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豪强出身与刘焉有杀父之仇,诸葛亮临终前与之商议军国大事的李福

豪强出身与刘焉有杀父之仇,诸葛亮临终前与之商议军国大事的李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 访问量:2777 更新时间:2024/1/19 9:52:38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些历史人物的光辉太过鲜明,往往容易忽略了其他的人物。而这些在后世偏冷门的人物,可能也是当时各自政权的重要人物,与当时的各种重要事件息息相关。从这些"冷门人物"上也能看到当时历史的变迁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个相对冷门的人物——李福。李福是益州豪强出身,其父却死于刘焉的屠刀之下;后来加入刘备集团,在诸葛亮临终之前商议军国大事,得到一个模糊的路线。

益州豪强与刘焉的矛盾

提到三国时期蜀汉内部的政治派系的问题,一定少不了益州派和东州派。二者之间曾经有过非常尖锐的矛盾,而促成这个矛盾的就是益州割据政权的始作俑者——刘焉。在东汉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刘焉认为东汉对地方的统治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于是向东汉朝廷提出"废史立牧"的建议,以兼有行政权和监察权的州牧取代只有监察权的州刺史。刘焉自己则被任命为益州牧,取代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

东汉时期的地方长官回避制度中有一条:地方长官不得由本地人出任,地方长官佐吏多为本地人。刘焉是荆州江夏人,他到益州可谓无根无蒂。有一些跟随刘焉进入益州的人物,比如吴懿、吴班等人,现有的力量也极其有限。刘焉上任的时候正赶上益州闹黄巾军,刘焉就不敢进益州,州吏贾龙消灭益州黄巾后才接刘焉上任。从这个情况就可以看出,刘焉在初期并不能控制益州,而最大的阻碍就是益州本土的豪强大户的势力。

而东汉末年的乱局,导致关中三辅地区和荆州地区的一些流民不断地涌入益州。毕竟益州封闭的环境较外界来说还是比较安稳的。而这些人被刘焉招揽起来,成为完全属于刘焉的一支力量。因为他们和刘焉一样,在益州都没有根基。只有依附在刘焉身上才能与益州本土大户竞争。同时这些人力量薄弱,又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之间联系有限,不会对刘焉本人构成威胁。这批人就是所谓的"东州士",现在也被称为东州派。

在三国时期,以外来势力压制本土势力是很常见的事情。江东集团前期的主要力量就是江北淮泗集团的人物,这批人物逐渐凋零之后才渐渐以江东士人为主;蜀汉时期各个派系的政治地位也是荆州派系高于东州派系,益州派系则是弟弟中的弟弟。但是他们的做法都不像刘焉那样激烈。刘焉希望用严酷的手段震慑益州势力,他借助"东州士"的力量借故杀死王咸、李权等十几个益州豪强。这个李权就是李福的父亲,在当时为临邛长。

官至尚书仆射的李福,益州派系的重要人物

李权死于刘焉的屠刀之下,没能够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产生影响力,他的儿子李福却是蜀汉的比较重要的人物,当然也是得分和谁比较。至少在弟弟地位的益州派系中,算是一个重要人物,做过江州都督和尚书仆射。江州都督是蜀汉四大镇戍之一,虽然不在前线,但也有居中调度和镇抚内部的责任;尚书仆射是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尚书台的二把手。当然在蜀汉长期用权臣录尚书事、平尚书事的情况来看,尚书仆射的档次还要往下降低一些。

蜀汉不置记注官,导致史料极度匮乏,很多重要人物都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而无法立传,比如说吴懿。李福并不算特别重要的人物,也没有个人传记,他的事迹多见于蜀汉大臣杨戏所作的《季汉辅臣赞》以及陈寿为其补充的内容当中。

李福自孙德,益州梓潼郡涪县人。梓潼郡是刘备在消灭刘璋之后分出来的,究其根本的话应该是广汉郡人。刘备消灭刘璋,李福陆续作为刘备的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成都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从李福在刘备时期的仕宦经历来看,他应该是比较受刘备的重视的。

在刘禅时期,李福从成都令出为巴西太守,官职虽然提升,从县令提到郡守,但是离开了政治中心;然后李福从巴西太守调为江州都督,掌握江州一带兵权;接着李福入朝作为尚书仆射,上文也提到过是尚书台的二把手,尚书令空缺时就是尚书台长官;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李福以前监军的身份作为蒋琬的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整体上来看,李福算是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但又没有到最顶尖的一批。比如江州都督虽然是蜀汉四大镇戍,但本来就在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汉中都督之间,重要性远低于其他三个镇戍;再比如诸葛亮作为丞相总揽蜀汉大权,尚书台中又有李严、陈震等尚书令,李福身为尚书仆射也不会有太高权重。但是在受压制的益州派系中,很少人能够进入尚书台成为主要官职,李福在益州派系中也算是比较有牌面的了。

李福与诸葛亮临终的对话

关于李福的事迹,最为著名的大概是李福与诸葛亮的一次对话,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个桥段。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对曹魏发动第五次北伐,但是在与司马懿互相对峙的过程中油尽灯枯。这个时期蜀汉尚书令似乎处于空缺阶段,那么李福就是尚书台长官,被刘禅派到前线探望、侍奉诸葛亮,并且询问军国大事。

