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什么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什么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怪味胡豆史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4/1/23 9:06:32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也是综合国力。试想在元嘉北伐之前的汉武帝北伐匈奴和之后的明成祖五征漠北,都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最后都落得个劳民伤财的下场。要知道西汉和大明都是大一统的强盛王朝,远非南朝宋这样的割据政权能比。

我就来简单说说总计三次的元嘉北伐吧。

1、北伐大致过程

刘裕去世之后,北魏觉得有机可乘了,在永初三年(422年)兵分两路越过黄河,一路攻陷滑台、洛阳,进逼虎牢;一路向东攻陷临淄,进逼东阳。这次南下取得的战果颇丰,南方丢失了多数重镇,防守局势恶化。此时南方刘义隆刚刚上位,朝政不稳,于是咽下了这口气。

元嘉六年(429年),机会来了!当时北魏与大夏、柔然的战争连绵不断,黄河中下游魏军兵力空虚。

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北魏因为北方战事再次削减黄河以南屯兵。宋军5万人在刘义隆亲信将领到彦之的率领下,走水路进入黄河,逼向各镇。第一次元嘉北伐开始。刚开始,南军局势很好,很快的收复了四镇,几万宋军沿着黄河排成东西两千里的一条线,军力异常分散,连重要城市都只能分摊到几千人防守,犯了分兵大忌,结果被北魏军各个击破。到了第二年,刘义隆只能派檀道济收拾残局。此次战争中,檀道济获得了很大的威望,而刘义隆第一次北伐失败。

但刘义隆没有善罢甘休,又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机会似乎来了!拓跋焘诛杀大臣崔浩的消息传来,北魏内部出现不稳迹象;柔然又千里迢迢派遣使节来到建康,表示愿意配合宋军北伐;刘义隆毕其功于一役,几乎倾尽了全国之力,第二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开始了。几乎和第一次一样,南军在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但随着拓跋焘亲率军队迎战后,南军的形势就急转直下,虽然在第二年的盱眙之战中南军大胜,但这场战争双方几乎都没讨到什么便宜,而南朝的整体损失似乎更大些。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拓跋焘意外身亡,刘义隆再次三路出击,此时的宋文帝已经疾病缠身,宋廷内部也是暗流涌动,这次北方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第二年刘义隆也被太子所杀,元嘉时代彻底结束。

2、南朝宋的衰落

战争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比拼。它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全面较量。战争导致南朝宋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问题。

在政治上,南朝宋延续了一些东晋的形态,权臣是刘义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个人就是政变上位的。也正因如此,刘义隆杀掉了第一北伐中立下大功的名将檀道济,而第二次北伐刘义隆用毫无才干的王玄谟,自己又怕大权旁落,不断的干涉前方指挥。

“遥制兵略,至于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宋书》

另外,不断的战争失利,让刘义隆本就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而且与太子刘劭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直接导致了元嘉晚期的政治乱局。

在经济上,元嘉之治虽然是乱世中难得的发展高峰期,但也只是横向比较而已,南朝宋的实力其实是维持不了大规模的战争的,何况战争对生产的破坏太巨大了。先不算南朝宋自己的损失,仅北魏在战争中造成了损失就难以估量!尤其在第二次元嘉北伐中,魏军大肆烧杀抢掠,仅掳掠而走的江北百姓就数以十万计,宋朝伤亡的军民更是不知有多少,南朝六州城镇残破、废墟累累。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南朝宋在二十多年治世积累的物质成果几乎荡然一空。

在军事上,刘宋兵力不足,临战还要征发民兵,而且兵种不全,军队多为水军、步军,缺乏冲击力强的骑兵。这在于北魏的对战中一直处于下风。在乱世,农民和军人几乎是一体的,战争的损失也是人力的损失,北伐直接造成了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急剧下降。村井空荒,不闻鸡鸣犬吠,南朝宋遭此浩劫,国力大大衰落。

南朝历时170年,仅刘宋政权就维持了近60年,而宋文帝刘义隆就在位30年,元嘉之治是乱世中少有的盛世,可惜被刘义隆的三次北伐将盛世的成果消耗殆尽,而南朝的统治地区也是越来越少,最终被统一北方的隋朝所灭。

标签: 刘义隆

更多文章

  • 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

  • 两朝风云刘义符登基仅两年,为何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义符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但割据势力遍地,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在政治上波动也非常强烈,废帝弑君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要讲的宋少帝刘义符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登基不到两年便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团。这些历史疑团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什么四位顾命大臣要联手废杀这位登基仅仅

  • 东晋司马德文:当了22年影子皇帝,转正才一年就被人捂死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司马德文

    公元396年,东晋第九位皇帝司马曜被宠妃用被子捂死,15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而司马德宗却是一位“智障人士”!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弱智;一个连冬夏时节都不能分辨的傻子。《晋书》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由于司马德宗是嫡长子,因此才5岁就被立为太子。司马德宗从小衣食起居、

  • 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最后一个皇帝,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不知道为啥俩人同一个妈生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晋书》是这么描述司马德文的:安帝既不惠,帝每侍左右,消息温凉寝食之节,以恭谨闻,时人称焉。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哥哥的智力有问题,所以弟弟常常陪伴左右,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不过,司马德文可不是生来优秀,他曾经自己也是个问题青

  • 谢灵运之死:才也?时也?命运捉弄你时连胡子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谢灵运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是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厄的历史时期。现实的艰难压抑,精神的困顿无寄,让人们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出路,或纵情山水、或崇信佛道、或杀伐征战、或以文载道……在这个名将高士辈出的时代,谢灵运含着“官三代”的金钥匙出生了。一、年生十八有重封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琅琊王氏和陈

  • 论明朝文坛的包容性,只需看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谢灵运

    作为刘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在后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与批评家都对其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中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颇具特色。与有明一代文学复古思潮相始终,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不论是在文本方面还是在理论批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明代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历史分期洪武至成化

  • 真实的谢灵运:游山玩水的公子哥,山水诗和“登山鞋”的首创者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谢灵运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另类”的时期:一方面,多个政权割据并立,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比较活跃,文学艺术发展兴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文学家。如北朝的“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升)、庾信等;南朝的“四萧”(萧衍、萧统、萧绎、萧纲)、沈约、谢灵运、范晔、裴松之,等等。今天要说

  • 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谢灵运

    多少人都梦想着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说走就走,也要带着行李箱,订张火车或者飞机票,顺便查查攻略,APP上定个酒店,还没下车一站式服务已经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不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没有网络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住宿都不能保证,这要怎么办呢?虽然条件有限吧,不过这绝对是不能抑制古人

  • 山水诗人谢灵运,本是一代文坛巨匠,最后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谢灵运

    前言自古文人墨客便独爱寄情与诗,陶潜辞去羁绊自己官职,回到一心向往的田园之间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愉之余,才有《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肺腑之言。于陶潜说来,辞官归隐是内心所向,但对于有些一心致仕的文人,寄情山水属实是为排解内心的惆怅与愤懑罢了,这位田园大诗人谢灵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

  • 文学狂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奠基人,为何最后落得被斩杀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谢灵运

    “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独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他才华横溢,对诗词歌赋等都非常精通,但人非常自负,也算是一位文学狂人。谢灵运是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大臣、佛学家、旅行家,也是山水诗派鼻祖。他从小聪明绝顶,家世显赫,出生于陈郡谢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秘书郎谢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