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沈庆之本来奉命杀刘骏,为何他反助刘骏起兵称帝

两朝风云沈庆之本来奉命杀刘骏,为何他反助刘骏起兵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记录时间 访问量:3169 更新时间:2023/12/5 23:09:49

“前看子弑父,后看弟杀兄”,是南朝刘宋内乱最严重的时期之一。这句话描述了在宋文帝刘义隆末期,皇子们为争夺刘宋皇位而掀起的一轮内战的事情。当时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先是皇太子刘劭起兵杀掉父亲刘义隆自立称帝,然后是众兄弟起兵反对,国家陷入内战。最终江州刺史刘骏率领大军攻克建康后杀掉长兄刘劭,被朝廷拥立为新的皇帝,成为这次内乱的胜利者。在这里内乱中,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本来奉刘劭之命杀掉刘骏的,但却违背了刘劭命令,反助刘骏起兵称帝,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沈庆之是南宋刘宋的名将,也是自檀道济之后战功最为显赫的刘宋将领。他在东晋末年就已经参军,后来辅佐过多位当时的名将,其中就有“国之长城”之称的檀道济。檀道济很欣赏沈庆之,将其推荐给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将沈庆之提拔为禁军领队,作为他的心腹将领。由于受到刘义隆的重用,沈庆之先后参与了平定刘湛叛乱、平定湖阳蛮、驿道蛮、郧山蛮、沔北蛮、犬羊蛮等蛮族叛乱,参与北伐北魏等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升为太子步兵校尉。可以说在刘劭发动弑父夺位的叛乱之前,沈庆之已经是刘宋军中最能打仗的将领。

刘劭发动叛乱时,沈庆之正好在围剿五水蛮的叛乱。当时朝廷派出的大军由刘骏的南中郎府的总督下组建,刘骏出任大军统帅,沈庆之率领禁军参与作战,同时江州、雍州、豫州、荆州等地方都派出军队参战。刘劭在弑君夺位后最为忌惮的便是率领大军在外的刘骏,怕他起兵反攻建康,便写密信给沈庆之,让他抢先除掉刘骏,夺取大军兵权。当时沈庆之的官职为太子步兵校尉,算是刘劭太子府的核心将领。按照当时的传统,沈庆之理应听命于刘劭,抢先发动除掉刘骏,将威胁消灭于襁褓之中。

然而沈庆之并没有听从刘劭这个旧主的安排,而是主动把密信交给了刘骏。正当刘骏自以为要被处死,哀求着见母亲最后一面时,沈庆之却提出了起兵攻打建康的建议。于是刘骏大喜过望,将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南中郎司马,命令他整备军队,出兵建康。

一路上刘骏的军队势如破竹,并在建康外围的新亭受沈庆之等人拥立称帝,史称宋孝武帝。沈庆之以头功被封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攻破建康后他又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并进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正式成为刘宋军中第一人。

从这段历史来看,沈庆之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沈庆之拒绝了刘劭的命令,临时反戈一击,建康绝不会轻易被攻破。所以刘骏在称帝后,以沈庆之为头功是实至名归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看了这段史料感到不解,为什么沈庆之会违背主上刘劭的命令,反助对头刘骏称帝呢?有的人认为是刘骏文武双全,是战功和能力最强的皇子,所以受到沈庆之等将领的拥戴。也有的人认为沈庆之对于刘劭弑父夺位的行为表示反对,所以才站在了刘骏这一边。综合各种史料分析,上述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并非根本原因所在。

沈庆之之所以站在刘骏的阵营,是因为他的家族阵营与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前文讲过,刘宋是门阀政治的社会,每个皇子和官员身后都有自己的门阀势力。由于路太后出身并非门阀,所以刘骏没有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被父亲刘义隆所排斥。但这并不表示刘骏与门阀就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从路太后的人脉线中看,刘骏与沈庆之所在的吴兴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骏有个弟弟叫做刘彧,他的母亲便是吴兴沈氏出身的沈容姬。沈容姬和路太后的关系很不错,两人都是偏妃,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所以来往比较密切。

