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陶渊明辞官隐居并非因官场腐败,其实是躲灾避祸

陶渊明辞官隐居并非因官场腐败,其实是躲灾避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峰品车 访问量:1885 更新时间:2024/1/15 17:35:35

东晋名士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东晋文人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品德高洁的隐士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去彭泽令的故事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称道,也称为了中国文人中有骨气的代表。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一提到陶渊明,立刻就会让人想起他拒绝阿谀奉承权贵,反对官场腐败的文人形象。然而从东晋末年的历史文献来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反对官场腐败,而是政治上明哲保身躲灾避祸的选择。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民间源远流传,现在的中小学教科书中也有相似的段落文字。这个故事出自唐代名臣房玄龄所编著的《晋书》中的《陶潜传》,这是房玄龄单独为陶渊明做的传记,其中便记载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他出任彭泽令期间,与下来巡查的督邮发生了冲突。因为不愿意屈从于上官的意志,仅仅当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选择了辞官归隐。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不为五斗米折腰变成了有骨气官员的代表。

对于陶渊明辞官隐居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者的说法都是倾向于他反对东晋末年朝廷的政治腐败,看不惯官场的倾轧,不愿意屈从于权贵的意志,所以才选择了辞官。这种说法从表面上来看是成立的,东晋末年这些事情都是存在的,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但是从陶渊明个人的身份上来讲,这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背景情况。东晋官场并不是从陶渊明当官前后才开始腐败的,实际上在整个两晋期间都是这种生态环境。如果说陶渊明反对官场腐败和政治倾轧而辞官归隐,那么之前他当过的那些官职又怎么去解释呢?他为何不一开始就辞官呢?

中国自东汉末年进入乱世后,从魏晋到南北朝蔓延了数百年的内乱,直到隋唐之后才重归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在这数百年之中,战乱平息的时间极少,大多数都是处于各种内战和动荡之中。而这数百年正好是中国门阀政治占据朝廷的时代,各个门阀的官员为了家族利益互相倾轧,政治腐败的生态也就成了普遍的事情。这种情况从陶渊明出生之前就存在了,直到陶渊明去世后还延续了数百年。如果说陶渊明只是单纯地拒绝朝廷腐败和政治倾轧的环境,进而作出了辞官归隐的选择,这显然是比较肤浅的,也无法解释他辞官的真实原因。

实际上彭泽令并不是陶渊明当的第一个官职,在此之前他当过更多的官职,权限也远比彭泽令要大。如果他真的因东晋朝廷的腐败和倾轧而辞官,那为什么不在此之前去做呢?因此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不能从彭泽令的事件上孤立地看,而应该从东晋末年的官场和政治大局出发。

从陶渊明的人生和东晋末年的历史背景看,他辞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官场腐败和倾轧只是表象而已。陶渊明并非是穷困潦倒的书生秀才,而是东晋的名士,其家族背景是非常显赫的。陶渊明的曾祖是陶侃,是东晋初年的名将,在东晋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侃是寒门出生,但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后崭露头角,成为西晋军中的南蛮校尉。八王之乱后出现五胡乱华,西晋被南侵的北方少数民族所灭,西晋王公贵族纷纷南逃,以晋元帝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为主建立了东晋。东晋初年南方陷入了混战之中,陶侃在这些战争中逐渐崛起,成为了封疆大吏。他先后平定了陈敏、杜弢张昌起义、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历任江夏太守、武昌太守、荆州刺史等职,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的高位,这在门阀政把持权力的魏晋时期是不多见的。

在两晋时期,门阀士族和寒门庶族是严重对立的。尤其是在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东晋初年,陶侃能够坐上朝廷军政一把手的高位,可见其能力和势力有多大。因为有着陶侃的背景,陶渊明的人生也是衣食无忧的。除了自己家族的优越之外,他的母亲孟氏也是出自于名臣世家。孟氏的父亲是东晋名士孟嘉,早年名扬建康,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温等人的器重,甚至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孟嘉晚年还在大权臣桓温的幕府中任职从事中郎、长史,是桓温的重要谋士。

从上述的这些背景中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家族势力非同小可,即便不如王谢等世家豪族,也比官宦人家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普通的寒门官员更是够不着。对于他这样的权贵家族出身的官员,又有几人能让他们折腰呢?在出任彭泽令之前,他还出任过江州祭酒、州主簿,加入过桓玄的幕府,还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他又给刘裕手下大将建威将军刘敬宣当参军,然后才是出任彭泽令。从这个过程看,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前就没有停止过当官的经历。这种情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即便是当时地方豪族子弟也很难有如此多的当官机会。

