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王导在狡辩,应负主要责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王导在狡辩,应负主要责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咖美泉 访问量:627 更新时间:2023/12/25 11:49:34

文/灞上桑

伯仁是晋朝名士周顗(yǐ)的字。“我不杀伯仁”这句话,是东晋元老王导说的,因为伯仁之死与王导大有关系。后人用这句话代指“无心之过”。但我们重温伯仁之死的始末,就能发现王导这话的破绽。

西晋末期,“五胡”部族肆虐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晋室仓皇南渡避祸,建立东晋王朝。但此时的晋室极其寒酸,手里无兵无粮,完全依赖当时的门阀大族才能维持局面。“琅琊(山东临沂)王氏”是其中最强的力量,王导的堂兄王敦有私人武装数万人,而同时期皇帝的侍卫都少的可怜。所以东晋初期数年间,王敦才是最有权力的人。实际上整个东晋历时百年,十一个皇帝,一直都活在权臣的阴影下。

没有王敦的支持,东晋显然不能立国,司马睿也当不上东晋的开国皇帝。“琅琊王氏”在南国权倾朝野,王导在建康(南京)执掌朝政,王敦手握重兵在外,堂兄弟二人风光无限。王导忠于晋室,当官到如此地步,已经满意了。王敦则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独断专行。司马睿虽然隐忍,但矛盾总有爆发的时候。

几年后,司马睿越来越无法忍受王敦的专横,听从身边亲信的建议,准备着手“削藩”。王敦本来还打算退让一步,但这时他最忌惮的人物、名将祖逖病死了,王敦再无顾忌,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的兵马不到两个月就从武昌进逼到建康城外(南京),朝廷军队招架不住,王敦大军开进了京城,司马睿无奈,只得拉下老脸求和。

这时的南国是王敦一个人说了算,他先拿司马睿的亲信开刀,然后又要杀一批不向他低头的朝臣立威。王敦先同他的堂弟王导商量,杀谁不杀谁就听他弟弟一句话。王敦问王导,周顗和戴渊这两个人不服软,很牛掰呀,应当如何处置?先不说戴渊,此时王导因为误会,对周顗怀恨在心,又不愿明说,就没吭声。王敦连问三次,王导始终面无表情不表态。王敦会意,随即就把周、戴两人抓来杀了。周顗的确是个硬骨头,宁死不屈,还大骂王敦。

后来王导在宫里翻看文书,发现了一个周顗写给皇帝司马睿的折子,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好人,顿时痛哭失声,悔恨不已。这个误会,发生在王敦刚起兵时候。

当时王敦的大军还在路上,司马睿打算亲征平叛(有心但无力)。有人建议先把京城的王氏族人全部杀掉。王导担心一大家子的性命,早就带了几十个家人跪在朝堂外请罪。正好看见周顗快步入朝,王敦赶紧对他说,伯仁兄,王家这几百口性命就拜托你了!想让周顗代为求情。

周顗为人豪迈,大大咧咧的。也有为了避嫌的原因,他故意装作没听见,大踏步就进了朝堂,留下王导跪在门外心惊胆战。朝会结束,周顗出来,王导又面带乞求叫他的名字。周顗喝了不少酒,满面喜色对同行的人大声说,等朝廷杀了乱臣贼子,你我何愁不升官!仍然不搭理王导。王导自然对周顗是恨上了。

但王导不知道的是,周顗入朝见皇帝,就是为了给他求情。周顗向司马睿反复强调王导与王敦不同,对朝廷是绝对忠心耿耿的,并以自己身家性命担保。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周顗出了朝堂面带喜色。事后周顗不放心,又专门给司马睿写了奏书,再次为王导求情。奏书写得言辞恳切,十分感人。很久以后,王导正是看见了这封奏书,才捶胸顿足追悔不已,但一切为时已晚。于是王导发出了那句感叹,“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周顗的悲剧,应该如何划分责任呢?笔者简略分析之。

王敦是杀人者,但王导是“判决者”,他用沉默亮明了态度,王敦才去杀人。王导当时又的确不知道周顗为他求情的事,起了愤恨之心。周顗故意不搭理王敦的外在“表演”,当然是害死自己的缘由之一,可这恰好说明了周顗的品质高尚之处,一腔热血救助别人,还不想让人知道。最后临死时候,也不辩解自己曾为王导求情,可敬又可叹!

