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乔群能 访问量:1312 更新时间:2024/1/17 13:58:32

多少人都梦想着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说走就走,也要带着行李箱,订张火车或者飞机票,顺便查查攻略,APP上定个酒店,还没下车一站式服务已经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

不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没有网络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住宿都不能保证,这要怎么办呢?

虽然条件有限吧,不过这绝对是不能抑制古人们旅游的热情的,文坛大佬们四处游玩,留下了各种名篇,我们现在旅游有看城市风光,有游乐园园游会,也有看山看水,还有寻访古迹,对于古人来说主要是最后两项活动,尤其是山水风光,是诸位大佬们的挚爱。

?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去城市里逛逛还好说,到了山里,可没有风景区配套设施,估计连个房子都见不到,能遇到人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古人的出游,需要做的配套操作还是不少的。

首先,要带人,人背东西

大佬们中虽然也不乏能文能武的,但是古时候人口稀少,山路险峻交通不便,加之要带各种行李,自己一个人出门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一般古人们出游都会带一些仆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过自己的心得,出门要带人,不过不能带浩浩荡荡一帮人,带着帮忙拿行李的仆从,自己才能安心赏景创作。

就连号称一个人到处跑的徐霞客,实际上早起的时候也是经常带着一大帮人跨越山河大海的,靠徐霞客一个人估计是扛不住的。

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记载了他当时出行的情况,不仅骑着马,带着数个仆人,没法骑马了就命挑夫挑着行李走大路,自己和其他仆人走风景优美的小路。

?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等到后期,徐霞客家里没那么多钱了,也只能穷游了,一度为了口吃的把自己的锦帕都换掉……

如果出门要背行李,要背多少行李呢?我们当今出去一趟一个大行李箱即可,缺啥还可以直接买,酒店的配套设施一般来说也都是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的。可是古代没有什么旅游业,想要找个客栈都不一定有,更不要说各种配套用品了。所以衣服鞋子一类生活用品需要自己带;除此之外如果去旅游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为了避免饿死还要带一些干粮和水,还需要带一点钱,这都是常规操作。

其次还有私人用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正如当今我们出门也经常找不到公厕,古代更加没有公厕这种配置,连很多客栈也是没有茅房的,因此,为了个人卫生着想,还需要带夜壶以防万一……

?

说到这就已经很多了,毕竟古代不想现代,出门一趟一周可以玩遍一个地区了,古人想出个远门光赶路就要很久,要带的衣物食物自然也更多。

以上都还是生活需求,对于游山玩水陶冶情操的大佬们来说,精神食粮更是不能少,笔墨纸砚,各类书籍都要随身携带,想起来就很重,如果是李白,还可能要代酒,要带剑,才能潇洒走天涯。

细数上述的各种东西,估计现代一个26寸行李箱都装不下,这还是基础配置,如果要爬山可能还需要各种地图,司南,拐杖等,可见没有几个人陪着是真的不行。

带这么多东西,没个容器肯定不行,古代没有拉杆箱这个伟大的发明,那么用什么带呢?

穷游的配置!

穷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包袱了,这个是古装剧里的终极热门选择,很多场景要表现出远门都会打包包袱,背着包袱远行的背影也总是带着莫名的凄凉和心酸。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叫做褡裢的东西,类似于两个布口袋,可以挂在肩上,可以装的东西相对多一些。

不过包袱不算太能装,毕竟就是一块布包起来,零碎的小物件还好说,如果是大件或者大量的行李,显然不太靠谱。

?

这时候就要上大容量负重款了,比方说箱子,大箱子也是影视剧热门款,贵族出门一箱一箱的东西在马车上,虽然能装,但是不好带,需要的成本比较高。

说到出远门,还有一个团队代表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这四位的标准行李运输方法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所以看起来淳朴不显眼的担子也是搬运行李的好选择,而且相对比较便携,只需要人就可以抬走。

唐僧四人是小说人物,不过玄奘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书上玄奘的形象非常淳朴,没有沙僧帮忙挑行李的玄奘自己背着一个类似于箱子的东西,这个也是古代热门行李搬运用具,叫箱箧,或者叫笈,尤其适合放书,所以也是书生们赶考的热门选择。

?

富人的配置

简单介绍了古代穷游的配置,那么古代有钱人又是如何出游的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提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军政高官,一起到了会稽山的兰亭吃喝玩乐,拖家带口,“少长咸集,群贤毕至。”

吃的喝的还要玩“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种大规模的玩法,是建立在多少杂役、厨师、童仆的帮助之下才可以的,普通人还是算了吧。

?

再说一个以游山玩水出名的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出去玩,他这一出动规模更是庞大无比。有一次谢灵运从会稽郡出发,带着数百人打算从始宁南山开始探险,看看能不能走到临海郡。

于是谢灵运带着这数百人在没有路的森林里,“逢山开路,逢林伐木”,硬是为了出游在森林里打通了一条路出来,声势搞的非常浩大。消息传到临海后,临海太守王琇吓坏了,还以为临海出现了一股规模庞大的山贼……

后来知道是谢灵运出游,这才放下心来。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而且谢灵运这么干还不是一回两回,为了方便爬山,谢灵运甚至还发明了专门的登山鞋:谢公屐!

