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的一首诗,让柳宗元流放了半生!柳宗元为何最后原谅了他

刘禹锡的一首诗,让柳宗元流放了半生!柳宗元为何最后原谅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押司V 访问量:2185 更新时间:2023/12/13 4:41:39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论起写孤独的诗,有很多朋友难免会想到这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不是感觉有一股彻骨的冷,扑面而来?

想想外边儿,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谁爱出门啊,在家里窝着多好。

可有人就要出门。

要是说出门透透气,看一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物纯洁又寂静,倒也不失为一件雅事。

但一个人坐在冰凉的石头上垂钓,对面是陡峭嶙峋的山峰,脚下是清寒无波的湖水,的确有点冷清了。

尤其那个人是一位老头,这可不是一般的孤独了。

要是渔翁,才不会这种天气出来钓鱼呢,钓也钓不到。

《江雪》里的老翁是谁?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处在这样澄明又孤寂的世界里?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一、十三岁就火遍长安的少年

公元773年的一天,长安柳家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啼哭,乳母抱出来一个红的发皱的男婴。

柳镇凝望着婴孩那黑的发亮的眼睛,心中有些隐隐发烫。

长安处处尽豪奢。

北朝时,柳姓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并称“河东”的三大姓。

他家祖上世代为官。他的七世祖到五世祖,皆为朝廷大吏。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官居尚书省的就达二十多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家族再盛大,能兴盛几百年吗?不可能的。

虽然他柳镇这辈子碌碌无为,爷爷、父亲,都算不上什么大官,但不代表儿子没有希望。

苦思冥想了几天,柳镇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柳、宗、元。

“孩儿啊,父亲要把你培养成柳家最出色的男孩儿,好光宗耀祖。”

……

柳家的家史,柳宗元早已经倒背如流了。

父母每天耳提面命的鼓励,听得他耳朵都起茧子。

可又有什么办法?读书就读呗。

别人家,父亲出门办差,孩子好歹能松快松快。可他不一样。娘亲卢氏比父亲还严。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一字一字的教他背古赋,背不出来,不给饭吃。他真的太难了。

书背的多了,写文章就顺畅,他随手写个几篇习作,没过多久就让左邻右舍们传的沸沸扬扬,一天天夸得他都脸红。

他只好回家加倍努力学习,免得哪天闹笑话。

还记得13岁那年,他家来了一位穿着绸缎衣服的崔官人。

父母意外了一下,纳头便拜。

咦?这是大官?

柳宗元扒在门缝看,却没想到崔官人跟父母聊了几句,父亲瞪了一眼门后的他,喊他过去。

“柳宗元见过崔官人,父亲母亲安好。”

老父亲柳镇,脸上露出罕见的尴尬,咳了咳,掩饰自己的情绪,“宗元,这位崔中丞是朝廷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想让你写一篇上表,祝贺朝廷平定李怀光叛乱。”

柳宗元愣了一下,朝……廷大官,让他这个小孩子写奏表?

真的吗?

主位上的崔中丞一脸慈爱地看着他:“不错,我之前读过你的文章,后生可畏,你愿不愿意代我写这篇奏表?”

“愿意,一百个愿意!”

数日后,崔中丞拿着这篇《贺平李怀光表》上奏,年仅十三岁的柳宗元就这样名满天下。

柳宗元小时候的聪明,连韩愈都羡慕的不行,说他“少精敏,无不通达。”

二、年轻人,政治上还是不够成熟啊

人和人可能真的是有差别的,不信不行。

有的人十年寒窗,学了一辈子,就是中不了举。

无论是学问、心理素质、运气、人脉,差了哪一点都中不了。

柳宗元,二十一岁就考中了,守孝了三年,二十六岁后还通过了老大难韩愈一辈子也考不上的博学鸿词科,贤殿书院正字。再后来,他被调到京兆尹去做文书工作,被人眼红的不行。

可柳宗元就觉得一般吧,没啥意思。(韩愈听了想打人。)

为什么呢?他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里边儿说:“上之,不能交诚明,达德行,延孔氏之光烛于后来次之,未能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这个工作,既不能结交诚明之人,发展自己的德行,又不能为国家做事,真的很无聊呢。

贞元十九年,他有幸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其职位虽仅正八品下,但可接触朝廷最上层。到了他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礼部员外郎,进了朝廷的中枢。

人生顺利的像走在高速公路快车道上。

既然进了朝廷的中枢,柳宗元意气风发,想做点事情。

当时改革派,王叔文正在搞事情,柳宗元毫不犹豫地跟自己的另一位挚友,刘禹锡加入了王叔文的阵营。

他们想搞哪些改革呢?主要有这些方面:

总结起来,就是剥夺地方官员和藩镇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给老百姓免税免徭役。

纵观历史,基本上新登基的皇帝都有这样的想法,但除非有汉武帝、康熙这样的魄力和能力,否则,成功的几率很小。

为啥呢?

