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上海交大教授:司南模型也该删除

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上海交大教授:司南模型也该删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兰兰小糊涂 访问量:920 更新时间:2023/12/14 9:42:23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是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不具备验震器功能。(张衡地动仪的作用是感知地震的发生方位,不是提前预告地震将发生)后来,中科院教授冯锐成功还原张衡地动仪,具备了验震器的功能,冯锐复原的地动仪只有地震横波到来时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类似关门、汽车过境、巨大的炮声等,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

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

所以在冯锐成功还原张衡地动仪教科书以后,王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就撤出了教科书。除了张衡地动仪模型,像上海交大科学史教授江晓原等科技史学家也表示,教科书上的司南也是模型,应该撤出教科书。那为什么到现在,教科书上的司南还保留呢?

司南模型的争议

教科书上的司南模型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由科技史学家 王振铎根据古书记载所复原,司南我国在指南针发明之前,曾使用过的一种指南器,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韩非子,有度篇》里说“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上述《韩非子》中“以端朝夕”,朝夕即东西,日出于东而没于西,认定东西即可知南北之正。

我国仿制司南模型,始自1945年前中央研究院周仁,后来,王振铎教授根据王充《论衡·是应篇》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考证中国古代有过名为“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并据此设计了司南复原模型他认为磁勺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琢磨加工而成。司南形体似勺,置铜地盘上,以手转动,勺体静止时,勺柄(柢)指向南方。后来,航海用司南不便,遂演进为罗盘。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王振铎教授仿制的司南模型,不仅进入了国家博物馆,也进入了教科书,目前国内的教科书和辞书都将司南等同于指南针,至少是其前身或祖型,很多报道甚至将其传为定论, 甚至让群众误认为王振铎复原的司南模型是古代实物。

然而,长期以来,古文献和古文物互相印证的研究方法,目前已经是学界的通行做法。我国考古学界未有司南文物的发现,司南究竟是何造型,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公认的说法,有人说是勺,有人说是车,还有些说司南不是指向器。另外,国家博物馆里所藏的王振铎教授复制的司南模型人工磁铁所制,这是一种以钨钢为基体的“人造条形磁铁”,制作出勺状的模型后,再绕上通电的线圈,使其成为永久磁铁。

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技术的。另外,许多研究者重复王振铎的仿制过程,制造出来的司南却无法指南,这也是为什么王振铎教授的司南饱受争议的原因。同样也是上海交大科学史教授江晓原主张删除的原因,他认为现如今的中小学课本关于司南的图片均属于后来学者假想的司南模型,现实中没有人见到过司南的真实模型,也无法仿制出真正意义上的司南。

为什么不撤出教科书

那为什么司南模型不撤出教科书,是因为王振铎的司南模型,并没有和其复原的张衡地动仪一样,被国内外学界定性为假模型,因为司南究竟是何造型还有争议,因此,多数科技史著作都将王振铎复制的司南作为一种可能性复原方案。

除此之外,王振铎当年制作的磁石勺除了国家博物馆的之外,还尚存其他3枚,是王振铎找到天然磁石,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磁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林文照曾用其中2枚磁性较为显著的3、4号做指向试验,结论是效果良好。

王振铎制作的3号磁石勺

2005年,国家文物局动了“指南针计划”,目的是基于考古发现,系统性、实证性地挖掘与展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兴博士想看看能不能复现王振铎的司南,他选取了天然磁石,模拟了古代的各种加工方式来仿制勺状司南,比如用绳砂、转式切割机切削磁石;用罗机和磨头打磨了勺窝;用砂纸和锉打磨了勺底。

通过实验后发现它们都有固定指向,其中多枚无需人为触动勺体,磁石勺就能自动指南,误差只有5%左右。

黄兴还研究发现,经过打磨确实会让磁化强度略有减小(约20%),为了进一步考查磁石勺的磁性,黄兴持续检测了两年多的时间,一开始时, 磁化强度虽略有降低,但之后长期能保持稳定,指南效果完全不受影响。黄兴还制作了一个适用的大型亥姆霍兹线圈来模拟古地磁场,实测表明在汉代地磁环境下,磁石勺能够更加快速定向,指向更加精准。

