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史书记载了另一人,竟不是刘禹锡

《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史书记载了另一人,竟不是刘禹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海说文化 访问量:602 更新时间:2024/2/13 0:32:29

《陋室铭》:山不高,但有仙人。水不必很深。斯是陋室,而我贤德。上层苔痕青,帘上草色青。与ru有说有笑,未接触口腔医学。可以调素琴,读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阁。孔子曰:‘何以有此?

'

短短几百字,尽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安乐祥和、不与世俗为伍的意趣。渲染出简室的雅致境界,堪称千古经典,流传千年。然而,这篇通俗而优雅的短文却在作者身份问题上争论了数千年。我们都知道,在中学课本中,《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但鲜为人知的是,作者是正史中的另一个人。

晚唐文豪刘禹锡,河南人。自称汉代中山王刘升后,在历史上与刘备有过共同的祖先。

795年,24岁的刘禹锡中举仕途。尤其是唐顺宗即位后,更是有改革烂政的野心,“雍正变法”。于是,一批改革派得到了重用。其中,王叔文、王通、刘禹锡、刘宗元成为变法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刘二王”。

但任何改革都难免得罪既得利益者。唐顺宗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城镇、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

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变法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淳。之后,王叔文慈去世,王裕被贬后病逝,刘禹锡、刘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袁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变”。

所谓官场失意,诗意豪情,如苏轼等文豪。刘禹锡被贬后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既表达了他对当朝权贵的不满,也表达了他不沉沦的志向。《新唐书》记载刘禹锡“宪宗立,蜀文败,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未到却斥责朗州司徒,国收夜郎,蛮夷……仗着声音,他写得更多十篇《竹枝词》,被骂之后,刘禹锡反而写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

824年至826年,刘禹锡任(今安徽和县)巡抚。贺州知府见刘禹锡被贬,故意刁难他,先安排住在城南临江的地方。刘禹锡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很开心。他还随手写了两句贴在门上:“面朝大江看白帆,身战舟四。”

贺州县令知道后非常生气,将刘禹锡的住所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房缩减为一间半。但新房靠近河边,附近有垂柳,环境尚可。

刘禹锡还是不以为意,见此景象,就在门上写下两句:“垂柳在清清溪水边,人居溧阳心在北京。”

县令见刘禹锡依旧悠然自得,也不管,派人又将他调到县中,只给了他一间狭小的房间,只能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半年时间,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每次搬的地方都小一点,最后只是一个小房间。相传刘禹锡写下名篇《陋室铭》、《历阳典录》,记载“唐河州刺史刘禹锡于州衙内建陋室,上有碑文,刘公权书碑”。

刘禹锡是晚唐大文学家,曾被贬官。《陋室铭》是千古名篇,内容谦虚雅致,所以说《陋室铭》是刘禹锡写的确实有道理。不过,据说《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但也确实有一些疑点,比如下面两条:

1、刘禹锡勤于写作,但很注意对自己作品的编目和保存。至今存诗800余首,文章200余篇,大部分可追溯至写作年代。但是《刘梦得文集》和《刘宾客集》都不包括《陋室铭》。这两本书是刘禹锡自己编的,所以刘禹锡漏了,或者作者根本就不是刘禹锡?

2、唐宋编纂的没有《陋室铭》。《陋室铭》的作者最早被认为是刘禹锡,是南宋古文《古文集成》和地理书《舆地纪胜》的选集。元明时期,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并没有成为公认的事实。

不仅如此,按照唐朝的律法,被贬的人,不得在贬署与地方官员往来,相当于异地囚禁。一旦查出相互有联系,贬官和地方官都会受到处罚。因此,刘禹锡很难做到“谈笑有大儒,交际无白人”。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场景,实际未必会发生。

可见,刘禹锡的《陋室铭》论疑点重重。更重要的是,《新唐书》和《颜真卿集》都明确记载《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而是唐睿宗时期的一名官员。

《新唐书·崔沔传》:(沔)俭朴自足,薪资随散氏,不治家,试为《陋室铭》以见志。

所谓崔冕(673-739)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新唐书》记载他“性情淳厚,纯洁诚恳。忠于亲属,孝顺,有才,升进士。上司,也是太子的宾客。”他敢于弹劾权贵,喜欢谈论朝政得失。

