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儿子王献之也是后起之秀

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儿子王献之也是后起之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殿力 访问量:339 更新时间:2023/12/8 13:40:59

引子

“入木三分”乃赞誉笔者书法精益,造诣颇深。据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皇帝要去祭祀,于是便令王羲之将祝词写于木板之上,派人雕刻出来。而王羲之笔力极其雄厚,笔墨直浸入木板三分之处,工人雕刻良久,于是便得入木三分一说。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学习书法,深受其父王旷与叔王廙影响,据王僧虔《论书》:“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在这样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之下,王羲之更是另有一番成就。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擅长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王羲之画像

孙过庭有言:钟繇专攻隶书,张伯英擅长草书,但两人只是在一方面造诣匪浅,而王羲之就两者皆贯通。古代各大书法家层出不穷,但为世人所深知与牢记的只有王羲之,一则名字易记,二则,属实名声在外。

王羲之享有“书圣”之称,心摹手追,集众所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派,影响甚是深远。他的书法婉转自然,笔锋遒美健秀,于是后人就用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来对他书法进行高度评价。据记载,王羲之为练就一手好字,将池塘中的一池水都染黑,这种练字的决心与毅力,哪能不造就这一代著名书法家。

在之后,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不辱父命,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南朝书法家和在《论书表》:“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将王家父子的书法称作宋齐书法家中最享负盛名的。在《墨林趣事》中蔡襄是这样评价王献之的,书法中带着豪放与洒脱,与其他书法家略有不同,笔法功力精深,在书法界算得上独一无二。如此高度的评价下,那么王献之与王羲之究竟谁更胜一筹?

《兰亭序》局部

对于这对同为书法大家的父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在笔法上,王献之不及其父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明在《晋书·王羲之传赞》有提到过,王献之虽有父亲的书法风范,但并没有自己新的书法技巧,仔细观察献之的字法,不难看出他的整体字体是比较偏瘦的,好似那寒冬凌冽的一颗枯树,而笔迹也显得十分拘束不自然,就像饥肠辘辘的奴隶一般,这种种看来,王献之书法中还存在病态。

在太宗评价后,孙过庭也说王献之的创作笔法是对书法大变革的冲击,是在儒家思想所不容忍的,有驳常情,不尊重普遍书法变革的客观规律。不仅如此,还从王献之书法特点中间接批评他,说他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这些只是在唐太宗引领下孙过庭偏激的说法而已,掺杂过多的主观想法,过于片面。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看待事物的眼光应该不局限在事物的某一方面,王献之虽然在书法造诣上不及父亲。但万事万物都有另一面,从其他方面看来,王献之与王羲之也是各有所长。不同书法家在个人作品中散发的是彼此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各自的书法创作中,也就造就了各书法家不同的成就。所以倘若真以一套具体的说辞评论书法好恶却也是难以行通的。

王羲之之所以被誉为“书圣”,一方面是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以达到某种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受大众审美所追捧,因而享有崇高盛名也不足为过。另一方面,王羲之出仕早,人们尊崇他,大众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更是尊崇他的作品。

《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杨欣这样评价:“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藳,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作为王献之的学生,这样的评价看来也是比较中肯。不仅如此张怀瓘也说:“若逸气纵横,则羲之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两者都表示献之在媚趣与逸气上超过他父亲王羲之,但“骨势”上不及王羲之。由此看来,大众对书法的欣赏也是由表及里,要想创作一幅优秀作品,还得顾表及里。

王献之画像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享负盛名,但儿子王献之则比较特殊,在书法上的地位上下摇摆。晋朝末年到梁代之间,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名声就超过王羲之,在当时,宋齐书法大家都极力推崇王献之。在史上也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年纪尚小之时便展现不低的书法造诣。

张怀瓘在《书议》有所记述,说献之十五、六岁之时,就给王羲之提意见,“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意即王羲之草书单字独立不成一体,连贯性不强,若做改动效果更佳,狭小年纪的王献之竟能分析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在当时王羲之看来还是非常不错的。

