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无疑是士族和门阀是时代,东晋皇帝无疑就是一个牌位,东晋五大门阀:琅琊王、陈郡谢、龙亢桓、颍川庾、太原王。尤其是琅琊王氏可谓东晋第一门阀。这一脉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唐代,所以所谓“王马共天下”,绝非是皇帝的谦虚之词,而是实话。
公元318年4月,晋愍帝被杀,41岁司马睿在江东各个士族,豪强,以及西晋旧臣的拥戴下正式登基为帝。就是晋元帝,改元太兴。江东王家为东晋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功勋。实际上原先在司马炎为帝的时候,王家已经崛起了,王澄为荆州都督,王敦为扬州刺史。是当时地方实力派。王氏家族的核心就是一直陪伴在司马睿身边的王导。王导性情敦厚,虽然有王马共天下之说,但王导却没有权臣的跋扈。司马睿也是明白人,处处尊重王导,君臣合作愉快。司马睿加封王导为荆州牧以至于王敦造反以后,晋元帝司马睿派人对王敦说:“你要是对本朝还有点感情,你就收兵吧。你要实在想当皇帝,就放我回老家,我保证退位让贤。”
王敦,字处仲,与王导是堂兄弟的关系。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晋惠帝在位的时候,王敦是左卫将军、任青、扬二州刺史。司马氏南渡之后,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在王敦造反的时候,王家所掌握的力量有三。一为王敦本人,坐镇荆州,分陕之重,三分之一的江山都在他手下。二是王敦之弟王彬,坐镇江州,也掌握着三分之一。第三是吴兴沈充。江东之豪,莫过周沈。扬州大半掌握在义兴周家和吴兴沈家手上,各自掌握着全国六分之一左右的实力。其中真正支持东晋朝廷的只有义兴周家这六分之一,吴兴沈家这六分之一也是支持王敦的。
当时的王敦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至于说王敦为何造反,原因很简单。王敦对东晋不满是因为弟弟王导在朝中失势开始的又加上个人野心膨胀想当皇帝。王敦始终认为,东晋的江山本来应该是他们王家的。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起兵于武昌造反,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在朝堂之上,有人斩杀在建康的王导。司马睿不同意。但王导也十分尴尬,虽说东晋衰弱,但也毕竟是国家正统,老王家再牛逼,也不能拿造反开玩笑,王导带着全族跪在宫门之外,叩首谢罪。司马睿也算明白人,没有追究。
王敦造反成功却不登基,就在于司马家还算有些人心,想想之前的董卓为何篡位不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登基,后来的桓家父子、这些人的实力都和王敦差不多,篡位都没有成功,就是在于时间太短,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既想要实惠,也想要脸,又当又立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总想要两全其美的东西,既要下黑手,又要装白莲,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两头不落。
刘裕能够鹊起是因为侯景之乱,几乎把南渡的士族屠戮殆尽,首当其冲的就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两家在侯景之乱时几乎被灭了族但刘裕就不同了,既然要当皇帝,那就赶尽杀绝。当年司马代曹花费整整三代人。即使如此,司马家的名声也很臭了。王家崛起于就是江东局部,只有二十多年。此时篡位实在有些太早了。再就是王敦不是王导,各人能力差得太多,完全是凭门第取得的地位,骤取高位,手无尺寸之功,就想弑君自立,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
公元322年司马睿病重,司马睿死前还托孤给王导。王导与司马家越来越近,积极帮其稳定政局,与王敦周旋。司马睿驾崩时不过47岁。司马睿一死。王敦又反了,这次王导立即上表讨伐王敦。晋明帝司马绍文武兼资,果敢坚毅,见王敦造反,丝毫不惧,命大司徒王导为大都督。王导为了和王敦划清界线,公开宣称王敦已死,叛军是借王敦名义造反。真是老天不,王敦佑病重,王敦此时也铁了心要在死前当把皇帝,反正自己没儿子,也不怕灭三族。公元324年,王敦得知自己的大军败北,一时惊怒交加,摔于马下,过了没几天就去世了,时年59岁。叛乱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尸。但王敦的死并影响到王家地位。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