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敦杀掉王澄有清除其影响力和与司马睿的政治斗争的因素

王敦杀掉王澄有清除其影响力和与司马睿的政治斗争的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雅俗共赏容 访问量:3054 更新时间:2024/1/10 6:46:38

王澄和王敦都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在《王澄传》当中记载,王澄出任荆州刺史不利,逃亡江东的路上碰到族兄王敦,依然用以往的傲慢态度侮辱王敦,王敦气急败坏之下以王澄私通叛军杜弢为由,杀死王澄。

仅从这个结果来看,王澄的死是因为当时王敦无法忍受王澄的侮辱,才想办法诬陷并杀死了王澄,但是日后在江东兴风作浪的“大将军”王敦,会仅因为私仇而杀死素有名望的族弟王澄?

王敦杀王澄的原因自然并非只是无法忍受侮辱:

王敦嫉妒王澄的名望,担心王澄渡江威胁自己的地位

需要知道的是,王澄渡江南下,是因为接受了当时在江东准备自立的司马睿的邀请。虽然王澄之前在荆州刺史任上并无亮眼的成绩,但是司马睿当时在江东,急需像王导、王敦和王澄这样的士族力量支持。

结合后来司马睿建立东晋的过程,就是依靠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和江东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在江东稳住阵脚。而当时王澄的名望素来又比王敦高,若是王澄到江东,必然也会受到司马睿的重用。“时王敦为江州,镇豫章,澄过诣敦。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士庶莫不倾慕之。兼勇力绝人,素为敦所惮,澄犹以旧意侮敦。”

王澄素来的名声都比王敦高,又加上王澄在武力上还不输王敦,这般情况之下,声望和武力都比王敦强的王澄,若是入江东之后,当然会比王敦更受司马睿重用。

王敦

因此来看,王敦所表现出来的忍受不了王澄侮辱,其实是掺杂嫉妒情绪的。王敦深知,若是王澄入江东,可能依然延续之前几十年在族内的情形,自己依然被才学、声望等都胜自己很多的王澄压一头。

在这种情况之下,出于嫉妒情绪,王敦不想自己在江东的机会被王澄夺走,因此才想方设法诬陷王澄进而杀死这位“优秀”的族弟。

王衍、王澄兄弟和王导、王敦兄弟血系亲疏,以及琅琊王氏稳定格局的改变

王澄和王敦虽然皆是出自琅琊王氏,但可能并非太过亲近。仅从血系上来看,王澄的亲兄是当时的太尉王衍,而王敦与王导的关系更近。

王澄与王衍皆为西晋平北将军王乂之子,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

王敦则是曹魏征南将军王基之子,王导为西晋抚军长史王裁之子,两人皆是名士王览之孙。

由此来看,仅从血缘上来看,王澄与王衍关系亲近是自然,因此王澄也得到了王衍的重用,在西晋末期王衍掌权之时,王澄被任命为素来是要职的荆州刺史。

王衍

并且,王衍还曾经品评天下人物认为王澄第一,庾敳第二,王敦第三,从中可见王衍对于王澄的看重。

在这种血系亲疏的情况之下,王敦对于素来被王衍看重的王澄心生怨恨,也早就不是仅仅靠一时的侮辱才引发的。

并且结合西晋末期的时局来看,当时与王敦血系更近的王导,辅佐司马睿在江东巩固势力,而王衍则与东海王司马越在洛阳掌控中枢权柄。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当中,这本是以中枢王衍为主,王澄、王敦等琅琊王氏子弟辅之的格局。即便后来作为东晋开国功臣的王导,当时的地位也并非那般被看重。但是这样的格局随着永嘉之乱西晋的灭亡和王衍的身死而发生了改变。

当时,王澄入江东之时在永嘉六年(312年),而王衍身死在永嘉五年(311年),没了王衍在中枢保护的情况下,王敦素来对于王澄的不满,也就可能在那时不再掩饰。

王敦与王导不愿王衍和王澄的势力影响自己在江东的发展

结合当时两晋之交的时局变动,原本处于西晋权力中心的王衍身死,而亲近王衍的王澄在荆州无力平乱而难逃。

王导

反观,之前并未处于中枢的王导和王敦兄弟,借助到江东发展的司马睿,逐渐有了成为琅琊王氏“扛鼎”人物的潜力。

从王敦和王导希望自身在乱世之中,借助司马睿发展自身实力和地位的角度来看,王敦和王导自然不愿意之前压自己一头的王衍和王澄势力,再次进入江东,从而造成对两人的地位威胁。

由此来看,王敦杀王澄的原因,除了嫉妒和血系的原因之外,还有着警惕王澄入江东,影响自己和王导地位的考量。

司马睿与王敦、王导之间的利益冲突

结合东晋建立之后的士族门阀压制皇权的格局来看,当时司马睿在江东名望不足,尚需要依靠王导和王敦来维护。

王导在江东笼络江东士族,王敦率军平定上游江州、荆州形势,这都是司马睿得以逐渐在江东稳住阵脚的重要基础。

司马睿

但是,不得不让司马睿警惕的是,当时逐渐势大的王敦和王导,虽然还没发展成为东晋初期王敦之乱时的势头。但是,在乱世之中,司马睿若想在江东建立新朝廷,自然是要警惕王敦和王导兄弟的取而代之。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王导有心想要辅佐司马睿称帝之时,王敦就建议让东海王司马越的世子来继承皇统,可见当时王敦和王导兄弟与司马睿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

