为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就入朝的名臣,对中唐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是名垂青史也不为过。他曾经作为李隆基、李亨、李豫三位皇帝的首席参谋,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归唐英雄张议潮的郡望问题:藩镇合法性与北朝以来假冒郡望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张议潮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在沙州(州治敦煌)发动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论恐热。自从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军内撤,逐步占据河西、安西等处。公元781年(宪宗建中二年)沙州陷落,至张议潮起义,吐蕃已控制河西六十余年。张议潮之所以成功驱逐盘踞此地数十年的吐蕃势力,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吐蕃在赞普朗达玛

  • 被忽略的英雄—大唐张议潮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张议潮

    前言:提起敦煌,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莫高窟和窟中那成百上千的“飞天”,“飞天”们衣带飘扬,以优雅的身姿笑对人生百态,仿佛要将幸福和快乐播洒到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有人说莫高窟是沙漠中一缕艳丽的颜色,其实不然,莫高窟的颜色应该是浑厚才对,内里不光有汉唐那耀眼的辉煌,还有积淀千年风沙的岁月轮回和王朝兴衰。走

  • “独得皇上恩宠”的裴寂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恩宠的?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裴寂

    裴寂,字玄真,曾做过唐朝的宰相。裴寂幼年时早早地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由兄长抚养长大。裴寂不仅姿容俊秀,又颇有才华,年仅十四岁就担任了官职,此后历任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职,可以说是少年英才,惹人艳羡。裴寂与李渊向来关系较好,李渊在出任太原留守时,两人更是常常相邀夜游,纵情欢乐

  • 裴寂有多受宠?被冤枉之后,李渊让三位贵妃亲临宅第抚慰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裴寂

    要说武德年间李渊最信任的人是谁,不是李建成、李世民等儿子,也不是李孝恭、李神通等李唐宗室,而是李渊昔日的同事裴寂。相信很多人对裴寂这个人都比较熟悉,毕竟他就是那个让刘文静嫉恨的人。裴寂虽然出自于河东裴氏,但是他的前半生实在是平平无奇,等到616年,年近五十的裴寂成了晋阳宫的副监,而他的领导、晋阳宫监

  • 唐朝第一宰相裴寂,是如何在李世民继位后遭到疯狂打击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裴寂

    裴霁(570-632),字玄真。生于河东裴氏。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得力助手,大唐开国功勋之一,唐朝第一任宰相。这种人在贞观三年(629)被贬出京,此后三年屡遭贬。他被贬,最终在回京途中病逝。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被唐太宗李世民排除在外呢?一一听我说。1.李渊最喜欢的大臣裴寂是晋阳第一功臣,李唐开国元勋,深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