黄兴认为,之所以而其他研究者重复王振铎的仿制过程,却无法指南,他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天然磁石,司南对磁石的要求很高,对于古人来说,辨别磁石的主要标准,就是能否互相吸引、排斥。磁石会吸附小磁石碎屑,磁力越强的磁石,吸附的碎屑越厚密,黄兴也是寻找多年,才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磁石,黄兴的研究也证明王振铎制作的司南可以复现,并且具有指向功能。再加上目前并没有更加权威合理的司南模型出现,因此,王振铎的司南模型还保留在了教科书上。

不过黄兴认为,王振铎教授复原的司南的确有一定的缺陷。

“王振铎所用磁石的剩磁还不是足够好,所以他不得不设计了光滑的青铜地盘,这也使得他受到了一定的诟病。”

总结

关于司南的争议,只能在出土司南文物或者更加具体的司南文献之后,才能得出答案了。当然,如果将司南的确是人造指向器的话,那么中国人使用磁性辨别方向的时间,将往前推大约1500年。

不过,无论对司南的最终界定如何,都不会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地位,罗盘在我国的发明不晚于11世纪,应用于航海不晚于12世纪初,而磁针在欧洲文献中最早见于英人尼坎姆于1190年间的记载。中国研发的指南针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如今已经是国内外公认的了。

标签: 张衡

更多文章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唐山大地震时完全没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张衡

    地动仪这东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经在教科书上写的有。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四大发明,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智慧结晶。其他几种都比较常见,或者都用过,唯独这地动仪比较陌生而又神秘。中国近些年发生过不少地震,却从没听过地动仪有什么新闻,让不少人对地动仪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现存的地动仪确实是假的,唐山大地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语文课本,老教授:房梁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张衡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场在当时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现在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嘘。这篇帖子甚至直言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来讲就是伪科学,不可能记录地震。2018年更有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本的教材中,有

  • 被骗了这么多年!原来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张衡

    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吗?说的是“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乃知震之所在。”下面还配了一张图,底下有几个蟾蜍张着嘴,上面有牙机握着铜丸,中间是一个长长的都柱,当有地震发生时,长长的都柱会向侧方倾倒,触碰牙机,铜丸坠落到蟾蜍口中。显然这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真相

  • 张衡地动仪遭质疑,被移出历史教科书,真的不能预测地震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张衡

    汶川地震时,举国悲痛。人们无一不希望能有台仪器准确预测地震发生,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可惜现在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电视台上所谓的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过之后才预警的,但仅仅提前几秒几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损失。或许有人会想起教科书上让人以之为傲的张衡地动仪,它不能预测地震吗?为何汶川地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如今不在教科书?专家:还不如房梁吊肉管用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张衡

    古代奇迹地动仪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古人用智慧与汗水,创造了无数经典传世的作品及伟大的发明,它们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世界格局,更令后人自叹弗如。说起其中代表的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等。而由东汉时期张衡所制作的地动仪,更是其中最了不得的发明之一。在古代这样一个科学匮乏的时代里,仅

  • 张衡设计的地动仪,真有神奇的能力,能测出地震?结果让你失望!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张衡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东汉,曾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曾设计出了一款地动仪,张衡之所以会想到要设计出地动仪,是因为他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因此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全国地震的动态,张衡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而这些内容,因出现在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何被历史课本删除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张衡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何被历史课本删除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国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就属于世界的前列。因为地域开阔、经济富足,技术先进等各种原因引来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崇拜。根据记载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实用的发明,我们现在最熟悉也是最常被提到的就是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这几样东西了。由

  • 张衡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历史人物编辑:小金达人部落标签:张衡

    综述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讨论也逐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件事只要受到大家的质疑,就免不了会被拿出来讨论,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很快就会被大家找到。在众多的话题当中,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是热度居高不下的一个,毕竟都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教材,在人们的讨论之后,一些不那么恰

  • 张衡地动仪有如此大的科学贡献?有一种装置现在还在用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张衡

    缘于古代文化和哲学观念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国家,也是惟一的拥有连续两千多年详细地震史料的国家。远古的中国,日蚀和地震被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什么能比“天塌地陷”更危及人们生存的家园呢。特别是地震的成因长期被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解释,把上天惩诫和帝王责任联系在一起,于是朝廷

  • 安张衡快速铁路途径三省一市,将给沿线城市带来那些变化?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张衡

    铁路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铁路经过的城市能给这个城市带来很多好处。铁路的出现可以优化这个城市的交通体系,提高这个城市的物流运能和客运能力。虽然现在国家在大力规划建设高等级的铁路客运专线,但是重要的客货共线的快速铁路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对象。下面一起跟笔者去看看这条重要的快速铁路大动脉–安张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