如此多的机会之下,再加上显赫的家世,能值得陶渊明摧眉折腰的又有几人?别说小小的督邮,就是朝廷中的大员也得给他几分面子。如果陶渊明早就反对腐败,他不会蹉跎半生才想起辞官隐居。实际上他选择隐居之后,仍旧有很多做官的机会。比如东晋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江州刺史王弘主动结交,始安太守颜延之、刘宋名将檀道济都请他出仕,但他都拒绝了这些邀请。这里面既有东晋的官员,还有刘宋的新贵。如果陶渊明只是对东晋朝廷的政治生态表示反对,那对于新生的刘宋王朝不该有如此大的反感。

分析陶渊明的人生,可以发现他当官的时候都是在门阀士族掌权的东晋末年,而他选择辞官时正是刘裕等寒门将士掌控东晋朝廷的时代。结合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的政治变迁来看,陶渊明辞官归隐并非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由,而是朝代更迭过程中为了躲灾避祸的选择。

陶渊明在东晋末年当过很多的官,一度还成为权臣桓玄的参军心腹。从他的官场经历来看,都是倾向于门阀士族的,这也与他的出身匹配。陶家虽然是寒门,但从陶侃开始已经脱离了寒门序列,算是世代的官宦世家。这样的家族与门阀士族走得更近,也更容易得到官职和权力。

陶渊明能够频繁地得到各种官职,并且受到桓玄的重用,与其家世的资源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到了刘裕掌权之时,控制朝廷的北府军官员大多为寒门出身,这就与门阀士族形成了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就是刘裕夺取东晋皇位,开创了南朝刘宋的江山。陶渊明给刘裕当过参军,还给刘裕的大将刘敬宣当过参军,但最终却走到了辞官归隐的路上。这明显不是简单地反对朝廷腐败,而是与寒门掌权的政治生态形成了对立。当时与这种政治态势对立的不仅仅陶渊明一人,很多门阀士族也是站在反对刘裕的立场上的。

有意思的是,在给刘裕当参军前,陶渊明给桓玄当过参军。而桓玄在东晋末年可是著名的乱臣贼子,他不仅仅是把持朝政的权臣,他还篡夺东晋皇位,建立了短暂的桓楚。后来桓楚被刘裕所灭,东晋皇位才得以重归司马氏。陶渊明运气不错,桓玄造反时正好遇到他丁忧,所以躲过了一劫。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当官的想法,丁忧结束后给刘裕当了参军。但是这次做官只延续了一年不到的时间,然后在彭泽令的任上选择了辞官归隐。从这些事情发展的情况上来看,很明显陶渊明对于刘裕把持朝政是反对的,但力量是又是薄弱的。

对比陶渊明在桓玄和刘裕治下做官的表现,很明显对比出他对两个权臣和篡国之贼的不同态度。两位权臣都有过篡国的行为,但陶渊明却以双标来对待,这显然与朝廷腐败和忠君爱国无关,更多的是自己利益立场的表现。陶渊明与门阀士族走得近,自然支持门阀士族的立场,维护东晋司马氏的统治。至于这个统治是政治清明的,还是互相倾轧的,他并不太关心。刘裕是寒门将士拥戴上台的,天生与门阀士族不和,陶渊明就带上了有色眼镜看他。因此看不起刘裕及其属下的官员,表现出了文人的清高。

而这种双标的行为自然会得罪很多新上台的官员,于是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这种状态在东晋末年很普遍,基本上都是以门阀士族和寒门官员斗争的形式存在。而陶渊明口中的所谓“权贵”,不过是这些新上台的寒门官员而已。他们的确是腐败的,也是互相倾轧的,但门阀士族不腐败,不倾轧寒门么?这种斗争的延续自然会影响到陶渊明的身家性命,尤其是在刘裕篡位前夕更是政治态势紧张。陶渊明是个聪明人,明哲保身的道理也是懂得的。他辞官归隐不过是看清了门阀士族即将失败的大趋势,通过归隐田园来躲灾避祸而已。

