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即:决定由刘邓大军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计划,将战火从解放区引到敌人内部。
这一决定在当时相当大胆,也极为重要,因为此后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了。而作为挺进大别山的主角刘邓二人,也广为人知。
然而,关于这两位军事家的故事,很多人只停留在“刘邓大军”这个词汇上,对他们俩的具体过往却知之甚少,只是零星的听到一些历史碎片。
例如,刘邓大军麾下的战地记者这样评价: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流传:刘邓不可分。
但同样的,也有记载说:“邓小平不准帮助刘伯承的子女。”这里面又有何隐情呢?
总之,看到这个零散的历史碎片记载,我们第一感觉似乎有截然不同的认知,仿佛对那个熟悉的名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陌生。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开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开创第2野战军的刘邓大军,我党的第2代领导核心和共和国的军神元帅,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一、刘、邓的早期交集有哪些?
时间还得回到遥远的1931年,那一年邓小平与刘伯承先后从上海来到了瑞金,开始了他们第一次会面。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年长邓小平12岁,却相差一轮都属龙,以至于后来有人感慨:这是两条让中国人骄傲的威猛巨龙。
不过,在1931年以前,两人并没有见过面,只是都因为信仰,而加入革命队伍。
刘伯承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随后成为川军军神;邓小平则一直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被称之为油印博士。
之后,邓小平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刘伯承也在领导了南昌起义以后,来到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
后来二人双双回国,刘伯承以军委委员的身份协助周总理处理军委日常工作,而邓小平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协助周总理处理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可惜,两人都是周总理的好帮手,却未能有什么交集,一直等到1931年......
根据邓小平的回忆:我同伯承同志认识,是在1931年,那时我们都在江西中央苏区。
不过可惜,邓小平没有讲述二人到底是如何相遇的,因此我们也只能进行脑补,邓小平久仰刘伯承的军事传奇,而刘伯承也敬佩邓小平的起义经历,二人应该是一见如故的。
来到瑞金后,他们很快遭遇了当年的路线斗争......
在关于毛泽东正确思想以及左倾路线斗争中,邓小平、刘伯承都毫不犹豫的支持了毛主席。
——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被说成“毛派头子”,撤销了职务,而且还遭遇离婚;刘伯承则同样被指责军事错误,失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位置。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本心,在后来的风云变化之际,全党共识推选毛泽东领导党中央,最终撑过长征,走出了新的革命之路,而刘伯承与邓小平也都恢复了原先职务。
二、两者通力合作的开始
很快抗日战争爆发,刘伯承被委以重任,担任129师师长。而在1938年,邓小平刚好调任129师政治委员,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两人展开了长达13年的亲密无间合作。
正如邓小平所回忆:我们生活在一块,工作在一块。我们的感情是很融洽的,工作关系也非常协调。我们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的做去。
从邓小平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非常珍惜这段合作感情。
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虽说明面上他们俩一个管政治,一个管军事,但根据邓小平的回忆,二者其实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一直都是通力合作,共同拍板。
而且,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刘邓二人还留下过一段被刻进历史里的画面。
那是1940年百团大战最紧张的时刻,所以刘、邓依旧在很紧张的工作,时常彻夜难眠。当时政治部的干部去找两位领导汇报工作,但他们一进去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在昏暗的屋子内,邓小平举着蜡烛,失去一只眼睛的刘伯承则顺着烛光看着地图。邓小平举蜡烛的手,随着刘伯承的手移动,每次移到哪里,邓小平便将地名细心的念出来。
当时这位干部感动的热泪盈眶,时隔多年再回忆此事,他忍不住说道:“我革命几十年,像刘邓这样深的感情见得不多,真是高山仰止,令人感动。”
这就是二人的初次合作,是那般的温情,又是那样的奋不顾身。也正是在两位主官这样的团结下,一支被称之为“刘邓大军”的部队开始崛起。
正如周总理对于二人的评价:刘伯承举轻若重,邓小平举重若轻。
在军事方面,刘伯承运算到极致,掌握每一个细节,展现出强悍的微操能力。而邓小平寻找大战略,协调各方关系,为刘伯承提供最大支持。
注意,这里不仅包括后勤和政治上的支持,还包括军事理论的素养,毕竟邓小平也是一个能够在理论水平与刘伯承相媲美的高人。
在这一过程中,刘伯承和邓小平先是提出和运用“敌进我进”的方针,对16字方针进行补充说明。之后二人又不断总结每场战斗的成败,针对日军的战法进行模式分析,并形成理论,向全军推广。
这是极为难得、少见的微操,将每一场战争的规律以理论的形式概括出来,这就使得战争有迹可循,让129师不仅在反扫荡方面贡献突出,还导致整支部队精神面貌发生惊人变化。
三、刘邓的惺惺相惜之情
当然,在抗日战争中因为双方差距巨大,这种变化还未能真正展现出来,当时还只是能在保存自身的情况下,最大化杀伤敌人。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刘邓二人还屡屡遭遇危险。
记得那是在1942年3月,刘邓大军于太行山分手,刘伯承非常舍不得邓小平,送了他一程又一程。临别之时,他还反复告诉参谋长李达:现在敌人扫荡很频繁,对邓政委的安全一定要保证。
说完这些以后,刘伯承还不放心,他每天都要到司令部的值班室,询问邓小平的行踪,始终担心着他的安危。
其中有一次他接到电报,邓小平要通过日寇的重点防御区,他担心的坐立不安,于是一整夜都守在值班室等待着消息......
