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赵明 访问量:2537 更新时间:2024/1/23 7:48:47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

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

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儿子刘义符选定为接班人。不过只坐了两年的皇位就被群臣罢黜,年仅十九就离开了人世。而刘宋建立政权之初,身为三皇子的刘义隆,为何会被推上皇位呢?

(一)、主少国疑群臣乱,权力皆由大族占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刚去世,儿子就被臣子们杀掉。他出生于寒门,大半生都在征战杀伐之中,娶妻生子之时,已经接近英雄迟暮,而古人的寿命大都很短,所以在他去世之时,大儿子都没有成年,自然也没有威慑力。

此外,他出身寒门,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而且又忙于事业,没有顾及到对孩子的教育。等到刘义符掌权时,大家才发现,这个孩子已经长"残"了。

1.游戏无度终不行,百官见状皆不服

"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刘义符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就如同靠着父亲起家的暴发户一样,终日一片玩心不改。尤其是刘裕病危之际,那更是肆无忌惮。

刘寄奴卧床不起,身为儿子的刘义符却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比以前过的更加快活。他非但不去床前照顾,反倒是整日饮酒食肉,狎昵群小,全无哀戚之心。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个孩子。等到继承大统以后,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可徐羡之还有谢晦这些老臣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本来大家就都是东晋的旧臣,看着东晋气数已尽才跟的刘裕。如若再让刘义符这么胡来下去,那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很快就会毁于一旦。何况,北边的鲜卑人已经在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南下。

"六月癸丑,徐羡之等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帝於金昌亭"。不论是为国还是为自己,废掉刘义符的这个做法还是很正确的。否则,北魏肯定会利用这个时机,挥师南下。

2.三子继位,乃众望之所归

刘义符是刘家的大哥,他还有个二弟名为刘义真。此人虽然与谢灵运等人关系和睦,不过素来与徐羡之不和。按照常理而言,既然嫡长子不行,按顺序肯定能轮得到刘义真。而且他也不像大哥那样劣迹斑斑,反而颇有才华。

不巧的是,朝堂主事之人乃徐羡之。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仇人上位,如果刘义真上来了,肯定会清算自己。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徐羡之先下手为强。"徐羡之不欲刘义真即位,利用刘义真与少帝不和睦,奏请废其为庶人,徙新安郡。"

如此一来,按照顺序,就已经排到了老三刘义隆。其实,朝臣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年纪尚有的老五刘义恭敬,或者是从刘裕的兄弟们当中选拔。就像后来的赵宋,太祖皇帝明明有儿子,但还是选择了兄终弟及。当然,烛影斧声那夜,发生了什么,后人无从知晓。

那么刘义隆,到底凭借着什么能够顺利继承大统?

(二)、最佳人选,名正则言顺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当时的刘义隆身在江陵,他听闻皇兄被杀的消息以后,十分震惊。

而面对来迎接的傅亮等官员时,也是十分紧张。他害怕,这些人是来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可见,刘义隆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荣登大宝。

1.顺位继承,于情于理都合规矩

古人,那是非常讲究正统性的。刘义符虽然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皇帝,不过能力实在不行,国家早晚会亡在他的手上,所以被人废黜,斩杀。按照顺序,应该是刘义真上。不过掌权的徐羡之,不希望自己的敌人上位,所以他也在排除之列。

既然老大和老二,都有问题,那么怎么排也该排的到老三了。毕竟,前两个人都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扶持刘义隆上位,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此一来,不论是众人还是皇族,都不会有异议。两个哥哥都不行,自然就轮的到他了。

不过这其中也有徐羡之的功劳,若不是他力挺刘义隆,想必刘义恭,就会上位了。可此人是刘裕的第五个儿子,他前边还有哥哥。扶植他,不合理不合法。刘义隆上位是包括皇族,百官还有权贵阶级,都能够认同的结果。不说别的,最起码名号很响亮,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2."里面拔将军"