说白了陶渊明的选择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归属,而非什么高尚的原因。这在战乱频繁和改朝换代的时期是很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他的辞官让他躲过了改朝换代时的灾难,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点是可以称道。但要说他在品德上有多高洁,脊梁有多坚挺,那就要打一个大大的一个问号了。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陶渊明只是少数派阵营而已,代表不了东晋的大多数派。在寒门百姓占据绝大多数的南北朝,门阀士族是以极小的数量控制国家资源的。陶渊明是这种政治生态的受益者,不愿接受政治地位的转换,只能选择隐居逃避。事实上他这样立场的人离开官场,对国家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标签: 陶渊明

更多文章

  • 不慕富贵只羡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陶渊明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秦四晃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时期的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鼻祖。不慕权贵,不恋权栈,毅然决然丢下乌纱帽而回家种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据《晋书》记载,东晋安皇帝的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受命担任彭泽县

  • 《向往的生活》首播风味依旧,假装陶渊明,其实装蒜又悬浮

    历史人物编辑:佳豪说科技标签:陶渊明

    5月8日夜间,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第四季首播。这档综艺备受期待,原因也相对简单,城市生活的观众太需要一种田园式的内容来完成大家对于农村人文自然风景的想象力了。只从这个观众特定需求来看,《向往的生活》绝对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慢综艺节目,能够让大量观众欲罢不能。这档综艺的最大精髓,就是黄磊给大家做饭。第一精

  • 大明舰队宣威于四海,巧遇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陶渊明

    郑和的船队在公元一四零六年的七月中旬拔锚驶离了爪哇,朝着西北的方向前进,目的地是满剌加,满剌加又称马六甲。三天之后,大明舰队抵达了麻逸冻列岛。郑和原本要赍玺书赐物给该地的首领,后来看到这小岛服属于爪哇,而且除了煮海水为盐,酿甘蔗为酒之外,并没其他珍贵的方物,于是仅停留了一天,观察一下岛上的田野民俗,

  • 寨沙侗寨,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来种花标签:陶渊明

    《20230323阴-从寨沙侗寨到遵义》《万里随行录22-从寨沙侗寨到遵义》昨夜春雷雨密音,晨山远雾沐青林;淙淙流水黄花近,向上梯田望谷深。昨夜梵净山雷雨,惊雷伴着雨声淅淅沥沥。晨山云雾缭绕,雨后山色愈新,春草、新芽衔露珠,河水潺潺尽欢声。跨过锦江河,寨沙侗寨近在咫尺。河边银杏树绿绒垂挂,新芽伴生,

  • 陶渊明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潜。世人称赞他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曾经任职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当了八十多天,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陶渊明自幼学读儒家的各种经典书籍,喜欢思考事情,有自己

  • 安徽池州有一座陶公祠,为纪念陶渊明而建造,可以感受陶公遗风

    历史人物编辑:落榜进士标签:陶渊明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

  • 采菊东篱,种豆南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熙元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经过八十五天的“煎熬”之后,终于大澈大悟,毅然挂冠弃职而去。自此,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吏,山水田园间却多了一个潇洒不羁的诗人。陶渊明从二十几岁出仕开始,经历了十余年的官场浮沉,先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等末流小官,时

  • 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他对菊花的热爱让普普通通的菊花成了高洁的象征。但是作为山水田园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最大的成就却是他的那一方“田地”。这是一块超脱世俗干扰的精神净土,也是一块现实的士大夫躬耕的农田。今天,我们就说说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陶渊明的出身并不差,渊明曾祖或为陶侃。

  • 陶渊明的文学情怀,是从酒开始

    历史人物编辑:元历史标签:陶渊明

    第一次读卡尔·波特《空谷幽兰》,才知现今中国,仍有无数隐士,生活在群山缭绕、远绝人烟的山野。“隐士”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文化,根植于我国传统文明,历代不绝。巢父、许由、伯夷、叔齐、庄子。绝世离俗,自洁其志,不堕尘网。然而要说古来第一隐,影响最大的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绝对是古来隐士第一人,“不为五斗

  • 五月烟花下扬州,陶渊明也当爱上这里的桃花源

    历史人物编辑:邑人电影院标签:陶渊明

    本文作者:华华公子从扬州市中心骑电驴20分钟到观音山,拾级而上,爬升几十米来到平台处,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我们到了有2500年历史的堡城村。第一次是从这里上去的,后来去多了才知道:条条大路通堡城它是扬州古城的发祥地,是最繁荣时期的扬州城一一隋唐扬州城之所在,紧邻汉广陵王墓、隋炀帝陵、唐子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