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出身。
一个人若出身不好,本事再大,也会被人瞧不起。
甚至谁都可以轻谩你,侮辱你。
三国枭雄曹操,应该对此深有感触。
01
曹操,生于宦官世家。
有人要问了,宦官不是阉货吗,都被阉掉了,没有了能力,怎么还会有后代?
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养子也是子啊,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便像癌症晚期的癌细胞一样,怎么也杀不死了。
实际上,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官全用阉人,是从东汉开始的,而曹腾正是东汉时期的宦官,应该是阉人无疑。
曹腾一共有四个子嗣,长子曹嵩是养子,次子曹鼎、三子曹炽、四子曹胤都是从子,没有一个是亲生儿子,这也提供了他是阉人的“间接证据”。
曹操显然很痛恨这个身份,以至于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变得敏感多疑。
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多半就是这种心理阴影的反映。
曹操的敏感多疑,导致他轻率地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捅了个大娄子,差点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这个人就是边让。
边让在历史上没多少名气,因为很早就被曹操杀掉了,不然他在历史上的名气,绝不会亚于当时任何一个名士。
02
边让,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东汉末年名士。
小时候就因博学善辩、能写文章而名声大噪,名气不亚于四岁让梨的孔融。
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对他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何进做梦都想边让能到他的大将军府做官。
却又像看上富家千金的穷屌丝一样,担心边让看不上他,不敢“表白”。
后来的事实证明何进想多了。
他诈称征边让为军事幕僚。
没想到的是边让并未像诸葛亮那样,一叫就来了,成了何进的令史。
何进大喜,以隆重礼遇迎接边让的到来。
边让不但善于辞对,就是会耍嘴皮子,还善于相面。
欢迎仪式上宾客满堂。
边让口若悬河,在座的每个人都崇拜得五体投地,都恭敬地递上名片,想交个朋友。
除了司徒府的孔融、王朗,还有一个名人,就是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时任议郎的蔡邕,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的老爹。
蔡邕还亲自给何进写信,把边让的才能吹上了天。
信中表示,边让这么有才的人应该提拔重用。
这不是废话吗,还用你说,何进多次提拔边让。
公元189年,边让被朝廷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尽管他自己认为他不能做太守。
03
也许他真没做太守的资格。
两年之后,群魔乱舞、天下乱成一锅粥,作为堂堂太守,边让却弃官回老家去了。
毫无担当,天下一乱就避祸退缩,确实不配做太守。
回家一年之后,曹操来了兖州,搞定兖州的黄巾军后,便做了兖州刺史,成了边让的父母官。
边让却很看不起这个父母官,时常与人议论。
边让看不起曹操,当然不是因为曹操无能,而是源于他的出身。
边让的议论传到曹操耳朵里,无异于揭开伤疤,再撒盐。
加上有人为讨曹操欢心,趁机诬陷,曹操便令郡中官员,杀了边让。
仔细想来,边让被杀,并非全赖曹操度量狭窄。
将心比心,如此聪明的边让却不懂,情商实在有点低。
当初,边让与汝南名士谢甄去拜访名士郭泰,请他看看前程。
送走二人后,郭泰对门人说:“这两位英才有余,但不入道,可惜啊可惜!”
04
不可排除,曹操杀边让,也有杀一儆百的意思。
边让是大名士,出身兖州世家,是当地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在当地很有影响。
只是曹操没想到,擅杀边让,不但未能压制当地世家,反而遭至士民嫉恨。
后来,曹操想接老爸曹嵩到兖州。
经过徐州时,曹嵩被徐州刺史手下谋财劫杀。
曹操怒而兴兵攻打徐州,大肆杀戮徐州百姓。
两人起事的目的,就是赶走曹操这个“坏蛋”,另觅“好人”为兖州牧。
换谁好呢?
他们把目光锁定了吕布,虽然那时吕布也是个丧家犬,刚从洛阳逃出来。
但早已名传天下的吕布,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人选了。
张邈和陈宫反叛曹操后,兖州各郡纷纷响应。
曹操各部苦苦坚守的,只剩鄄城、范县和东阿三地。
形势之危急,前所未有。
曹操闻讯,立即率军从徐州赶回。
05
冤家路窄,曹操和吕布偶遇于濮阳。
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都没讨到便宜。
此时又逢大旱,闹起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现象。
再这样耗下去,非耗死不可,曹操便率军回了鄄城。
此时的曹操,可谓狼狈至极,军粮耗尽,基本上也失去了兖州这个根据地。
眼看就要成为丧家犬,想趁火打劫的袁绍派人来说,曹兄若是没地方去,俺们主公可以收留。
若不是谋士程昱苦苦劝阻,曹操就去了袁绍那里。
待养精蓄锐,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两年苦战之后,终于赶走了吕布,收复兖州失地。
丧家犬轮流做,无处可去的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去了。
与这次有惊无险的灭顶之灾相比,擅杀边让,给曹操带来的损失更大。
曹操给天下士族阶层留下了一个“为人残暴”的恶劣印象,而且这个印象,基本伴随了他整个后半生。
更让他窝心的是,官渡之战前,袁绍发表讨曹檄文,也拿这事儿说事,成为袁绍列举他的罪状之一: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曹操看了这檄文,应该觉得言之有理吧。
当然袁绍也不会同情边让,文人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棋子罢了。
一个拿他儆猴,一个拿他笼络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