撇开王敦不说,王导的行为就是主观故意杀人。退一万步讲,就算周顗没有向皇帝求情,也罪不至死。王导还能把那些没有帮他的朝臣全杀完吗?所以王导再痛悔,他讲的话也是一种“狡辩”。仅凭一时的愤恨,害死了周顗这样难得的名士,王导坐实了90%的悲剧责任。

标签: 王导

更多文章

  • 李湘买车送粉丝,让王岳伦结账,看到价格,王导找理由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依旧笑春风标签:王导

    李湘和王岳伦开了一个公司,主要是直播卖货的,很多网友也都买了她直播间推荐的东西,两人参加真人秀的节目,是为了宣扬健康的生活态度,为了减肥努力,但其实也是为了他们的事业做宣传,节目中播出了一段李湘为选货的细心程度,是很负责人的一个主播。为了给喜欢她的粉丝们送礼物,李湘送的是一款非常大的礼物,送一台车,

  • 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王导

    咸安二年七月(372年9月),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病逝。简文帝临终前让大司马桓温“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即让桓温像诸葛武侯、王导一样辅佐即将继位的孝武帝司马曜。诸葛武侯自不必说,王导当年可是与晋元帝“王与马共天下”的。在一般人看来,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 王敦造反被诛,为何王导一家没有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王导

    两晋南北朝无疑是士族和门阀是时代,东晋皇帝无疑就是一个牌位,东晋五大门阀:琅琊王、陈郡谢、龙亢桓、颍川庾、太原王。尤其是琅琊王氏可谓东晋第一门阀。这一脉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唐代,所以所谓“王马共天下”,绝非是皇帝的谦虚之词,而是实话。公元318年4月,晋愍帝被杀,41岁司马睿在江东各个士族,豪强,以及西

  • 《世说新语》中的王导:乱世名臣,盛世能人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导

    《世说新语》魏晋之世,社会动荡,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三国鼎立、曹魏代汉、司马代魏、东西晋继立相继发生。而终魏之祚,不过46年;西晋不过51年;东晋稍长,103年。其二是政局动荡不稳。除政权更迭原因外,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政局的动荡。比如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极

  • 爷们!高诗岩发布会力挺王晗:不知全场球迷为何嘘王导 球是球员打的

    历史人物编辑:818体育标签:王导

    3月29日消息,日前结束的CBA常规赛中,山东男篮坐镇主场以126-119击败南京同曦,山东队取得21胜17负锁定一个季后赛名额,同曦排在第14位要为季后赛奋力一搏。本场比赛之前,山东队MC介绍主教练王晗时遭到了全场球迷的嘘声伺候,对此,队长高诗岩在赛后发布会上也是力挺王晗,表示“球是球员打的,跟教

  • 王导没说要杀伯仁,伯仁为何因王导而死?王导与伯仁有何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王导

    伯仁之死告诉后人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做好事一定要留名!伯仁何许人也?他本名周顗(音“以”),伯仁是他的字,父亲乃是西晋开国大将周浚。从小,周顗就是村里最闪耀的那颗星,不论谁见了他,都会夸道:“这孩子真不赖,从小就如此谦虚清雅,长大那还了得?”晋元帝司马睿搬家去江东之后,高薪聘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并出任

  • 琅琊王氏是晋朝大族,东晋建立后王导一度被称作“江左夷吾”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王导

    琅琊王氏是一个历史上的超级望族。这一家族原本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这一世族的奠基者是王吉,他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之后,王氏在此地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

  • 庾亮为削弱大将的兵权引起苏峻的不安,便和祖约反叛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庾亮

    东晋初年,政局呈现出一片纷然乱态。匈奴和羯人的南侵迫使正朔朝廷只能拥有半壁江山,在北方,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在互相角逐间时时觊觎着东晋这块肥肉,而偏居江南的东晋政权除奋力自保外更是别无他志。在以晋元帝司马睿为首脑,丞相王导率领下的东晋王朝逐渐完成了与当地士族大姓的接洽融合。然而作为一个渡江初来的草创帝

  • 庾亮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士身份获得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庾亮

    庾亮是东晋王朝的外戚、权臣,也是士族——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继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显贵士族。庾亮的身上体现了所谓“名士”或者东晋士族的许多特点,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愿为官到大权独断的真正原因。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名士文化

  • 庾亮:玉树沉埋的美男子,有抱负没能力差点葬送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庾亮

    有副好皮囊,老天赏饭吃,庾亮凭借着俊美的外貌和外戚的身份一步步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然而身居高位的庾亮空有抱负,没有实才,迫不及待清除异己导致大失人心,不识军事引起内乱差点坑掉司马氏的皇位。“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真的担得起“名士”的美誉吗?一、亮美峻整,平步青云魏晋时代,儒家经学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