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这个人算得上历史长河之中的一颗遗珠了,他若不是被队友韩信坑了一把,死在齐国,大概率大汉开朝以后,引领功劳榜的就不是“汉初三杰”了,而是“汉初四杰”了。
很多对郦食其不熟悉的朋友,或者偏爱军事、管理、策划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把郦食其放到和他们心中的偶像韩信、萧何、张良同一个高度,心理上很难接受。但是,白纸黑字的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郦食其他确实有这个资历和资格。
把大汉王朝类比于一个公司,刘邦是首创老板,萧何是首任后勤行政部长,韩信是首任销售市场部长,张良是首任战略规划部长,那么,郦食其则是首任商务外交部长。朋友们又会疑惑,外交部门怎么能和销售等核心部门相提并论呢?这个部门在很多小公司甚至都不存在。没错,但外交其实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维度,小公司之所以没有这个部门和职能,所以注定只能是小公司。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很多资深历史发烧友才知道,别看历史呈现出来的刀光剑影让人热血沸腾,但其实大多数的问题还是通过外交(公关)方式去解决和完成的。记住一句话,能动嘴解决的问题,没有几个人愿意动手去解决。
开篇说了这么多,只是让大家要从心底去敬重郦食其这个人。心怀敬畏,方知其味!至于郦食其一生的主要行为逻辑,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展开。
郦食其的人生轨迹
郦食其是陈留人。陈留这个地方在当时算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了,这里的人特别土豪,还特别容易出文化人。反正就跟现在的一线城市一样,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项羽、项梁等各路诸侯都先后到陈留这个地方“挖矿”过,古人虽然没有学过概率学,但是到资源集中的地方去招揽人才成功几率更高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陈留很多本土人才就此外流,但是郦食其却成了“钉子户”,他是直到刘邦打到陈留边上,才主动出山投奔的。
对于郦食其在各路诸侯海选之后才出山去投奔刘邦,学界有多种解说,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就是,郦食其这个人是个酒徒,性格狷介,不注重细节,别的诸侯根本看不上他,他也担心诸侯们不能彻底接受和容纳他。
这种解释其实经不起推敲,要知道郦食其投奔刘邦的时候,可不是打打嘴炮、谈谈理想情怀、聊聊人生哲学就完事了,人家可是用了几天时间就把陈留这座军事、文化、经济重镇献礼给了刘邦,顺带还向刘邦贡献他的弟弟骊商和几千兵力,一个楚汉时期前十的大将,一份占据刘邦当时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这样的背景与能力,郦食其可能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绣花枕头吗?
郦食其前去投奔刘邦的场景很戏剧化。
郦食其听说刘邦来了,于是便大摇大摆去求见他,但是到了营帐外,却被保卫处的同志给拦下了。虽然读书人比较吃香,但是咱们公司的大门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在这里呆着,待我向老板汇报后,等消息!
士兵进去向刘邦汇报,说门外有一个人求见。刘邦便问那人是什么模样,士兵如实回答,看起来是一个糟老头子,但看样子应该是一个读过书的糟老头子。
刘邦因为自己读书少,所以天生对于读书人就不太感冒和友好,这个流氓到极致的人曾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读书人的蔑视。
这里解释一下,往读书人帽子里撒尿这个行为侮辱性有多强,等同于封建社会逼着一个黄花大闺女剪掉一头秀发,妥妥的有辱斯文的打脸。
要想让一个稍有成就的学渣发自内心去尊重一个学霸,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难的,因为他早已沉浸在他那自以为是的成功逻辑之中难以自拔,刘邦也算是陷进去了,但好在没有完全沉沦,所以后来被救活了。
当时,刘邦很生气、很抗拒,这种穷酸腐儒有什么好见的,赶紧叫他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士兵返回之后,如实告之郦食其。气得郦食其暴跳如雷,老子明明是一个酒徒,谁让你禀报说是一个读书老头的,咱这暴脾气,实在忍住不了。谁是读书人,你特么全家都是读书人,去,再给我禀报一次,就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位保卫处的同志在没有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再跑一次腿。
果不其然,刘邦一听说是高阳酒徒求见,瞬间被点燃了激情,谁都可以不见,酒友必须得见,这酒中真味必须要酒友来推杯换盏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赶紧传唤。
就这样,郦食其终于见到刘邦!