刘义隆的后宫嫔妃中大多是来自于各门阀士族的女子,其中不乏高门大阀的显赫家族。路太后是因为姿色出众入选,并没有家族势力支撑,所以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而沈容姬所在的吴兴沈氏在江南门阀之中也算不上什么出众的家族,只能处于中下游的位置,所以在后宫地位上出于劣势。这两位在后宫出于劣势的女子却在关系上很紧密,所以使得刘骏与吴兴沈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刘骏一向猜忌有门阀家族背景的兄弟,唯独对沈容姬的儿子刘彧另眼相看,便是因为两人母亲关系密切的原因。

在高门大阀掌控朝廷政治的时代,寒门子弟和中小门阀的官员是很难出头的。对于沈庆之而言,如果按照刘劭的指示除掉刘骏,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成为刘劭弑君的帮凶。当时刘劭弑父的事情已经激怒了出镇地方的皇子们,他们纷纷起兵攻打建康。

在这种背景下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取大军兵权,也必然会陷入各地军队的围攻之中。在敌众我寡的态势下,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即便沈庆之能顺利帮助刘劭平定各地的叛乱,得到的也不会是军队首功,更不要说成为军中第一人了。更何况刘劭身边高门大阀的人不少,怎么也轮不到沈庆之上位。

反观刘骏则不同,他身边就没几个高门大阀出身的官员。由于没有门阀士族背景,刘骏受到刘义隆排斥,所以门阀士族的官员也不喜欢他。他身边的官员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就是中小家族的官员都非常稀有。在这样的团队中,沈庆之出身小门阀吴兴沈氏算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身价和地位立刻拔高一截。再加上沈容姬和路太后的关系,刘骏和刘彧的关系,显然沈庆之在这其中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种优势相比于投靠弑父夺位的刘劭是非常巨大的,在政治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可以说从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沈庆之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将自己放在了刘骏的阵营。刘骏虽然没有强大的门阀士族背景,却在军队中下层和地方官府中有着非常高的声望。他乐于提拔寒门和中小家族的官员,在对北魏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是刘义隆的皇子中能力最为出色的。反观刘劭,他不但因为弑父而被天下人所反对,而且身边门阀内斗非常厉害,对于吴兴沈氏这种小门阀家族而言是需要冒着巨大风险的。因此沈庆之在选择阵营时,是以家族利益作为考量的,全面评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才选择了刘骏作为支持者。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沈庆之的选择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刘骏上位后大力打压宗室皇子,削弱强大的门阀士族,取消了他们很多特权。然后他又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寒门和小家族子弟大量引入朝廷,使得刘宋的国力在混战后逐渐恢复,出现了中兴的势头。在他的治理下,“寒人掌机要、武夫掌兵权、典签控州镇”成为刘宋新的政治格局,国家重新有了和北魏对抗的基础。而沈庆之作为刘骏时代的军事第一人,掌握着国家军权,对于自己和吴兴沈氏来说也是无上的荣光。从这点上看,沈庆之的选择非常具有远见,表现出他作为战略家的高明。

标签: 刘骏

更多文章

  • 世上有那么多美女,皇帝刘骏却娶了自己的堂妹当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刘骏

    在西方国家,堂妹、表妹都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从古到今,堂妹和表妹是不一样的。堂妹是自家人,和亲妹没两样,表妹是外姓人,可以娶来当妻子。中国古代表兄妹通婚太普遍了,但是一般人绝不会娶自己的堂妹当妻子。在南北朝期间刘宋王朝,孝武皇帝刘骏却娶了他的堂妹当妃子。孝武皇帝刘骏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叔叔刘义宣的帮

  • 刘劭同志深入武都督导检查官方交管重点工作

    历史人物编辑:陈井石标签:刘劭

    3月6日,陇南市官方局党委委员、对方支队支队长刘劭深入武都督导检查官方交管重点工作。武都区官方局党委委员、对方大队大队长王安平、教导员张刚及秩序、宣传部门负责同志陪同检查。刘劭先后到武都区官方局安化派出所、佛崖派出所、对方中队,分别就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五小车辆”管理系统录入工作、“两警融合”警

  • 他是檀道济之后的刘宋又一功勋卓著的大将,却也惨遭刘义隆的冤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刘义隆