新皇登基,根基不稳,除了少数拥护他的大臣,皇帝显得势单力孤。这个时候,他要想改革、削藩、反腐,就要损害很大一批官员的利益。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奸佞”的大臣们把小胳膊拧成大腿,要跟皇帝对着干。政治智慧不够的年轻皇帝们,只能被迫放弃拥护自己的改革派大臣,改革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是只是一种情况,而最糟糕的是另一种,唐顺宗就给赶上了。

广陵王李纯联合部分大臣,趁着唐顺宗身体不好,进行逼宫。无奈之下,唐顺宗只好将皇位让给儿子李纯,即宪宗。

于是柳宗元们的改革也凉凉了,事实上只持续了146天,悲惨程度堪比唐代“戊戌变法”。

支持唐顺宗的大臣们,包括柳宗元,可就遭了殃了。领头的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伍为开州司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任地方刺史。

在赴任途中,再贬为远州司马,特别强调,“朝廷遇赦,八司马不得量移!”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为王坯、王叔文,'又司马”为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哗xiang、韩泰、陈谏、凌准、程异八人。

三、毒舌王柳宗元

过去为了供一个读书人,那是举一个家族的财力物力,一旦失败,损失惨重。

面对族人的抱怨和责难,柳宗元的心里更是充满了愧疚,觉得光宗耀祖的任务他是完成不了了:“宗元不谨先君之教,以陷大祸,幸而缓于死……罪恶益大,世无所容。”

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到:“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缪”。

等等,身残家破是怎么回事?

前面说到柳宗元考上进士后,给父亲丁忧了三年,后来妻子也去世了,他又没有续弦。他去永州的时候,只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别提有多冷清了。(直到后来,他在柳州娶了个农妇,才算有了后。)

这还不算,柳宗元到了永州一看,发现他担任的地方官根本没有实权。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早上起来,到了单位,喝喝茶,看看报纸,就等着天黑下班了。跟现在退了休的老干部一样。

这让三十三岁的他该怎么办!

没事情做,有大把的时间,柳宗元只好看看书,写写文章这样。

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说: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奕之雄耳。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自为罪人,舍恐惧则闲无事,故聊复为之。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

论写风景,柳宗元有《永州八记》,论关心民生,论抒发情怀,有前面说的诗《江雪》和效仿陶渊明的《溪居》,可让人不得不服的是他的寓言,代表作有《三戒》。

我们现在人交往的时候,都提倡要相互理解,不要乱开地图炮。其实我们的地图炮鼻祖就是柳宗元,黔之驴的典故就是出自他的《三戒》。

《临江之麋》这则寓言是说,有一个猎人,上山打了一头麋鹿。从小养着惯着,不让家里的狗欺负麋鹿,时间长了家狗也跟麋鹿亲近了。

有一天,主人不在,麋鹿出门见到野狗,也不知死活地凑上去跟野狗玩儿。野狗就把麋鹿给啃了,麋鹿到死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则寓言常用来讽刺那些无才无德,却仗势欺人的小人悲惨的命运,又或者是用来讽刺识人不清,自取灭亡的人。

《黔之驴》这则寓言是说,贵州那边儿,有人买了头驴子,发现没什么用,就放到山下去了。

林子里有只老虎,之前没见过驴。驴子大叫一声,老虎就慌张逃窜。可时间一长,老虎发现这驴子没什么本事,一凑近,只会尥蹶子。老虎心里有数了,这驴子就这一种本事,上去一口咬死了驴子。

这则寓言是柳宗元用来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永某氏之鼠》这则寓言是说,永州(地名)有个姓某的人,属相是鼠,把家里的耗子当神一样供着。