后来,中书命张说执政,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配合不好,崔冕被任命为魏州刺史,相当于被贬了,所以崔冕确实可以写《陋室铭》。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著,都是出自“无名之辈”之手。所以,崔勉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作家,但偶尔有灵感写出《陋室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两本书的作者虽然都是崔冕,但都没有附录《陋室铭》的原文,所以很难100%确认《魏无羡》中《陋室铭》的作者是崔冕。清代大学学者钱大信写了《十驾斋养新录》,认为崔冕和刘禹锡都写了《陋室铭》。

总之,由于年代久远,证据不足,《陋室铭》的作者到底是崔冕还是刘禹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既然是悬案,为什么崔冕鲜为人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广为人知呢?原来,清朝康熙年间,吴楚材选编《古文观止》时,只收录了刘禹锡《陋室铭》的这篇文章。自从《古文观止》风靡全球,《陋室铭》是刘禹锡所写的说法就深入人心,甚至影响至今。

♬:♬等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解读刘禹锡(唐)《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书写经典】网络展第586期

    历史人物编辑:淼淼6标签:刘禹锡

    经典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书法和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新的载体。文化自信需要从点滴做起,将古诗词通过书法的形式予以表现,希望给诗词、书法爱好者,尤其是给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特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和诗词爱好者,共同

  • 刘禹锡《陋室铭》的背后,还藏着这样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诗豪。在政治上,刘禹锡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斗争以及反抗中度过的,哪怕不停地被打击,刘禹锡也会重新站起来去反抗。在诗歌创作上,他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写出了一大批雄浑苍劲的诗歌作品。诗人刘禹锡的后半生过的并不顺畅,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这一举动触犯了当时朝廷中达

  •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把他叫做诗豪?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相对而言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从小就学习他的诗文,他在唐代和现在一样也是家喻户晓的。被别人称为刘梦得。也有人叫他刘宾客。刘禹锡在历史上的成就其实是很高的,他和白居易被别人合称为刘白,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称为刘柳。下面我来具体说一说刘禹锡在政治和古诗方面的成就。刘禹锡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

  • 知道了柳宗元和刘禹锡,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肝胆相照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与柳宗元相识相交二十多年,共同的理想将他们的命运紧紧地牵系在一起。他们同年及第,同朝为官,后又一同卷入朝堂风波,一同被迫远迁异地。“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在漫长的贬谪岁月里,是二人的相互扶持让他们度过了冬日饥寒与夏日酷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是二人的相互砥砺,让他们

  • 白居易与刘禹锡和诗,刘禹锡再胜一筹,《唐诗三百首》只选他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刘禹锡

    要论名气,诗王白居易远大于诗豪刘禹锡。在唐朝的一段时间内,他在诗坛的地位甚至比李白、杜甫还要靠前。唐宣宗就在给白居易的挽诗中称其为“诗仙”,晚唐张为曾在《诗人主客图》中,将他列为第一类诗人之首,尊称为广大教化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白居易在刘禹锡的面前,无论是斗诗还是唱和,总是略处下风。比如双方第一

  • 刘禹锡的浪淘沙表达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徐璐灵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淘金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浪淘沙》原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

  • 刘禹锡的一首诗,让柳宗元流放了半生!柳宗元为何最后原谅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宋押司V标签:刘禹锡

    文丨柳汀雪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论起写孤独的诗,有很多朋友难免会想到这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不是感觉有一股彻骨的冷,扑面而来?想想外边儿,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谁爱出门啊,在家里窝着多好。可有人就要出门。要是说出门透透气,看一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

  • 白帝城偶遇唐朝诗人刘禹锡

    历史人物编辑:wunaizhenren标签:刘禹锡

    在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游览前,脑海里有两个画面:一个是风景的,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那首诗呈现出的具象。一个是历史人文的,就是刘备托孤的场景。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首,起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止于巫山县的大溪镇,是三峡中最短、最险的一段峡。具有气势磅礴,“奇、狭、险、峻”的特点。清代四川人李超琼描述过他

  • 唐太宗赞他“超世之才,身兼五绝”!历史上虞世南真的如此神奇?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你标签:虞世南

    虞世南,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十名,太宗皇帝曾经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到底是什么样的才能,才能让太宗皇帝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虞世南性情平静寡欲,意志十分坚定,对待学习也异常的认真执着。在他少年时候,曾经和他的兄长虞世基,在著名文学家顾野门的门下学习,在这期间,

  • 赵孟《汲黯传》,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虞世南

    《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著名的小楷作品,赵孟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作品中缺197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补,文征明跋赵书《汉汲黯传》称他“楷法精绝”。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