王献之书法

对二王书法的比较,世人众说纷纭

在孙过庭看来:“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所以孙过庭不看好献之,但也有反对声音,蔡襄在《墨林趣事》中说道:“大令右军法虽大同,其放肆豪迈,大令差异古人,用功精深,所以绝迹也”。高度评价王献之。唐太宗李世明就不看好王献之,《与梁武帝论书》中陶弘景有说,在之前大家都庭看好王献之的。但到唐太宗时期,统治者李世明认为王献之赶不上他父亲王羲之,以致影响很多人的评价,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唐太宗的影响之下。大家都不收集王献之的作品,所以最后只有内府中有几幅献之的真迹。然而到宋太宗年间,又开始追崇王献之作品,《宣和书谱》中收录王献之的作品一度高达八十余件,但遗憾的是这些真迹大部分都没有保存妥善,所以到现在只有七件临摹作流传下来。但庆幸的是刻贴保留下来来了,对于现今研究王献之的书法起到重要作用。

对两王书法高低之较也没从得出结论,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两人在书法上都造诣极高,王献之没有埋没王羲之的名气,将王家书法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他二人也在书法界彪炳千秋。

标签: 王献之

更多文章

  • 王羲之书法世家第三代:王献之领衔率王凝之、王珣、王珉名留史册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王献之

    王羲之书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献之为领袖,与乃父齐名,世称“二王”。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书,但载入史册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与王献之五人。王凝之工草隶,《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王徽之善正、草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草书一帖,7行52字,《万岁通天进帖》有其行书一帖,名《

  • 王献之遇上霸道总裁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献之

    王家兄弟有七人,最靠谱的是老二王凝之,最不靠谱的是老五王徽之,老七王献之则是人见人爱的佳公子,可是,有谁知道佳公子的心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宋代诗人方岳写的这句诗送给王献之最好。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有次恰逢下雪,谢安考谢家子弟,问,什么可以比作雪花?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

  • 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 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生死虐恋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王献之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各个都练书法,但最有成就者,非小儿子王献之莫属。不过王献之,让后世记住的不仅仅是其书法上的成就,他与两位女性的生死虐恋,也让今人唏嘘不已。《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王献之(子敬)在生命弥留之际,道士问他,一生中可曾犯过什么错。他回答到:没有别的事,只记得与郗家小姐离过婚。寥寥

  • 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后,我成了全世界最倒霉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新安公主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他出生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然而,这样一个天之骄子、高富帅,却有一段无可奈何的伴随一生的锥心之痛!这一切还要从王献之临死前说起!《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

  • 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新安公主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文人,给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儿子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由于他们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因而也成为那个时代士族文人的典范。他们的一生与家族门阀的利

  • 清华大学的校名源自晋陵公主的丈夫的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创意动漫家标签:晋陵公主

    东晋的晋陵公主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父亲为她选择夫婿的时候,曾对“公主择婿委员会”提出要求:“为公主选婿,要像刘惔[dàn]、王献之那样儿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这四位都是驸马)虽然也不错,但是他们喜欢干涉帝王家事,令人讨厌!”公主择婿委员会委员长王珣[xún]回答说:“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却不比

  • 王绪向宰相告殷仲堪黑状,殷仲堪束手无策,王珣妙计转忧为安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殷仲堪

    晋安帝时期,王宝国和堂弟王绪一起依附于司马道之,后来得以成为宰相,执掌大权。当时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与王绪有些矛盾,王绪因此常向堂兄王宝国告黑状,意图杀掉殷仲堪。殷仲堪束手无策,很担扰,于是向东亭侯王珣请教避难方法。王珣淡淡一笑,说,简单呀,你只要多去王绪家走动,每次去都把手下人屏退,再随便和他聊聊天

  • 他是明朝第一忠义之臣,被誉为“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恕

    王恕,字宗贯,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廷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

  • 桓温要篡位,简文帝认了,王坦之不肯,谢安则使了一条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王坦之

    桓温要当皇帝,可是又挺Stubborn——固执、迂腐、愚笨。非要按照“古制”来。什么古制呢?先封个公爵,再敕个王爷,然后赐个九锡,最后三请三让,才得篡个皇位夺个天下。在这之前,桓温因为北伐失利,为了挽回名望,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简文帝司马昱。说起司马昱,算得上是桓温的发小。所以

  • 魏国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猛,大破秃发树机能,惨遭灭族,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秃发树机能

    三国后期,猛将关羽、张飞、张辽、张郃等人早已去世,名将凋零。但是曹魏后期,却有一个猛将,他非常猛,堪称曹魏最后的猛将,比赵云还生猛,七进七出曹营,大破秃发树机能,然而最后却被陷害,惨遭灭族,他是谁?他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之子文鸯。比赵云还猛,七进七出曹营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小皇帝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