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魏雄主拓跋焘开疆拓土,南宋文帝刘义隆在血泊中登位,开创盛世

北魏雄主拓跋焘开疆拓土,南宋文帝刘义隆在血泊中登位,开创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萌宠之家 访问量:1516 更新时间:2024/1/19 20:01:37

刘裕武功盖世,气吞山河,其天下虽是由篡位而得,却也水到渠成,后世史臣对此罕有微词。但其遥忆自己当年一举而推翻桓玄政权,所凭者,就是恢复晋室的旗号,和充分地利用了司马德宗这张牌。为避免别人也效法于此向自己发难,由是残忍地杀死了欣然向自己让出帝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给后世的篡位者起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

刘裕篡位之年已经五十八岁,自感时日无多,在继位人的问题上,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还是选择了长子刘义符。

刘义符生于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拜为豫章公世子,长大成人,膂力绝人,善骑射,精音律,是个文武全材的好料子。

可是刘裕长年在外打仗,戎马倥偬,对他无暇管教,且登上帝位才两年多,就重病不起,没能把太子刘义符培养成合格的帝国接班人。

眼看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帝位继承人已无可更改,刘裕只好在咽气前指定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四位为顾命大臣,并亲自写诏:“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意为解除类似西汉吕后、西晋贾后妇人乱政的隐患,将朝事全权委托给宰相。

奇怪的是,既向四人托以朝廷大事,他又将四人屏退,单独嘱咐刘义符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其兄檀道韶,有难以驾御的气质。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次随我征伐,颇识机变,若生异心,必是此人,你得多防备着点。”

还是那句老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上次在长安既然怀疑王镇恶有异心,就不应该留他在长安,留下了他,就不应该对沈田子说那一番话。

现在,既然怀疑谢晦有异心,就不应安排人家为顾命大臣,现在他这么做,还不得把谢晦往死路上推?而且,搞不好还会搭上儿子的一条命,或者不只是儿子的一条命,还有整个刘宋江山。

后来发生的事,几乎就跟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杀王修一样,构成了连环凶杀。

另外,刘裕在儿子跟前评价这几位顾命大臣,不是象拓跋嗣在儿子拓跋焘跟前评价崔浩等几位顾命那样,大加盛赞几位大臣的才干和忠心,他是带有些不屑一顾的语气,说这些大臣“无远志”、“无异图”、“有异心”,这不免就让刘义符对这几位大臣产生轻慢之心,且又时时提防着谢晦等人造反,这就注定了他们君臣之间不会互相信任,合作不会愉快。

谢晦等人,尤其是谢晦,看刘义符不把自己当回事,自尊心受锉,就有了些想法。

先帝不是说了吗?“朝事一委宰相”!咱们要不要废立皇帝呢?

其实,刘义符也没什么大过,只不过自小缺少点父亲的管教,又值青少年叛逆期,贪玩,对父丧、军国大事不是很放在心上,仅此而已。

但魏兵犯境,连取司、衮、青诸州,并攻陷了洛阳、滑台、虎牢,他似乎也不闻不问。谢晦等人就更看他不顺眼了,终于决定:废掉刘义符,另立新帝。

刘裕共有七个儿子,头四个已经被封王,除了刘义符外,次子为庐陵王刘义真,三子为宜都王刘义隆,四子为彭城王刘义康

如果废了刘义符,按照顺依序就得立刘裕的次子刘义真。

刘义真当年从长安逃回,深感培养亲信的重要,小小年纪,就和谢玄孙子谢灵运,名士颜延之,高僧慧琳等交好,并扬言,自己得志之日,便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做西豫州都督。

如果立了刘义真,自己这一干人的位置往哪搁?

所以大家直接否定了刘义真,准备在未废除刘义符之前,先废刘义真为庶人,将他从皇帝候选人中剔除,将下一任皇帝锁定为宜都王刘义隆。

谢晦们收罗了一些刘义真在南豫州期间轻慢朝廷的罪证交给刘义符,贪玩的刘义符也没多想,就按照他们的意思,把刘义真废为庶人,迁到新安(今江苏睢宁)拘禁起来。

应该说明,密谋废立时,檀道济远在广陵,对此事毫不知情。

现在准备行动了,要杀人了,谢晦们觉得没有武将就办不成大事,就把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一同召入建康,把废立的计划详详细细跟他们说了。

檀道济觉得,一废一立,非但会使国家动荡,而且震撼天下,事情太大,成本太高,做不了,表示反对。

但最终经不起谢晦他们几个的劝说,同意了。

刘宋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五月,谢晦伪称自己府中房屋破损,将家人全部安置到府外,迎檀道济及其所部军队入内安置。

