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天文学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经在有计划地观测天象;距今6500年之前,古人已经测定了“子午”“卯酉”线,并有了“中宫北斗”、“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的三宫概念;距今5500年前,先民已应该掌握了日月运行的“黄道”,同时基本形成了“二十八宿”认知。
2000年后印度的“二十八宿”排序,反映的恰好是这个时间的中国中原观测到的星象。
可知,一是他们的“二十八宿”来自中国;二是中国这方面的天文成就比他们早了2000年。
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天文宇宙理论。
最早的是“盖天说”。先秦的《周髀算经》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作,其中包括重要的数学和几何算法。
“盖天说”的最重要观点,是“天圆地方说”,即“天如伞盖,地如棋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为旧盖天说;“天似盖笠,地法复磐,天地各中高外下”记载于《周髀算经》,为新盖天说,或周髀说.
然而,至晚在春秋末期,此理论已遇到挑战。《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录了他对此说的诘问——天圆如何能把地方“盖严”?“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盖天说
“盖天说”后来也自行做了改进,说大地也不是完全“平”的,而是中间隆起。据说,这是古代“昆仑”高耸的理论来源。
无论如何,“盖天说”存在巨大的漏洞。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的第二种宇宙理论——“浑天说”。
一般认为,西汉落下闳是这一学说的最早代表人物。扬雄说,他是“浑仪”的第一位制造者。不过,有学者称,商末,这种认知就存在了。对此,尚无定论,但其最晚于战国时期形成是极可能的。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浑天仪注》描述了“浑天说”的主要理论。其云:“天圆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蛋黄,显然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平的。
可惜的是,当时的古人,不可能周游世界。所以,张衡认为,像蛋黄一样的“地球”,浮在水上,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
他还说,天之大圆分为365又1/4度,其中的一半182又5/8度在地的上面,另一半在地下。他认为,这是每一时刻只能看到“二十八宿”之中一半星宿的原因。
浑天说
他又说,天之两端有南北两极,北极在地上36度,南极在地下36度,所以天球相对于“地球”是倾斜的。以北极为中心的直径72度圆周内的恒星,永远可以看到。而围绕在南极的同样范围内的恒星,则是永远看不到的。天球绕着两极的轴线运转,永不停息。“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奇了。
至唐代开元十四年(726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了全国性的天文大地测量,采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且将此测量成果,用于编制同样著名的《大衍历》。
这是又一次的跨越。遗憾的是,僧一行过早地于四十四岁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