李福到诸葛亮处待了一段时间,分别后几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坚持不下去,该由谁来继任?于是李福马上动身返回。诸葛亮明白李福的来意,向李福推举自己的长史蒋琬;李福询问蒋琬之后该由谁来执政,诸葛亮又推举自己的司马费祎;李福再想询问费祎之后的人选,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而蜀汉政权后续的情况也正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成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蒋琬执政期间安抚了诸葛亮去世带来的震动不安,提升了姜维在军事上的地位,制定了从上庸东征襄阳的计划,但是因为太过激进被废止;蒋琬去世后,费祎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权重与蒋琬相似。费祎执政时期休养生息,恢复蜀汉国力,同时也允许姜维以小股部队进行北伐。

等到费祎去世之后,蜀汉就有些乱套了。姜维虽然有录尚书事的资格,但是政权都在陈祗董厥诸葛瞻、樊建等人手中。在姜维"执政"时期蜀汉也被曹魏消灭。李福与诸葛亮的对话出自《益部耆旧杂记》本意是记录李福的事迹。不过从这番对话上更明显地看出诸葛亮的远视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刘焉

更多文章

  • 刘焉是怎么占领东汉最大的州的,野心非常大,去世的很早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刘焉

    赤壁之战后,刘备逐渐有了自己的地盘。他占领荆州部分地区后,开始向西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他看重了益州刘璋的地盘。对于刘璋这个人,诸葛亮早就说过“刘璋暗弱”。当然,刘备确实很容易就占领了益州。不过有一点很多人没想过,刘璋既然如此无能,是怎么统治益州的呢?其实,这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刘焉。刘焉是刘璋

  • 南阳郡太守刘焉为了躲避战乱,向汉灵帝进言,想去州郡担任地方官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刘焉

    公元188年,南阳郡太守刘焉看着东汉朝廷腐败不堪,王室衰败的状况,非常担忧因而向朝廷上谏道: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朝廷应该挑选清廉的官员去担任地州的行政长官,以此来安定民心,不久,刘焉就得偿所愿,被朝廷任命为益州牧,得以躲避乱世。刘焉,汉室宗亲,他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

  • 西蜀雄主刘焉究竟是啥背景?汉末三国他和曹操袁绍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刘焉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群星荟萃,群雄粉墨登场,一同演绎公元二、三世纪华夏大地那段近百年的战乱风云。刘焉、刘表、袁绍、袁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雄主,都在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刘焉,更为特殊,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着重的一笔。刘焉,与西东汉二朝的皇帝同姓,都是国姓

  • 青年刘焉是如何躲过党锢之祸?答案或藏在他的老师身上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刘焉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在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后期,身为中郎的刘焉见自己的老师祝恬逝世,就以老师守孝为由辞去官职,离开东汉政坛,重新开启一段即寂莫又安静的先守孝后教书的平静生活。刘焉,为老师祝恬守孝,不仅效仿春秋先贤为孔子守孝之圣举,维护儒家的礼;还开创东汉儒生为老师守孝之先例,博到忠孝之

  • 浅谈东汉末年王朝的没落与乱亡与刘焉“废史立牧”的提议

    历史人物编辑:隐真历史标签:刘焉

    引言:先说下结论,东汉的灭亡和刘焉议立州牧有关系,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东汉的灭亡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东汉外戚、宦官与皇权三方势力的互相争斗有关,也与天灾不断有关,还有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政权的根本。刘焉所提出的议立州牧,在正史中记载是"废史立牧",这个政策好不好呢?任何一个政策都有两面性

  • 三国杀:当刘备抢走吕布的刀,刘焉想要张飞的矛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音节库标签:刘焉

    三国杀:当刘备抢走吕布的刀,刘焉想要张飞的矛该说不说,三国杀里,很多武器的设定,都刚好贴近三国演绎以及武器主人的形象。好比青龙偃月刀的追击,尽显了关羽的威猛。再配上技能【武圣】,确实难顶。但如果打家把武器换着拿会怎么样呢?我要雌雄有何用?不如画戟打输出刘备作为蜀国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不用多

  • 刘焉城府究竟有多深?他自荐任职交阯牧暗藏一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刘焉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尽快肃清黄巾起义在各地的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采纳汉室宗亲刘焉的“废史立牧”建议,恢复自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已罢州牧而改刺史的制度,并加以改革,使州牧实权化。“废史立牧”的建议是时任太常(九卿之首)的刘焉提出。作为建议者,刘焉还自请充任

  • 东汉崩溃始作俑者刘焉,最后怎么死的?他最小儿子刘璋凭啥继任?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刘焉

    刘焉是东汉年间的地方豪强,从血缘上来说他是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他早年曾在州郡任职,后来因为宗亲身份被朝廷册封为郎中。刘焉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公元188年,他发现汉灵帝无力管理整个天下,于是跟朝廷提了一个歪主意。刘焉跟皇帝说,刺史和太守等地方官员总是行贿买官,不停搜刮民脂民膏,应该选择一些清廉的朝廷

  • 跟随刘焉在益州创业,最后却反叛刘璋的统治,聊一聊赵韪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刘焉

    在汉末三国时期,益州,或者说成都平原这个地方,被刘焉、刘璋父子统治了一段时间,从中平五年到建安十九年(即公元188年到214年),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些人物对东汉整个的局势来说,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不过在刘焉、刘璋父子所统治的益州来说,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说赵韪。赵韪相对于一

  • 为什么历史上有人认为刘焉是东汉分裂为三国的罪魁祸首?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刘焉

    假如说三国的分治的一定要找出一个罪魁祸首的话,我想唯一的罪魁祸首就是汉室的气数,刘焉只是在其中狠狠地帮了一把, 加速了汉室的灭亡和军阀的崛起。历史上之所以有人说刘焉是东汉分裂为三国的罪魁祸首主要的原因是他给朝局的一个建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史立牧”。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