于是家里就闹了耗子灾了,衣服被子家具没一样完整的。晚上吵得都睡不着觉。

后来,这个人搬家了。可耗子不知道,依然如故,于是这群耗子就被新主人养猫、灌耗子洞、捕鼠全给治了。

柳宗元这回,把那些耀武扬威的小人当成耗子给骂了。

我们现在有人受了委屈,就发个微信朋友圈吐槽,有时候还分组,也有时候是故意发给“那个人”看的。

柳宗元当时写这些也属于吐槽他的政敌,既切中要害,又没指名道姓,骂人不带脏字,你说高级不高级。

后来,柳宗元这种散文的直接影响了明代那些小品文大家。

四、史上最坑队友

柳宗元一共在永州待了十年。

朝廷里终于有人想起他的才华,想撤销不得用的规定,把“八司马”中活着的五人给召回京城了。

柳宗元是欢天喜地啊,换了谁,有希望得到重用能不高兴呢?做梦都会笑醒。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说的就是这种心情。

可惜,他被队友刘禹锡给坑了。

刘禹锡也是年少天才,早早就考中了进士;也是个好诗人,代表作有我们熟悉的《乌衣巷》、《望洞庭》、《秋词》等等。可惜,性格不太好,偏激,不会见机行事。

刘禹锡在回京之后,写了一首诗。

《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啥意思,你们这波权贵,都是我们走了才提拔上来的,言外之意是,你们有什么好得意的。

宰相一看,果然生气了。跟唐宪宗说“八司马”的坏话,又给贬到边远山区去了,尤其是刘禹锡,给贬到最苦的播州。

柳宗元不忍心让刘禹锡八十岁的老母亲跟着他受罪,向朝廷申请,跟刘禹锡换。这个时候,朝廷里也有人帮刘禹锡说话,最后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柳州。

五、全能的柳柳州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我还能再回中原吗?柳宗元的心酸的像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幸运的是,柳宗元这次贬官还有点实权。

孟夫子他老人家说:“古之人,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于是柳宗元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在柳州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解放奴婢。当地风俗,欠钱不还者,终生为债主奴婢。刘禹锡规定,将欠钱者的工时按照物价换算成工资,工资抵完债钱,就可以恢复自由身了。

二是打水井。当地人非常迷信,认为打水井会破坏风水,常有人因为到河里挑水脚滑丧命的。柳宗元派人打了一口六丈六的大水井,后来当地人也自己打了一口,总算解决了群众的用水困难。

三是倡导人民信佛。

唐代贵族信佛,花钱造佛像,迎佛骨做法事排场奢侈,用尽金银,有段时间搞得民不聊生。韩愈非常反对佛教,曾经还因为柳宗元信佛跟他吵过架。

柳宗元认为,佛教对他来说,就像心理医生一样,有治愈作用,没什么害处。韩愈这么反对佛教是因为不了解。

可柳宗元又为什么倡导自己治下的老百姓信佛呢?

还是因为迷信。当地人有病不去治病,却去杀家里的牲畜,大病杀大的,小病杀小的。可是做农活,家里的牛啊骡子啊,都杀了,多影响生产啊。

佛教呢,讲究慈悲为怀,能不杀生就不杀生。如果百姓能信仰佛教,保住了家里的牲畜,种的粮食自然就多,也就不容易饿肚子了。

此外,柳宗元还亲自种草药,写药方,带着当地百姓练五禽戏健身,写《捕蛇者说》反对当时贵族喜好蛇,却害了百姓的风气。可以说,柳宗元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了。

朝廷终于想起了他,给他送去赦免的诏书,可等诏书送到柳州,柳宗元却用不上了。

也许是因为太操劳了,又或许是佛教终究没能治愈柳宗元的心结,公元819年,年仅46岁的柳宗元离开了人世。

刘禹锡赶过去给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三篇祭文表示悼念,儿子也给负责包办养大。

虽然曾经坑过柳宗元,但也还算有点感情,柳宗元这朋友没白交。

他一生诗文作品达600余篇,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写《二十四诗品》的司空图这么评价他的诗,“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不及也。”

你认为柳宗元的诗和散文哪一项成就最高?欢迎在评论区跟大家讨论。

以上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白帝城偶遇唐朝诗人刘禹锡

    历史人物编辑:wunaizhenren标签:刘禹锡

    在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游览前,脑海里有两个画面:一个是风景的,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那首诗呈现出的具象。一个是历史人文的,就是刘备托孤的场景。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首,起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止于巫山县的大溪镇,是三峡中最短、最险的一段峡。具有气势磅礴,“奇、狭、险、峻”的特点。清代四川人李超琼描述过他

