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最经典的两首讽刺诗,一首打脸,一首鞭尸

刘禹锡最经典的两首讽刺诗,一首打脸,一首鞭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樊建科 访问量:2344 更新时间:2024/2/12 23:15:13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中唐时期,唐王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积弊愈重。唐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携同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发起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永贞革新!当时年仅33岁的诗豪刘禹锡就参与了永贞革新,并且与王伾、王叔文、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

永贞革新的目的是对内裁减宦官、削弱宦官权力、打击朝中贪官污吏,对外免除苛政苛税、抑制藩镇势力扩张,以期恢复中央皇权,进而振兴国家,重现盛唐盛世。可惜的是,革新派的成员政治经验不足,操之过急,改革引起了保守士大夫、当权宦官和藩镇势力的抵制。

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被宦官发动政变,逼迫唐顺宗禅位于皇太子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唐宪宗即位,永贞革新即宣告失败,革新派的领导人物王伾、王叔文都被贬谪为偏远州府的司马,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也被贬谪远洲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其中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市),不久又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这一年刘禹锡才33岁,风华正茂,年少有为的青年时期,却只能待在朗州这阴瘴荒凉之地。这一待就是十年之久!

直到元和十年,刘禹锡才被召回京。能够被召回京,应当松一口气,至少也该学会在朝廷中小心翼翼。但对于刘禹锡而言,人生岂能折腰度日!于是在一日与同僚出游玄都观时即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十年前的玄都观还没有桃花,但如今却桃花满院,花开动人。这首诗看似是写赏花的情景、感慨玄都观的变化,实则是刘禹锡在讽刺权贵。以桃花暗喻是十年来朝中的新贵,意思是说:朝中这些看似的新贵,不过是自己被排挤贬谪后才靠趋炎附势而提拔起来的罢了!

如此讽刺,可谓辛辣而轻蔑,可见朗州十年从未磨灭刘禹锡的骄傲和豪气。此诗一出,当朝权贵看了都难受,当时的宰相武元衡读过此诗后深感刺痛。因为十年前武元衡正是反对永贞革新的保守士大夫代表,这样一首诗无异于是打他的脸。

于是,刘禹锡又一次被贬了,这次被贬为更远的播州刺史(今贵州遵义),上任途中因柳宗元、裴度等人求情,改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市)。后来陆续改任夔州刺史(今四川奉节)、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一直在偏远的州府当个地方官。

直到宝历二年,刘禹锡才再次被召回京。这一年,刘禹锡已然55岁,距离初次被贬将近23年。23年的被贬生涯却让刘禹锡愈挫愈勇,在被召回京的途中路过扬州,他与白居易相遇,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是刘禹锡这半生的真实写照!

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是刘禹锡精气神的写照。回到京城的第二年,刘禹锡特意再次出游玄都观,相隔十四年又写下了一首诗: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如今武元衡已死去十四年,刘禹锡重提旧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达对那些扼杀了永贞革新的权贵的讽刺和嘲笑,洋溢着满怀胜利的喜悦。如此尖锐的讽刺,也难怪白居易称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两首玄都观,尽显刘禹锡的不屈不挠和幽默讽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柳宗元、刘禹锡、元稹和白居易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难?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刘禹锡

    “二王八司马”是个比较奇葩的政治团体,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挫折和失败的意味。与其他团体相比,“二王八司马”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可是里面却不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大文豪柳宗元、刘禹锡,能让韩愈作传的陈谏,史学家凌准等人。这个团体如同昙花一样,绽放之后便迅速凋谢,退出主角的舞台。不过在数十年后,他们也

  •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人家,刘禹锡为什么写金陵用这三个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刘禹锡

    “乌衣巷口,夕阳慵懒下坠。晋朝时,王谢豪门的景象早已不见。那曾经在高堂华宅安家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的人家。唐朝的刘禹锡,游览金陵南京的时候,其实正是中唐时期,唐朝结束了历史之前长达几百年的割据局面,此时虽然也有一些内部矛盾,但总体而言,人民安定,国家富庶。而金陵,在唐朝已经不占据有更重要的政治中心

  • 《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史书记载了另一人,竟不是刘禹锡

    历史人物编辑:阿海说文化标签:刘禹锡

    《陋室铭》:山不高,但有仙人。水不必很深。斯是陋室,而我贤德。上层苔痕青,帘上草色青。与ru有说有笑,未接触口腔医学。可以调素琴,读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阁。孔子曰:‘何以有此?'短短几百字,尽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安乐祥和、不与世俗为伍的意趣。渲染出简室的雅致境界,堪称千古

  • 解读刘禹锡(唐)《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书写经典】网络展第586期

    历史人物编辑:淼淼6标签:刘禹锡

    经典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书法和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新的载体。文化自信需要从点滴做起,将古诗词通过书法的形式予以表现,希望给诗词、书法爱好者,尤其是给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特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和诗词爱好者,共同

  • 刘禹锡《陋室铭》的背后,还藏着这样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诗豪。在政治上,刘禹锡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斗争以及反抗中度过的,哪怕不停地被打击,刘禹锡也会重新站起来去反抗。在诗歌创作上,他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写出了一大批雄浑苍劲的诗歌作品。诗人刘禹锡的后半生过的并不顺畅,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这一举动触犯了当时朝廷中达

  •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把他叫做诗豪?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相对而言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从小就学习他的诗文,他在唐代和现在一样也是家喻户晓的。被别人称为刘梦得。也有人叫他刘宾客。刘禹锡在历史上的成就其实是很高的,他和白居易被别人合称为刘白,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称为刘柳。下面我来具体说一说刘禹锡在政治和古诗方面的成就。刘禹锡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

  • 知道了柳宗元和刘禹锡,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肝胆相照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与柳宗元相识相交二十多年,共同的理想将他们的命运紧紧地牵系在一起。他们同年及第,同朝为官,后又一同卷入朝堂风波,一同被迫远迁异地。“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在漫长的贬谪岁月里,是二人的相互扶持让他们度过了冬日饥寒与夏日酷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是二人的相互砥砺,让他们

  • 白居易与刘禹锡和诗,刘禹锡再胜一筹,《唐诗三百首》只选他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刘禹锡

    要论名气,诗王白居易远大于诗豪刘禹锡。在唐朝的一段时间内,他在诗坛的地位甚至比李白、杜甫还要靠前。唐宣宗就在给白居易的挽诗中称其为“诗仙”,晚唐张为曾在《诗人主客图》中,将他列为第一类诗人之首,尊称为广大教化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白居易在刘禹锡的面前,无论是斗诗还是唱和,总是略处下风。比如双方第一

  • 刘禹锡的浪淘沙表达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徐璐灵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淘金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浪淘沙》原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

  • 刘禹锡的一首诗,让柳宗元流放了半生!柳宗元为何最后原谅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宋押司V标签:刘禹锡

    文丨柳汀雪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论起写孤独的诗,有很多朋友难免会想到这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不是感觉有一股彻骨的冷,扑面而来?想想外边儿,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谁爱出门啊,在家里窝着多好。可有人就要出门。要是说出门透透气,看一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