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献之为领袖,与乃父齐名,世称“二王”。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书,但载入史册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与王献之五人。
王凝之工草隶,《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王徽之善正、草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草书一帖,7行52字,《万岁通天进帖》有其行书一帖,名《新月帖》。
王涣之书偏于行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8行66字。王操之书偏于草,《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3行25字。王羲之其余二子玄之、肃之,皆无遗墨。
王氏书法的第三代,还有王洽的两个儿子:王珣、王珉。王珣曾官尚书令、散骑常侍。为人正直,讲究风韵,是个风流才子。他留下的《伯远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此帖为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伯远帖》共5行47字:“珣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赢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在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这是王珣写给远隔岭峤的兄弟伯远的信札,寥寥数语,情意深长。此帖笔力遒逸,用墨或重或轻,字体或正或斜,表现出潇洒古淡的“东晋风流”。
清代乾隆皇帝把王珣《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并将东暖阁改名为“三希堂”,供藏这三件稀世之宝。
王珉少有才艺,累官散骑郎、黄门侍郎、侍中,后来替代从兄王献之任中书令,故世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王珉信佛,工行书,其书如琼枝玉树,风神洒脱,欲逼大令。
王珉的书名在当时高于王珣,而与王献之齐名。《淳化阁帖》有王珉草书、行书二帖留世。王珉除了书法创作外,还有书法理论著作《行书状》名世,这是献之兄弟无法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