行动前夜,谢晦与檀道济同宿,因为心中有事,谢晦紧张异常,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檀道济一介武夫,倒头就睡,鼾声如雷,羡煞谢晦。

第二日,檀道济在谢晦等人的导引下,引兵杀入宫中,将因夜里喝多了睡在宫内天渊池大龙船上的刘义符砍伤,收束了玺绶,由士兵押送回太子宫软禁。

谢晦们于是矫称皇太后令,废刘义符为营阳王,迁往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金昌亭软禁,宣布由刘义隆承继皇位。

有人提醒傅亮说:“营阳王既往吴地,宜厚加供奉;须知,若有不幸发生,你们等有弑主之名,要存活于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可是,徐羡之恐事情有变,早已派人分头赶往吴郡和新安两地,将刘义符、刘义真处死,傅亮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绝了后患,傅亮领百官备法驾迎刘义隆于江陵。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徐羡之和谢晦早早就商量好了,只要刘义隆离开了荆州,就由谢晦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雍、益等七州的军事,万一刘义隆翻脸,大家也可以居上游与朝廷叫板。

刘义隆的左右将领和亲信得知刘义符、刘义真二人被杀身死,都大为恐惧,觉得傅亮等人此来是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要将刘姓宗室一网打尽,然后由他们中某一人当天子称帝,均力劝刘义隆不要去建康自投罗网。

司马王华独不以为然,说:“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然营阳王(指废帝刘义符)纲不举、目不张,但人望未改。徐羡之乃是中才寒士,傅亮不过布衣诸生,并无晋宣帝司马懿、大将军王敦之勃勃野心,他们受托孤的重任,地位尊崇,此时绝不会背叛。其对营阳、庐陵二王施此毒手,是担心将来遭受报复,无地自容,铤而走险。殿下宽睿慈仁,远近所知,彼等破格率众前来奉迎,是希望殿下能感激他们。毫无根据的谣言,一定不是真的。另外,徐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谁也不服谁,就算心怀不轨,也势必不成。所以说,他们杀害二王,正是过于贪生怕死之故,岂在朝夕间蓦然谋反!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奉少主而得重视罢了!殿下只管坐上六辔车驾,长驱直入,方不辜负上天及百姓的厚望!”

刘义隆听了王华的分析,心中已然有底,遂笑着对王华道:“爱卿这是要做昔年劝汉文帝进京即位的宋昌吧?”回头又对其他诸人说:“谢晦等朝内诸公受先帝遗命,不容背义。且功臣旧将,布满朝廷内外,我现有兵力又足以制乱,有何可惧!”

他让王华留在荆州,又派到彦之镇守襄阳以防不测,然后接见傅亮等众臣。

见了傅亮,放声大哭,哀动左右。

接着,又问及刘义真、刘义符被废被杀经过,悲哭呜咽,两旁莫能仰视。

傅亮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能应对。

在东去路上,刘义隆将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由自己府州的文武百官和军队负责,戒备严密,从建康来的人根本不能接近他的队伍。

他的心腹大将朱容子更是怀抱佩刀,日夜守卫在刘义隆所乘船舱房门外,连接几十天衣不解带。

这年(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刘义隆抵达建康,先谒父皇的陵墓,再受百官的玺绶,大赦天下,改元元嘉,史称宋太祖文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初,不动声色,对文武百官一律加官晋爵,徐羡之晋位司徒,傅亮加封开府议同三司,谢晦晋号位将军,并正式批准他去荆州做刺史,檀道济晋号征北将军,王弘则晋位司空。

徐羡之等人长舒一口气,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年不足二十岁,却沉得住气,深藏不露,隐忍不发。到了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觉得自己的朝廷已经坐稳,胜券在操,才开始徐徐采取行动。

他已在暗中查清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乃是整个废立行动中的主谋,檀道济、王弘二人只是协从,于是将檀、王二人拉过来,蓦然发难,内诛徐、傅,外讨谢晦。

徐羡之自感罪责难逃,自缢而死;傅亮则在逃跑路上被擒诛杀。

据江陵上流谢晦根本料不到出镇广陵的檀道济会对自己下手,硬起头皮,在彭城洲(今湖南岳阳东北,位于长江南岸)列阵应战,结果全军溃败。他和他的兄弟子侄皆被送至建康,斩于闹市。