直到陈赓发来电报报了平安后,刘伯承才松了一口气,叫醒了两位睡得香甜的参谋值班,自己离开了。
不过不用着急,很快就有他们表现的机会。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邀请毛主席进行重庆谈判,真实意图是:阴谋扣押,以此借机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在这一危急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以打促和”的策略,和刘伯承合作,打响了上党战役。
——这场战役打得相当精彩,不仅俘虏了史泽波,而且还一举消灭敌人3万多人,直接促成了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那一刻,刘邓二人站在硝烟之中会心一笑,什么800万雄师?什么战则必败?只要刘邓二人联手,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又有什么不能扫平的呢?
那种意气风发和自信,让我们隔着文献都能感同身受......
事实还真是如此,刘邓二人拉开了武力反抗的序幕,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从430万人下降到370万人,反观我军却从120万人提高到了195万人。
趁着这个机会,毛主席大笔一挥,决定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于是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场景,刘邓的传说来了。
四、神来一笔——千里跃进大别山
面对敌人的疯狂阻拦,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抢渡淮河,硬是突破了蒋介石号称可抵40万大军的天然防线,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传奇。
来到大别山后,面对已经完全被国民党摧毁的群众基础,邓小平又从头做起,一点点的建设军队,建立群众基础。
而刘伯承也大力的整顿军队,让强弩之末的部队再次恢复生机,再次展现出强大战斗力。
当时,蒋介石以为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就不行了,于是调集军队前来围堵。
但刘邓二人开始了对国军的战场教学,打响高山铺战斗,先是示敌以弱,然后请君入瓮,轻松歼灭敌军1万余人,俘获大量重武器和军用物资,直接弥补了跃进大别山抛弃的重武器亏损。
随后蒋介石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还把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给拉了出来,调集几十万大军再次围攻大别山。
但刘伯承和邓小平连夜研究制定的作战要领,也就是著名的《敌我作战要领》,其中把蒋介石的部队的优缺点抓的死死,手把手告诉部队该如何应对国民党。
结果,在战斗爆发后,刘邓大军“忽而内线,忽而外线”,灵活机动,犹如幽灵一般,搞得敌人精疲力竭。
等到敌人阵型开始紊乱,有部队脱节之时,刘邓大军立刻出击,消灭对方。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打消耗战,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短短两月时间,硬是在敌人数倍的优势之下消灭了15000多人,还收复了10多座县城。
而且更让人震撼的是,刘邓大军配合陈谢大军在4个月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原战场搅成了一锅粥,不仅歼敌将近20万人,而且还吸引了国民党160多个旅中的90多个旅。
总之,国民党的总体战略被彻底打乱了,而毛泽东的反攻要来了。
面对这一情况,蒋介石在南京军事会议上哀叹:就整个军事而言,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
能够以如此少的军队,把整个天下局势搅乱,而且还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刘邓二人的合作真可谓是创造了奇迹,也难怪刘邓大军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五、配合达到巅峰之作
当然伴随着战场上节节胜利,刘邓二人的感情也是不断的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刘伯承和邓小平却再一次离别......