    公元436年,刘宋名将檀道济遭元嘉帝刘义隆冤杀,如同宋朝的岳飞一样,檀道济大致上也是死于“莫须有”。比起岳飞来,檀道济的下场更惨,宋高宗虽然杀了岳飞岳云,可是至少还给岳飞留下了香火。可是元嘉帝刘义隆的手段可以用冷酷来形容,檀道济不但被刘义隆无故杀害,其几个儿子都未能逃脱刘义隆的魔掌,而对于檀道济的亲

  • 元嘉草草究竟有多草率?拓跋焘饮马长江,刘义隆三次北伐均告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刘义隆

    辛弃疾在自己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曾经写下过这么一句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的元嘉,指的就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元嘉年间,刘义隆作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别提多好了。这业绩一上来,人就开始有点儿飘了,于是刘义隆连续三次发动了对北魏的北伐,结果全部都以

  • 北魏拓跋焘饮马长江,吓得刘义隆仓皇北顾,他为何不趁机一统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刘义隆

    刘裕灭了司马家族以后,高高兴兴地建立了刘宋王朝,拉开了南北朝的序幕。而同时期的北朝尚处于纷乱之中。大夏、北凉、北燕、北魏群雄逐鹿,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得知。刘裕去世后,他儿子刘义符继位。可惜刘义符不给力,被权臣给拱下台了。虽说刘义符贪玩无礼,可第二任皇帝就被废除杀害,这对刘宋王朝乃至整个南朝来说,是一件

  • 北魏雄主拓跋焘开疆拓土,南宋文帝刘义隆在血泊中登位,开创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刘义隆

    刘裕武功盖世,气吞山河,其天下虽是由篡位而得,却也水到渠成,后世史臣对此罕有微词。但其遥忆自己当年一举而推翻桓玄政权,所凭者,就是恢复晋室的旗号,和充分地利用了司马德宗这张牌。为避免别人也效法于此向自己发难,由是残忍地杀死了欣然向自己让出帝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给后世的篡位者起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刘裕

  • 北伐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拓跋焘赶紧又给刘义隆写了一封信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刘义隆

    拓跋焘所提到刘义隆杀旧臣的事,应该是指谢晦、徐羡之等人。谢晦、徐羡之三人,在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7年)被杀;王弘病逝于元嘉五年;檀道济则是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见被杀。杀檀道济,是因为宋文帝刘义隆病危,眼见檀道济手掌朝廷重兵,担心自己一死,年幼的太子不能控制,就将檀道济赐死了。据说,檀道济

  • 自古以来,皇帝与儒学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以宋文帝刘义隆为例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君琪琪标签:刘义隆

    “仁”从人从二,其本意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站在一起,愿意相互接近。在中国古代社会“仁”具有极高的道德范畴,泛指人与人间的相亙亲爱、和谐相处。春秋以降孔子更是将其上升为最高道德行为标准,其在政事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为政以仁。为政以仁孔子将“仁”作为调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最佳原则。其表现为“爱人”,而

  • 北府名将檀道济被杀,刘义隆哀叹,此人若在北魏焉能如此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刘义隆

    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和北府第一名将当属檀道济,提及檀道济必说三十六计,以及那一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是北府第一名将檀道济死前最后的哀鸣。檀道济很能打。但出道很晚,刘裕起事发家的时候并没有檀道济,那时候刘宋名将是王镇恶,王中德,刘道贵,沈田子沈林子等人。还轮不到檀道济出名。檀道济真正出彩是在刘

  • 刘宋北魏,以下克上,拓跋焘被太监弑杀,刘义隆被儿子割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刘义隆

    拓跋焘返回平城,改元正平,将五万多户投降的兵民,分别安置在平城附近居住,以示威武,夸示功绩。北魏自拓跋嗣时开始强盛,拓跋焘继位之后,国势日益强盛,究其原因,其实是汉人宰相崔浩辅佐之功。崔浩在拓跋焘南下以前,已被诛杀。什么原因促使拓跋焘对崔浩痛下杀手呢?这得从鲜卑人修史说起。拓跋焘是一代雄主,虽然是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