郦食其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干什么呢?他正在享受他的“三温暖”——两个美女在帮他洗脚,他就岔开双腿大大咧咧地坐在席上等着郦食其。这种行为同样相当不礼貌,为什么?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是不穿内裤的,大家想想就明白了。
郦食其进去一看,早听说刘邦很流氓,但没想到他是如此流氓,不过我喜欢!于是,不动声色地问:“将军您这个样子是否要帮大秦公司打工,干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
刘邦暴跳如雷,看不起谁呢?我刘邦是如此没有格局的人吗?老子干革命就是为了推翻秦朝的统治,创立一番不朽的事业。
郦食其内心窃喜却不形于色,缓缓地说:“你既然想要推翻秦朝,那还不好好地对待我?”言下之意,没有我,你小子能成啥事?
听话听音,刘邦脑瓜子转得快,莫不是真的有大神来投奔了?但是,还是小心谨慎地试探郦食其,问了一些革命发展的问题。
郦食其对答如流,刘邦终于有了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郦食其一见刘邦终于上道了,于是正式提出纳投名状的事情。此前的刘邦攻城总是攻不下,正对如何攻取陈留城犯难,郦食其表示刘邦霸王硬上弓那一套太没技术含量,自己光凭一张嘴就能在几天之内把陈留城拿下。
刘邦表示我不信!郦食其表示你等着瞧!
几天之后,郦食其果然让陈留郡守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并说服弟弟骊商率部来投。
此后,在刘邦西进关中的过程中,郦食其算得上是屡立奇功。这么说吧,刘邦西进路上,从陈留算起,大部分的城池都是靠着郦食其的铁齿铜牙给说下来的,包括天险武关。
外交的力量在于用最小的成本去解决问题,从这一点来说,郦食其是刘邦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贵人,郦食其的出现完美地避免了刘邦政权在还没有成熟之前就过早地陷入了消耗战。
之后,刘邦入汉中、出关中、发动彭城之战,郦食其一直随行左右,但鲜有用武之地,他的另一个高光时刻恰恰是在彭城之战以后。彭城之战大败而归,爱挑事的刘邦被彻底愤怒的项羽一顿暴揍,勉强在荥阳一线稳住阵脚,但压根架不住西楚霸王项羽的强大攻势,一度想退守关中养老去了,正是郦食其据理力争,一定要坚守荥阳,夺取成皋粮仓,借此开拓第二战场,最终形成合围之势,才有机会转败为胜。
荥阳,是楚汉相争战略相持的核心边界线,也因此被后世称为“楚河汉界”。郦食其这个建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说明郦食其不光会动嘴,还特别会动脑,关键是人家嘴巴和脑子都特么好使。
当然,正如李左车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老辣的郦食其也曾给刘邦出过骚主意,而且也就在彭城之战以后不久。他当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以此形成统一战线,号召天下共同抗楚。这个主意的BUG在于直接喂饱了的狼是不会帮你去捕猎的,这个馊主意被及时归来的张良制止了。
郦食其璀璨的一生马上就要迎来大结局了。
当时韩信已经灭魏破代、攻赵降燕,整个北方战场就剩一个孤零零的齐国了。但是,齐国不好打,它不光有悠久的革命传统,还有泰山、济水这样的天生,田氏家族在齐地的统治也相当稳固,项羽在齐国摧枯拉朽那么久,也没彻底把齐国打垮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韩信计划也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平定齐国。
郦食其觉得这样的消耗战对刘邦很不利,于是主动请缨去说服齐国投降。刘邦很是相信郦食其那张嘴,所以给他安排厚厚的差旅费和公关费,就打发他出发了。
郦食其果然不负众望,硬是凭借审时度势、威逼利诱那一套,硬生生把项羽扶持的齐王田广给策反了。
齐国七十余城在郦食其巧舌如簧之后,全部“今夜莫斯科不设防”,这个时候,韩信在谋士蒯彻的劝说下,毅然决然地发起攻击,趁虚而入,武装占领了齐国。
刘邦集团中两位核心人物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让齐王有一种被当傻子玩一样的感觉,恼羞成怒,下令把郦食其丢到鼎里给煮了,郦食其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
郦食其为什么会选择刘邦?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员管理大师,大家一说起刘邦,都会交口称赞他会用人,他能从一介平民逆袭为一代帝王,主要就是依靠他的用人之道。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多少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并没有触及根本。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萧何是其在沛县混社会时结识的老友,当时萧何的社会地位比他高,与其折交,大抵是萧何主动接受他在先;张良是刘邦去找景驹借兵时遇上的,在侃大山的过程中,让张良对其心服口服,愿意辅佐他的;韩信则是萧何慧眼识珠,强力向其推荐的,刘邦用韩信,内心多少有点不情愿,外加有点不信任;郦食其也是主动投奔他,使劲地拿热脸贴他的冷屁股……