宋文帝刘义隆解除了朝内权臣,这才开始潜心治国。

他清理户籍,下令减免百姓赋税,裁减各地冗余的地方官员,改革苛刻的刑法,恢复学校与考试制度,劝学、兴农、招贤,使百姓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经济蒸蒸日上,国力大幅度增强,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迎来了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历史中的难得一见的数十年盛世。(以上为覃仕勇著作《两晋南北朝的泣血悲歌》下册节选,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标签: 刘义隆

更多文章

  • 北伐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拓跋焘赶紧又给刘义隆写了一封信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刘义隆

    拓跋焘所提到刘义隆杀旧臣的事,应该是指谢晦、徐羡之等人。谢晦、徐羡之三人,在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7年)被杀;王弘病逝于元嘉五年;檀道济则是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见被杀。杀檀道济,是因为宋文帝刘义隆病危,眼见檀道济手掌朝廷重兵,担心自己一死,年幼的太子不能控制,就将檀道济赐死了。据说,檀道济

  • 自古以来,皇帝与儒学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以宋文帝刘义隆为例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君琪琪标签:刘义隆

    “仁”从人从二,其本意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站在一起,愿意相互接近。在中国古代社会“仁”具有极高的道德范畴,泛指人与人间的相亙亲爱、和谐相处。春秋以降孔子更是将其上升为最高道德行为标准,其在政事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为政以仁。为政以仁孔子将“仁”作为调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最佳原则。其表现为“爱人”,而

  • 北府名将檀道济被杀,刘义隆哀叹,此人若在北魏焉能如此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刘义隆

    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和北府第一名将当属檀道济,提及檀道济必说三十六计,以及那一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是北府第一名将檀道济死前最后的哀鸣。檀道济很能打。但出道很晚,刘裕起事发家的时候并没有檀道济,那时候刘宋名将是王镇恶,王中德,刘道贵,沈田子沈林子等人。还轮不到檀道济出名。檀道济真正出彩是在刘

  • 刘宋北魏,以下克上,拓跋焘被太监弑杀,刘义隆被儿子割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刘义隆

    拓跋焘返回平城,改元正平,将五万多户投降的兵民,分别安置在平城附近居住,以示威武,夸示功绩。北魏自拓跋嗣时开始强盛,拓跋焘继位之后,国势日益强盛,究其原因,其实是汉人宰相崔浩辅佐之功。崔浩在拓跋焘南下以前,已被诛杀。什么原因促使拓跋焘对崔浩痛下杀手呢?这得从鲜卑人修史说起。拓跋焘是一代雄主,虽然是鲜

  • 两朝风云檀道济功勋赫赫,为何遭到刘义隆猜忌而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刘义隆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的,在南北朝这种战火连天的时代,更为名将处世创造了充分的环境条件。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便是这个时代名将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计”的说法就是源于他。然而这位名将在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在宋文帝刘义隆执政时期,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被

  • “唱筹量沙”的典故出自哪位名将,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害将他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邱嘉妮标签:刘义隆

    公元430年3月,北魏政权因为要应付北方战事而削减了黄河以南的驻军,这样就使黄河中下游的魏军兵力空虚。宋文帝刘义隆趁机命到彦之率五万宋军,走水路进入黄河,想收复黄河以南各镇失地。北魏主动放弃滑台、虎牢、洛阳、碻磝等四镇,退往黄河北岸。到彦之轻松获得四个重镇,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北方防线,并且派出先头部队

  • 两朝风云刘骏文武双全战功彪炳,为何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趣读标签:刘义隆

    在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刘宋陷入了内乱之中。先是皇太子刘劭弑父自立为帝,然后是刘骏杀兄夺位,使得刘宋在元嘉之治中积蓄的国力,在动乱中消耗殆尽。对于这场内乱的最终胜利者,孝武帝刘骏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从史料上看,他是刘义隆儿子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也在抗击拓跋焘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是皇子中最为卓越的人之

  • 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什么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刘义隆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也是综合国力。试想在元嘉北伐之前的汉武帝北伐匈奴和之后的明成祖五征漠北,都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最后都落得个劳民伤财的下场。要知道西汉和大明都是大一统的强盛王朝,远非南朝宋这样的割据政权能比。我就来简单说说总计三次的元嘉北伐吧。1、北伐大致过程在刘裕去世之后

  • 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

  • 两朝风云刘义符登基仅两年,为何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义符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但割据势力遍地,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在政治上波动也非常强烈,废帝弑君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要讲的宋少帝刘义符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登基不到两年便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团。这些历史疑团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什么四位顾命大臣要联手废杀这位登基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