当时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刘伯承率领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部和中原局北渡淮河,向淮西一线展开;而邓小平和李先念等人率领野战军司令部前方指挥部,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
在离别的那一天,邓小平冒着风雪为刘伯承送行。
根据老干部的回忆:当时他们都不上马,并肩而行,走了一坡又一坡,走了一程又一程。他们俩聊的虽然都是分兵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其实在每一个问题和解答中却充满着无言的温情和担心。
刘伯承担心敌人发现部队分兵了,可能会给邓小平的斗争造成更大压力,所以他强行要留一个警卫团给邓小平。而邓小平也时时刻刻嘱托着众人,刘伯承的眼睛不好,一定要给他配一盏美孚煤油灯。
在分别后,刘伯承还是放心不下邓小平,他每天早晨的第1句话必然是:政委在什么位置?几时取得的联系?他周围的敌情如何了?
不得不说,战友情到这种地步,在历史上绝对是比较少见。此时,他们不仅是革命友谊,更是刎颈之交了......
而其实,刘伯承当时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因为他们很快还会相见。
随着战场形势的转变,毛泽东带着党中央发起了改变历史命运的三大战役,其中最精彩的淮海战役也应运而生。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淮海战役是粟裕战法的巅峰;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淮海战役又是刘伯承和邓小平,以及陈毅几位大佬的巅峰之作。
那时候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刘伯承担任常委,他们通过不断的规划,全力支持粟裕纵横四方。先是围住了黄伯韬兵团,然后将其消灭。
紧接着又从“小淮海”打成“大淮海”,经过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人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下一个目标针对黄维兵团,通过诱敌深入的计策,把黄维给围住了。
在黄维兵团被困住以后,猪将军刘峙被吓得魂都没了,赶紧调集30多万人准备逃离徐州。但邓小平果断下令追杀杜聿明集团,完全围住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之后又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反复探讨,决定采取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法,彻底消灭杜聿明。
在此战法下,杜聿明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而邱清泉则被击毙。淮海战役圆满成功,粟裕成就了传奇,刘邓二人的军事配合也达到了巅峰。
六、刘邓建国前后的后续
经过三大战役,全国的形势基本上已经定了,但刘邓二人依旧马不停蹄,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先是刘邓大军指挥了渡江战役,采用挖渠翻坝的方法,硬是把船从旱路拖了出来,创造了百万大军渡大江的经典,确保了渡江战役的圆满成功。
随后又挺进大西南,刘邓二人玩了一出暗度陈仓,表面要进攻四川,实际直接迂回到了西南,还派了一支部队从湘西开道。
结果蒋介石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西北王胡宗南和大名鼎鼎的宋希濂被两位军神吊起来教育,两人的部队损失惨重。
之后刘邓二人又发动成都战役,采用兵贵神速先机制敌的策略,在敌人还未准备时突然出击,敌人再一次被打一个猝不及防,宋希濂被俘虏,胡宗南主力被灭,只能只身逃往海南。
而国民党最后的一支主力30万人,也被彻底消灭......
看着大好河山尽落于掌中,看着解放区的人民箪食壶浆迎王师,刘邓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而他们的眼光也齐刷刷的望向了北方,聚焦于北京。
1949年,毛泽东庄严的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由于战争结束了,刘邓二人的组合也终于迎来了最终的分别,刘伯承奉命到南京筹办军事学院,而邓小平则留在西南搞建设。
临别之时,刘伯承非常伤心,他特意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赠给了邓小平。
——这张照片对刘伯承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他右眼残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曾在战乱中遗失,直到1950年才从一位友人的手中又重新获得。
可以说,这是刘伯承最珍贵的东西了,而他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邓小平。邓小平也郑重的接过了这张照片,一直留到最后。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迷茫,刘伯承也因此陷入到了反教条的风波中。邓小平也是几经坎坷,但最终成为了第2代领导核心人物。
不过只要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邓小平一直都在帮助这位革命战友,在和毛泽东讨论的时候就提出:刘伯承同志工作积极认真,对组织是尊重的。今年66岁了,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
后来在他复出后,他也不止一次对刘伯承表示缅怀和思念。不过,虽然刘邓二人的关系极好,但邓小平一直坚持原则,因为他是最了解刘伯承的人。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与世长辞,邓小平万分悲痛,带着全家人最早来到刘伯承的灵堂前参加追悼会。
在追悼会结束后,有的同志找到了邓小平,提出要优待刘伯承的儿女们。对于这个要求,邓小平拒绝了,但这并不是邓小平不愿意帮忙,而是他太了解刘伯承了。
他当时说道:“这是好事啊,这些孩子我们不能帮,要是组织帮助了他们,反而会让刘伯承同志不得安宁。”
以上就是刘邓二人的感情,他们开创的传奇,他们留下了革命的佳话,他们的分工明确被被历史铭记,他们的感情更是透过枯燥的文字,温暖了后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