  • 唐太宗赞他“超世之才,身兼五绝”!历史上虞世南真的如此神奇?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你标签:虞世南

    虞世南,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十名,太宗皇帝曾经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到底是什么样的才能,才能让太宗皇帝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虞世南性情平静寡欲,意志十分坚定,对待学习也异常的认真执着。在他少年时候,曾经和他的兄长虞世基,在著名文学家顾野门的门下学习,在这期间,

  • 赵孟《汲黯传》,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虞世南

    《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著名的小楷作品,赵孟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作品中缺197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补,文征明跋赵书《汉汲黯传》称他“楷法精绝”。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

  • 四代传承的绝世宝马呼雷豹,舍身救主建奇功,越虎城相护秦怀玉

    历史人物编辑:家家小厨房标签:秦怀玉

    千古盛传的演义故事总有些神奇热议之处,作为老寿星的佘太君与程咬金,历经数代光阴的他们都是百岁高龄的传奇人物,在兵器里面有着枪中之王的八宝陀龙枪,从霸王项羽手中一直传到岳雷岳伦那里,这杆宝枪也是经过多年沧桑岁月的奇遇,而在战马之中也有两匹绝世宝马堪称奇迹。《三国演义》中的赤兔马让吕布无敌于天下,白门楼

  • 秦琼之子除了秦怀玉之外,还有一人,而秦琼本人却不记得

    历史人物编辑:清竹雅韵读史标签:秦怀玉

    说起秦琼,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隋唐时期的名将。不管在什么样的记载中,他的戏份似乎都要比别人多一点,但凡是讲述隋唐历史的题材,秦琼一定是不能少的武将。所以在隋唐题材的小说中,他有着很重的分量,从他“兼职”门神也可以看出这点。在正史中,他是李世民得力的干将,随他一同打天下,可说是李世民在军队中的最大代表,深

  • 岑参似乎来过此地汾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历史人物编辑:陌上如玉标签:岑参

    一幅精美的图案,我拍下汾河的水之清,雪之韵,河之温柔。欣喜瑞雪迎春,欣然要去汾河观赏雪景。昨夜的那场雪点缀着龙城的表里河山,汾河两岸上下一白别有云天。清晨过汾河,雪花依旧徐徐飘落。拉菲香榭,绿地焕彩,小桥玉树琼花不用剪裁。忽而想起唐代诗人岑参送友人的佳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既飞雪,可现在是阳春

  • 大雪纷飞中岑参写下此诗,初读总觉有些不对,细想才知这是真性情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岑参

    唐代有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自然不必多说,七绝圣手说的就是他;高适则是笔力雄健,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何等快意;而王之涣则仅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能在边塞诗人中占一席之地。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岑参,是这四大边塞诗人中最具奇思妙想的一位,那句“

  • 《经典咏流传第五季》重磅来袭,张卫健激情演唱岑参经典名诗

    历史人物编辑:黄昏烟雨斜檐标签:岑参

    2023年3月3日,《经典咏流传第五季》重磅登场电视一套,为观众朋友们奉献了一场豪华的视听盛宴。值得一提的是,经典传唱人张卫健再次登上舞台,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一生大笑能几回》,听完此曲,听众仿佛穿越到当年盛世的凉州城,令人荡气回肠,雄心万丈。张卫健演唱的这首《一生大笑能几回》,改编自盛唐诗人岑参的

  • 岑参的2首边塞酒宴诗,肃杀世界,难挡他气壮山河的豪放!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岑参

    岑参是名气很大的边塞诗人,1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他名垂千古。岑参写边塞的肃杀,气壮山河的豪放,今天要读的是岑参的2首边塞酒宴诗,肃杀世界,难挡他气壮山河的豪放!1、《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

  • 朋友去边关杀敌,岑参赠诗一首,尽显英雄豪情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岑参

    唐诗之中,离别诗是一个重要的重要的题材。一方面,离愁别绪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唐人本来就有折柳赠诗送友人的习俗。中国历史上的离别诗,大部分都是以伤感为基调的,这就是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诗也不例外,李商隐就曾经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然而,蓬勃奋发的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