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导没说要杀伯仁,伯仁为何因王导而死?王导与伯仁有何恩怨?

王导没说要杀伯仁,伯仁为何因王导而死?王导与伯仁有何恩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鸿讲古今史 访问量:3390 更新时间:2023/12/4 23:07:48

伯仁之死告诉后人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做好事一定要留名!

伯仁何许人也?他本名周顗(音“以”),伯仁是他的字,父亲乃是西晋开国大将周浚。从小,周顗就是村里最闪耀的那颗星,不论谁见了他,都会夸道:

“这孩子真不赖,从小就如此谦虚清雅,长大那还了得?”

晋元帝司马睿搬家去江东之后,高薪聘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并出任荆州将军。

周顗刚赴任,就遇到贼寇袭城,周顗的爸爸虽然是大将,可他不是呀!面对贼寇侵袭,周顗毫无招架之力,只好请求陶侃援救。周顗逃过一劫后,也不敢去荆州赴任了,转而投奔了王敦(王羲之的族伯)。

就这样,周顗欠了王敦一个人情。

人说,世间最难偿还的债是人情。魏晋时期,像周顗这样的名士自带风流光环。能让周顗欠别人一个人情,天晓得王敦会让他什么时候还、拿什么还。

离开王敦之后,周顗又回东晋都城建康。这一次,晋元帝咋都不让他离开了,并且再次高薪聘请他当军谘祭酒,将他留在身边。

周顗在任上一点都不含糊,天天与同僚在一起“祭酒”。有时候,周顗甚至在朝堂与晋元帝一起喝酒,只要喝酒必定喝得酩酊大醉。

公元322年,王敦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在武昌起兵造反。

晋元帝司马睿得知王敦造反,大怒,亲率六军与征讨王敦。另一方面,朝中大臣劝司马睿来个釜底抽薪,将王敦留在建康的家人全部砍了。

彼时,王敦的弟弟王导还在建康。听说有人建议元帝砍了他全家,顿时着急,跪在大殿门口,向元帝认怂,求他放过王家上下几百口人。

元帝并未有任何表示。

就在这时,王导看见周顗走来,似乎是要求见元帝。王导知道周顗曾欠过王敦一个人情,而且他们从小关系都非同一般,如今王家有难,周顗应该不会袖手旁观。于是,王导便叫出周顗,可怜巴巴地向他说:

“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

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径直走入皇宫,留下王导跪在冷风中。看样子,周顗并不打算帮他。这倒也是,树倒还猢狲散呢,更何况哥哥起兵造反,人家撇清关系还来不及,又怎能出言相救?

尽管心里是这么想的,可是王导毕竟如打破五味瓶一般,心绪繁杂。

周顗甩过王导,见到晋元帝之后,将王导一家如何忠于皇帝之事,悉数说给元帝,并自陈国家正用人之际,不可因为他哥哥造反,就把他也牵连进去。一码事说一码事,不要寒了臣子爱国之心。

晋元帝听罢,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不杀王导全家。

周顗非常意外!他原以为晋元帝不会这么轻易答应自己的请求,已经做好在酒桌上劝元帝的打算。没想到,晋元帝这么随意就同意了!高兴之余,周顗又把自己给灌翻了。

酒罢,已是黄昏。周顗晃悠悠地走出宫门,看见王导冻得跟个二孙子似的,还在大殿门口跪着。王导见周顗出来,连忙大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仿佛没听见一般,边走还身边的人乐哈哈地说:

“杀了这帮逆贼,咱们都能换个大官当啊!”

王导一听,脑门儿都绿了!心说,你丫不帮我求情也就罢了,还特娘的落井下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咱们走着瞧。

周顗并不晓得王导心里所想。

回到家中,周顗酒气醒了三分,又想起王导的可怜的眼神。于是,提笔又给晋元帝写了一封信,信中尽言王导之忠君爱国,恳请皇帝万不可杀了他。

后来,王敦带兵进入建康,周顗成了阶下囚。王敦问王导:

“周顗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

王敦虽然不知道王导及家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可是他清楚,其中必定有人求情。具体是谁在求情,他并不知悉;王导跪求周顗的遭遇,王敦只知大概。王敦此问,无疑是在征求王导的意见。

可是,王导一个字也没说。

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

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

话已至此,周顗的生死,已经完全掌握在王导的手里。只要王导说一个字,哪怕是贬他为庶人,王敦都不会杀死周顗。

可是,王导还是没有说一个字,继续保持沉默。沉默啊沉默,真的很难让人摸透,无奈之下,王敦只好下令,将周顗杀掉。

周顗被人从监牢里拖出来,路过王敦兄弟时,并没有提当年为他们求情的事情,反而破口大骂:

“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

尼玛,王敦本来还心存愧疚,听到周顗如此咒骂自己,恨不得亲手宰了他。

周顗,卒,享年54岁。

周顗死后,王导在宫里浏览以前的文件。忽然看到了一封周顗写给元帝的信件,便打开浏览。览毕,王导方知当年周顗为自己求情之事。顿时,也明白了为何那会儿周顗不理自己。

周顗的一片好意,自己竟然完全没有理解!现在人已经被砍了,人死不能复生,王导心里非常愧疚,回家之后对儿子们说: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说:虽然我没有直言要杀周伯仁,但是我的沉默,对他而言却是致命的。孩子们啊,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就当面说清,不要像我一样,辜负了伯仁的恩情与仁义。也不要学伯仁,做了好事不留名,而是写在日记里,还让我看到!