所以,说刘邦知人善任,多少有点给他戴高帽子,至少刘邦集团的大部分骨干都是刘邦挖掘或者聘请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他顺势而为的结果。
那么,刘邦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呢?他是很会用人,但这绝不是刘邦最大的优势。刘邦最大的优势是在于这个人身上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走到哪里都招人喜欢。在沛县蹭酒喝,不光老板娘不讨厌他,最后还自荐枕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述这么多英才主动投靠,甘心卖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搞清楚了这一点,相信大家对如何向刘邦学习做一个领导者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了。没错,要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在现代管理学中,要想当好一个领导者,就要让你身边的人要么崇拜你,要么喜欢你,要么信任你,否则你的团队是很难打造成铁板一块的,人心不可预测也极难防控,革命感情的友谊小船说翻就会翻。
那么,刘邦作为一个资深老流氓,他身上能有什么魅力呢?大家千万不要有这样先入为主的阶级偏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魅力的,有大小之分,而无存无之界,只是有些人善于彰显自己的魅力,有些人却无形之中埋没了自己的魅力罢了。
问题又来了,就算刘邦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但是这个刘老三一向对读书人不太友好,郦食其作为一个见多识广、清高狂傲的儒士为什么会被一个对自己所属群体不友好的人所吸引呢?他又不是一个受虐狂。
刘邦是一个流氓,郦食其是一个儒士,这两个人原本分属于两个天生互相鄙视的阶级,为何会相互吸引呢?刘邦是一个领导者,郦食其是一个求职者,两者之间的紧密连接的枢纽究竟是什么呢?
先说刘邦这样的领导者,前面说了,一个领导者是要具备一定的魅力的,但是魅力从何而来呢?一般地,一个领导者要想在下属眼中有魅力,要具备下面几个方面的特质,否则,就算你脸上绣了花,也不一定招人喜欢。
第一点就是领导者一定要让下属从其身上看到希望。下属追随领导一定是有他潜在的职业诉求的,他对领导者是寄托了某种希望的,如果这个领导者身上没有一种能让他感觉离希望越来越近的气质和能力,他是很难归心于你的。
第二点就是领导者一定要让下属与其相处感觉相对愉快。虽说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工作关系,但是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不希望轻松愉快地与人共事?有些人上班就跟上坟一样,放心,这种人内心之中绝对对其领导没有忠诚度可言的,也不会竭心尽力为工作去付出的。他们委曲求全,只是因为他们暂时没有找到更合适的领导而已。
第三点就是领导者一定要让下属感到心里踏实。作为一个领导者,你不能斤斤计较,这样会让下属觉得你格局不够,难成大器;你也不能睚眦必报,这样会让下属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你还不能责全求备、刻薄古板,这样会让下属感觉你会逐渐僵化,他们的利益和愿望迟早会受到伤害。让下属心里踏实就是一条:该你得到的东西就是你的。
刘邦其实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让张良、萧何等人中之龙感觉跟着他能成就一番伟业,这就是给人希望;他虽有疑虑,但还是慎重其事地封韩信为大将,这就是让下属感到满足和踏实;他和郦食其相谈甚欢,不拘小节,这就是让下属感觉到相处很愉快。
再来说说郦食其这个求职者。求职者一般都是自带职业诉求的,一般地,一个人去投靠一个平台或一个领导,他的潜在需求是什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成就感。我跟着你能不能搞出点名堂来,别跟着你折腾一圈,到时候玩了个寂寞。如果一眼望去就知道这个领导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估计没有几个有追求的人会愿意去追随。刘邦若是一开始就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萧何、张良这些人会追随他吗?人家一身才华,跟着谁干不比跟着他干强?