甚至到了唐代,李白还在用这种登山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其影响力。

不过谢灵运的这种玩法就算是一般土豪也玩不起,谢灵运这种规模好大的出游得罪了很多当地的官员,会稽太守孟顗根本管不住谢灵运,于是干脆诬告他造反,谢灵运这下也玩不成了,先是被充军,后来直接被杀……

所以说,看了这么多古代出游的故事,和古代装行李的用具,有的虽然容量大但是难以搬运,有的好带但是容量不大,而且由于配套设施和交通条件有限,要带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又要雇人背,可见古代没有点儿钱,说走就走的旅游是不存在的(虽然现在也不太存在,悲伤)。

文/特约作者 元气爆破少女乖酱

图/网络

参考资料/《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兰亭集序》、《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标签: 谢灵运

更多文章

  • 山水诗人谢灵运,本是一代文坛巨匠,最后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谢灵运

    前言自古文人墨客便独爱寄情与诗,陶潜辞去羁绊自己官职,回到一心向往的田园之间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愉之余,才有《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肺腑之言。于陶潜说来,辞官归隐是内心所向,但对于有些一心致仕的文人,寄情山水属实是为排解内心的惆怅与愤懑罢了,这位田园大诗人谢灵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

  • 文学狂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奠基人,为何最后落得被斩杀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谢灵运

    “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独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他才华横溢,对诗词歌赋等都非常精通,但人非常自负,也算是一位文学狂人。谢灵运是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大臣、佛学家、旅行家,也是山水诗派鼻祖。他从小聪明绝顶,家世显赫,出生于陈郡谢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秘书郎谢瑍

  • 谢灵运:天才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谢灵运

    公元 433 年,49 岁的谢灵运以“叛逆”罪被朝廷 斩于广州。不了解内情的人感到惋惜,世间从此少了 一位才子;了解谢灵运的人也感到惋惜,这个狂人怎 么才死啊?圣上真是大度。作为官二代兼富二代的文坛才子,谢灵运可谓是年 轻有为、前程似锦。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被杀了?才高一斗,膨胀无边据《宋史》载,谢灵运

  • 祖冲之家里是做什么的?孝武帝让他去哪里当官?他去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祖冲之

    祖冲之生活在刘宋王朝的后期,祖冲之家祖上是做官出身,曾祖父祖台之曾经在晋朝当过侍中,祖父、父亲都在朝中做过官,是个有着较好文化修养的家庭。祖冲之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喜爱读书,聪明博学。当祖冲之长大成人时,正逢刘宋王朝的孝武帝时代。宋孝武帝不像祖上刘裕那样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只懂得做皇帝享福,国家

  • 南北朝著名学家祖冲之有何成就,只有数学么?他还做过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周翠连标签:祖冲之

    祖冲之生于现在的南京,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西晋末期,北方出现了大规模的暴乱,祖冲之的祖辈一路迁到江南地区,他的祖父是宋朝时期管理土木工程的,能在朝廷当官自然有出色的才能,他的父亲也同样,经常被邀请到皇宫参加宴席等等。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祖冲之自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学习,祖父教他天文方面

  • 牛人祖冲之做过什么,没有天文望远镜的他,如何去推算天象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祖冲之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长河中,各个领域都有大能出现,很多人在科学的领域都开创了世界的先河,也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祖冲之,我们一直了解到的都是他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也一直以为他仅仅是一名数学家,其实他是非常博学的,并且在天文学、机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那他都做过什么呢? 认识祖

  • 1932年的高考题,陈寅恪出上联孙行者,绝配下联为何不是祖冲之?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祖冲之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入学考试。其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参加了国文科的命题。考题的内容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样式,而是让考生对联。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请考生对出下联。了解国学的朋友此刻或许已经有了答案,上联“孙行者”,下联不就是“祖冲之”吗?但当时却有一位考生对出的下联不是“祖冲之”。按理说,考试作答的

  • 祖冲之、华佗、王羲之……他们的职业竟然是专业道士?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祖冲之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

  • 爱因斯坦4岁说话,祖冲之小时候被骂“笨蛋”!为何还大有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祖冲之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和表现很糟糕的孩子的父母说:我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听到这些之后,作者不知道具体缘由,只会对父母感到悲哀。作者始终坚信,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有的人很幸运,小时候就能被发觉,然后通过努力,有所建树;而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上帝给予天赋的那个领

  • 胡适之和祖冲之谁更配得上孙行者?

    历史人物编辑:劲松历史标签:祖冲之

    我猜肯定有人被这标题吸引进来,为了不耽误您时间,我赶紧老实交代,这是一个讲对联的故事,不是考古,也不是神话。感兴趣咱就往下走。话说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的题目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其中一题是作对子。他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却也有几个对得很好。据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