"侍中程道惠劝立第五皇弟义恭,羡之不许"。刘义恭当时只有十二岁,若是推举其上位,那么很好控制,大臣们可以继续的我行我素,把持朝政,将其当作傀儡般对待。而他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年纪太小,这些乱臣们的阴谋诡计会被人指点。

大家会说徐羡之还有谢晦这些人,打着为国着想的旗号,行利己之事。表面上是拥立刘义恭,其实就是想长期的把持皇权。而且,皇族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刘家并不是衣冠坠涂炭的司马家,他们的势力已经凌驾于世家大族之上。

而刘裕的那些叔叔伯伯里面,没有能够独挡一面者,且大都年老体弱,时日无多。他们怎会放心辛苦打下来的国家,传到病秧子的手中。

而刘裕只有一个兄弟,名为刘道怜。此人和自己的大侄子很像,都是只知道纸醉金迷之徒。显然,他也不是乱臣们的目标。

他们想找的是那种工具人,就像汉献帝一样。既不会打击朝堂上的大臣,又不会祸乱纲纪。大家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因此,刘义隆是非常符合他们理想的人选。刘义隆既有皇家正统后裔的身份;而且年纪不小也不大,既容易被把控,又很难轻易掌权。

(三)、因利益苟合之集团,终会土崩瓦解

"初,晦与徐羡之、傅亮谋为自全之计,晦据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在刘义隆上位以后,这些乱臣们重新进行了权力的分配。

有人占据着权力的中枢,有人陈重兵把持着天堑,在他们看来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即使刘义隆不听从指挥,那么他面对这些人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有志君王,怎可屡受牵绊

刘义隆从刚坐上那个位置开始,他心中就已经有了掌权的长久打算。而那些乱臣们,对此全然不知。沉浸在维护自己利益的美梦之中。那个国家,短时间内很难再形成皇权专制。不过,刘义隆从来就没放弃过自己的抗争。

"率府文武严兵守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在户外,不解带者数旬"。

他知道两位哥哥的悲惨下场,所以加强了防御,生怕徐羡之等人再加害自己。此外,他一方面为谢晦,徐羡之还有傅亮等人加官进爵,另一方面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亲信,到边陲重镇以及进入权力中枢。

"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刘义隆以诛杀少帝的罪名,对三人展开清洗。

最后,徐羡之上吊自缢而谢晦领兵反叛,结果被生擒处死,而傅亮也未得善终。可能刘义符没那么糟糕,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对于刘义隆而言,不管哥哥们是否十恶不赦,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

所以,为了兄长,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他必须剪除掉这些随意兴废立之事的乱臣贼子。

2.皇位来之不易,故而愈发珍惜

当初扶植刘义隆上位,其实是乱臣之间的妥协,也是与皇族的妥协。当时的徐羡之有只手遮天之势,他算的上是叛臣集团的领军人物。也正是在他的属意之上,刘义隆才能够荣登大宝。扶植刘义隆上位,首先是他的身份地位,已经够到当皇帝的资格了。

家中那几个兄弟,前两个都去世了,轮得到他,那是理所当然。而且,他年纪正好,若是刘义恭,其年纪太小,皇族们定然不会同意。反倒是刘义隆,能够代表皇族的势力。他会给家族带来翻盘的希望,而那些乱臣又暂时感觉不到来自刘义隆的威胁。

不过徐羡之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是曹操,而刘义隆也不是汉献帝刘协。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刘义隆的上位,牵扯到了太多利益集团的纠葛。

刘裕在位时,不断的打压士族,扶植庶族,他生前就很担心谢晦等大族的人马造反。徐羡之虽然是庶族上位,不过他也想让自己的家族有成为世家大族的可能。所以,想要长期的把持朝政。

结语:

当时乱臣们已经杀掉了刘义符和刘义真,如若他们想让其他人上位,必须得再杀掉刘义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谢晦等人若是再滋生事端,随便找个借口再杀掉刘义隆,那么不论是皇族还是庶族,都会提出反对意见。倒不如直接把现成的刘义隆扶植上位。

标签: 刘义隆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刘义符登基仅两年,为何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义符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但割据势力遍地,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在政治上波动也非常强烈,废帝弑君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要讲的宋少帝刘义符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登基不到两年便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团。这些历史疑团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什么四位顾命大臣要联手废杀这位登基仅仅

  • 东晋司马德文:当了22年影子皇帝,转正才一年就被人捂死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司马德文

    公元396年,东晋第九位皇帝司马曜被宠妃用被子捂死,15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而司马德宗却是一位“智障人士”!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弱智;一个连冬夏时节都不能分辨的傻子。《晋书》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由于司马德宗是嫡长子,因此才5岁就被立为太子。司马德宗从小衣食起居、

  • 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最后一个皇帝,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不知道为啥俩人同一个妈生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晋书》是这么描述司马德文的:安帝既不惠,帝每侍左右,消息温凉寝食之节,以恭谨闻,时人称焉。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哥哥的智力有问题,所以弟弟常常陪伴左右,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不过,司马德文可不是生来优秀,他曾经自己也是个问题青

  • 谢灵运之死:才也?时也?命运捉弄你时连胡子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谢灵运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是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厄的历史时期。现实的艰难压抑,精神的困顿无寄,让人们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出路,或纵情山水、或崇信佛道、或杀伐征战、或以文载道……在这个名将高士辈出的时代,谢灵运含着“官三代”的金钥匙出生了。一、年生十八有重封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琅琊王氏和陈

  • 论明朝文坛的包容性,只需看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谢灵运

    作为刘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在后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与批评家都对其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中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颇具特色。与有明一代文学复古思潮相始终,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不论是在文本方面还是在理论批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明代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历史分期洪武至成化

  • 真实的谢灵运:游山玩水的公子哥,山水诗和“登山鞋”的首创者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谢灵运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另类”的时期:一方面,多个政权割据并立,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比较活跃,文学艺术发展兴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文学家。如北朝的“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升)、庾信等;南朝的“四萧”(萧衍、萧统、萧绎、萧纲)、沈约、谢灵运、范晔、裴松之,等等。今天要说

  • 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谢灵运

    多少人都梦想着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说走就走,也要带着行李箱,订张火车或者飞机票,顺便查查攻略,APP上定个酒店,还没下车一站式服务已经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不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没有网络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住宿都不能保证,这要怎么办呢?虽然条件有限吧,不过这绝对是不能抑制古人

  • 山水诗人谢灵运,本是一代文坛巨匠,最后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谢灵运

    前言自古文人墨客便独爱寄情与诗,陶潜辞去羁绊自己官职,回到一心向往的田园之间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愉之余,才有《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肺腑之言。于陶潜说来,辞官归隐是内心所向,但对于有些一心致仕的文人,寄情山水属实是为排解内心的惆怅与愤懑罢了,这位田园大诗人谢灵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

  • 文学狂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奠基人,为何最后落得被斩杀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谢灵运

    “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独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他才华横溢,对诗词歌赋等都非常精通,但人非常自负,也算是一位文学狂人。谢灵运是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大臣、佛学家、旅行家,也是山水诗派鼻祖。他从小聪明绝顶,家世显赫,出生于陈郡谢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秘书郎谢瑍

  • 谢灵运:天才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谢灵运

    公元 433 年,49 岁的谢灵运以“叛逆”罪被朝廷 斩于广州。不了解内情的人感到惋惜,世间从此少了 一位才子;了解谢灵运的人也感到惋惜,这个狂人怎 么才死啊?圣上真是大度。作为官二代兼富二代的文坛才子,谢灵运可谓是年 轻有为、前程似锦。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被杀了?才高一斗,膨胀无边据《宋史》载,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