此后余生,王导怕是要在愧疚中度过了。

标签: 王导

更多文章

  • 琅琊王氏是晋朝大族,东晋建立后王导一度被称作“江左夷吾”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王导

    琅琊王氏是一个历史上的超级望族。这一家族原本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这一世族的奠基者是王吉,他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之后,王氏在此地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

  • 庾亮为削弱大将的兵权引起苏峻的不安,便和祖约反叛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庾亮

    东晋初年,政局呈现出一片纷然乱态。匈奴和羯人的南侵迫使正朔朝廷只能拥有半壁江山,在北方,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在互相角逐间时时觊觎着东晋这块肥肉,而偏居江南的东晋政权除奋力自保外更是别无他志。在以晋元帝司马睿为首脑,丞相王导率领下的东晋王朝逐渐完成了与当地士族大姓的接洽融合。然而作为一个渡江初来的草创帝

  • 庾亮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士身份获得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庾亮

    庾亮是东晋王朝的外戚、权臣,也是士族——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继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显贵士族。庾亮的身上体现了所谓“名士”或者东晋士族的许多特点,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愿为官到大权独断的真正原因。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名士文化

  • 庾亮:玉树沉埋的美男子,有抱负没能力差点葬送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庾亮

    有副好皮囊,老天赏饭吃,庾亮凭借着俊美的外貌和外戚的身份一步步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然而身居高位的庾亮空有抱负,没有实才,迫不及待清除异己导致大失人心,不识军事引起内乱差点坑掉司马氏的皇位。“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真的担得起“名士”的美誉吗?一、亮美峻整,平步青云魏晋时代,儒家经学衰弱,

  • 武媚娘食物中毒,皇帝一怒之下把殷浩关进大牢,惨兮兮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殷浩

    袁天罡心仪皇后,这不有了个更大的瓜,他现在练的丹药不是长生不老药,而是摄魂丹,他还想控制住皇帝自己做皇帝,不得不说,你的心真大啊,这点心机还想当皇帝,皇帝李治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酒宴,其间武媚娘以及王后娘娘等人吃下,殷浩送来的糕点忽然腹痛不止,李治见状迅速命人将殷浩带了回来,淑妃娘娘待殷浩师徒回来,当场

  • 殷浩北伐失败,配合他出镇寿春的谢尚却大有收获,成为桓温的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殷浩

    谢尚,字仁祖,才智超群,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于书法,擅长清谈,为人风流,有“镇西妖冶故”之说。很小的时候,谢尚就处处显示出与常人不一样。他七岁那年,兄长去世了,他所表现出的哀恸之情远远地超出礼法,众人引以为奇。八岁时,谢鲲带他出席一些宴会,有客人看他少大老成,举止得体,称赞说:“这小朋友可真是座中的

  • 桓温请求讨伐西蜀,桓温为何说殷浩坏话?殷浩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殷浩

    346年,东晋的大将桓温镇守荆州,管理着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这时候,在西蜀一带,存在着李势的蜀汉政权,北方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权。桓温认为这些势力的存在对东晋是一个威胁,再说,自己长期当军事首领,手中握有兵权,不用显得自己无能,便经常和自己的部下商量北伐的事情。一次,江夏相袁乔对桓温说:“胡人(北方

  • 张易之、张昌宗有什么绝活?能让武则天如此宠爱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张昌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唐初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兄弟俩以相貌俊美先后成为女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以门荫的方式进入仕途,担任尚乘奉御之职,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他“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张昌宗和张易之颇为相似,而容貌尤过之。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张昌宗入侍宫中。不久张昌宗又推荐了张易之,于是

  • 太平公主曾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武则天,为什么张昌宗又被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张昌

    当人越来越靠近权利中心时,会变得更加贪婪,为了得到权利,会不惜一切手段,太平公主便是这样的人。当初为了讨母亲武则天的欢心,她不顾纲常伦理,将伺候过自己的宠臣张昌宗送入自己母亲的寝宫。但后来张昌宗却利用武则天的宠爱,妄想爬到太平公主的头上作威作福,太平当然不会同意,既然这颗棋子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挡

  • 历史上的张昌宗有多帅?为什么能同时服侍武则天、太平公主母女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张昌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们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的桎梏之中,缺乏自主和独立的权利。然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女性打破了这种束缚,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自幼聪明机智,眼光独到,成年后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显。然而,李显不仅愚昧无能,还与其他宫女通奸,引起了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