在司马睿无法分割关系紧密的王敦与王导兄弟的情况下,拉拢在荆州的王衍之弟王澄到江东辅佐自己,形成对王敦和王导的挟制,这是司马睿能够稳定自身地位的重要策略。

王澄

并且,结合王澄路过豫章对王敦颐指气使的行为,可见当时王澄若是真得到江东受到司马睿重用之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王敦和王导造成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王敦和王导最终做出杀王澄的谋算,是完全符合当时两人想要稳定自己在江东地位的利益需求的。

总而言之,同为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的王敦杀掉王澄,除了简单的不忍其辱之外,还可能是王敦嫉妒素来名望才学高于自己的王澄。再就是出于血系亲疏关系,王敦和王导并不想要王衍、王澄势力影响自身在江东的地位。而且,为了避免王澄到江东之后,形成对自己的发展,进而被司马睿利用打压自身,王敦和王导也不得不做出杀王澄的谋算。

标签: 司马睿

更多文章

  • 衣冠南渡:司马睿建东晋,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君臣并不和谐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司马睿

    大家好,前面我们用了几期时间,讲了八王之乱后的北方。今天我们讲一下南方的东晋。从西晋灭亡,到前秦统一,一百多年时间,北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轮番称霸,造成北方地区的经济破坏,人口骤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和经济的南移,许多百姓连同工商士族开始南迁。包括北方的世家大

  • 琅琊王氏有多强?东晋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司马睿甚至想禅让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司马睿

    琅琊王司马睿,这一天在建康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他激动之余,拉着王导的手,邀请他一起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一场景实在是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王导本人也非常不好意思,连连表示拒绝。可司马睿却觉得很平常,究竟是什么,会导致司马睿如此看重王导呢?竟然想要与其共治天下?第一个原因:王导和司马睿关系

  • 资治通鉴:华轶和司马睿的恩怨纠葛,到底是谁的错?我们刨根问底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司马睿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第87卷 孝怀皇帝中永嘉五年(己巳,公元三一一年)本文重点: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不能以对错评价一个人,谁都没有错,他们只不过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出了最符合他们个人利益的抉择。原文: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镇东司马王导说琅邪王睿收其贤俊,与之共事。睿

  • 祖逖北伐阻碍的内因:晋元帝司马睿贪图安逸,大将军祖逖无处施展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司马睿

    元康二年,东海王司马越携晋惠帝北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于军中相随,大军于荡阴山大败,退守洛阳。其实现在的东海王司马越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什么区别,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退守长安时司马越以晋惠帝的名义召集关东、洛阳等诸侯前来觐见,可惜并不管用。毕竟大家都知道是司马越假借晋惠帝的名义在发号施令,西晋末年大

  • 从司马睿征讨江州刺史华轶之役,可以看出南北士族整合的重大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司马睿

    唐长孺先生指出,组成东晋政权统治核心的是河南诸州的侨姓高门和三吴地区的吴姓高门。从司马睿渡江到王与马共天下,南北士族围绕拥立琅琊王、立国东晋的努力,必然有一个长期的整合过程。司马睿征讨江州刺史华轶之役,以华轶被迅速平定、司马睿取得江州而结束。魏斌指出:“讨平华轶,是建康政权得以立足的基本。”华轶之乱

  • 五马渡江,为何独有司马睿变为龙?因为他身边有个顶级操盘手

    历史人物编辑:小郝体育标签:司马睿

    “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是民间的俗话。说的是西晋有五个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后只有一个王成功了。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句俗话说起。01公元304年,是西晋永兴元年。虽然年号“永兴”,但晋王朝却难兴了。因为改变王朝命运的“八王之乱”已经如火如荼,王朝处处风雨飘摇。所以,很多王侯将相都要选择“站队”。只有

  • 看看一个真实的司马睿吧,别以为开创了东晋就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司马睿

    历史走到了东晋,短命的西晋结束了。总感觉有那么一点点的悲伤。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第五子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南迁--保留晋室血脉皇帝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司马睿也一

  • 这场战争,改变了江东局势,也让司马睿有了存身的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司马睿

    当西晋大乱的时候,没人能够独善其身。北方的异族开始叛乱,不断进攻中原的领地。而中原的百姓,则陷入了恐慌之中。随着北方异族势力不断壮大,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室有受到了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司马睿南渡江东。他的想法,不仅仅是避难,而是在乱世之中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实现当人上人的愿望。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司马睿,

  •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什么不是趁机复国?而是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王茜茜标签:司马睿

    东吴其实已经复国了,东晋和东吴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唯一就是皇帝姓氏不一样而已。东吴是一个门阀大族封建制国家,所谓皇帝孙家不过就是大家推选出的最大的门阀而已,个家族有封地,有私兵,各级官吏都是他们垄断,战时由皇帝发动员令各家军队凑一块就能出发抢地盘了,比魏国的九品中正制还九品中正制。只要能维护自己家族的

  • 西晋之后,东吴为何无法复国?当地氏族为何帮司马睿建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司马睿

    西晋灭亡,东吴的那四个贵族不复国,还帮人家建立东晋,这里边的原因不少。既有江东氏族自己的问题,也有东吴政权的问题,当然更有北方氏族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我们不但能看到北伐通常不成功的原因,还能明白为何南方政权多不长久的原因。江东氏族的问题江东的贵族,比较有名的是四家:顾、陆、朱、张。听上去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