二是自身的成长空间。领导其实在某些时候跟师傅这个身份有点功能重合,有些下属跟着领导,他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他就是希望从领导身上学到他渴望学到的本事。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个领导自身素质过硬了,你得拿得出一点真才实学。项羽能吸引那么多人誓死追随,这前面两点发挥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三是职业氛围的舒适度。有些人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他们对职业诉求并不高,开心就好。这种人通常希望找一个志趣相投的领导,每天愉快而充实地工作。这种人可遇不可求,要想让他追随你,得等机缘了。
四是直接的薪金回报。这是大多数人的职业诉求,也是最直接、最低级的职业诉求,这种人的逻辑非常底层,他们会认为,只有揣到兜里的才是粮食,他们不会去分析形势、变化、趋势等内在东西,有奶就是娘,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干,能干成什么样?干什么?这些他们都不在乎。
那么,对照郦食其的情况,这家伙学识丰富、弟弟还能组织几千人的队伍,怎么说都应该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所以他的职业诉求只能是前三种,或者主要就是第三种。
郦食其向来好酒且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一个有才华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任性妄为呢?一定是感觉自己未遇到对胃口的人,恃才傲物的背后很多时候保留的是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
郦食其在投奔刘邦之前,一定是对刘邦这个人进行过仔细地打听和了解的,否则,他也不会投其所好地以“高阳酒徒”的名义去求见刘邦。
只要仔细分析过刘邦的人,都不难发现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恢弘大气的人。呆在这种人身边,首先是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其次是没有太多的拘束与尴尬,没必要整日里战战兢兢的。这与郦食其的性格和诉求都是相当吻合的。这就是郦食其选择投效刘邦的根本原因。
关于良禽择木的思考
对于刘邦和郦食其之间的结合,世人皆把目光聚焦到了刘邦身上,说他如何会用人,如何善于团结人,其实任何关系都是双向奔赴,郦食其的选择逻辑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郦食其显然是一个有才的人,但是有才的人就一定善于选择自己的就业平台和老板吗?并不一定,很多有才的人在“良禽择木”这件事情上是相当迷茫而又冲动的。
有才华的人一般都很有想法和个性,想法和个性均不一定是一个好东西,这玩意就好比玫瑰花上的刺,看着是挺美,但容易伤到人。
当我们有想法和个性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富有破坏性,要懂得如何去呵护它、培育它,而不能指望周围的人和事都来迁就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所以,一个真正有才的人首先要学会读懂自己。自己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自己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怎么样、通过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目标?自己的个性有什么优缺点?它会被什么样的人接受、理解或容忍?它对什么样的人是一种助力,对什么样的人是一种伤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自己才可以个性张扬?
只有真正读懂了自己才能去识别别人和环境,才能获取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适合的老板和平台。
郦食其为什么60岁之前一直放浪形骸、混迹酒场,他那么有才华,还有一定的家境,找个敷衍了事的差事不是轻而易举吗?那么多诸侯到陈留来招兵买马,随便投靠谁不就完事了?正是用人之际,绝对会有人需要郦食其这种知识分子的。
郦食其这样做看似破罐子破摔,其实是相当难能可贵,且相当智慧的。因为一个人作不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时,等待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郦食其能够放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大开大合、恣意纵情地等待几十年,说明他是一个真正内心清高的人,他宁愿这么潦倒地过一生,也不愿意在自己的事业和情怀上做出妥协。
有人说,换一种活法也是一辈子,郦食其有必要这么较真吗?这没错,但是每个人对于生活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上的比重是不一样的。郦食其这样有才华又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更多会偏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还有人会说,也许我们只是把郦食其的自甘堕落说得清醒脱俗一点,若是他不是运气好遇到了“臭味相投”的刘邦,他这一辈子不就彻底沉沦了?这也没错,但是不同的人对于生活的设计逻辑出发点不一样,像郦食其这样有才华的人,要么混迹红尘,要么清啸云霄,他不会轻易妥协的。
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郦食其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人间清醒。一门心思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走入死胡同。
郦食其选择刘邦其实在本质上与韩信、张良选择刘邦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从刘邦身上看到了相互成就的可能性,但郦食其的方式相对于韩信、张良来说,或许更鲜活一些。韩信是明码标价,谁愿意出这个筹码,我就给谁干活;张良是先把自己当成甲方,谁能入得了我的法眼,我就帮谁;郦食其则是老子就是要等到那个对的人来和我确认眼神,然后不离不弃,倾尽所有。
最稳定的社会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最高明的选择永远是双向奔赴的动作。从郦食其与刘邦的结合,我们要学会所谓的“良禽择木”其实是需要经过沉淀、等待、识别和把握等多个环节的。
机会永远是留个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当我们没有看到机会或者看不清方向的时候,精心等待,沉淀自己、充实自己,做好准备工作,这便是极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