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古代文化和哲学观念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国家,也是惟一的拥有连续两千多年详细地震史料的国家。远古的中国,日蚀和地震被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什么能比“天塌地陷”更危及人们生存的家园呢。特别是地震的成因长期被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解释,把上天惩诫和帝王责任联系在一起,于是朝廷对地震记录、震后赈济、官员惩处等事项自不敢怠慢。自秦汉皇帝颁布“日食地震,朕以不德”的罪己诏之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为世界绝无仅有。于是,观星占地成为社会的企盼,天子自责变成政治的需要,日食地震和政权稳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个人的兴趣使然。两任太史令,第一任(公元115—120年)观天,对西汉耿寿昌创制的浑天仪进行改进,制成漏水转浑天仪(公元117年);第二任(公元126—132年)测地,创制了地动仪(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既闪烁了他的睿智聪慧,及灵台其他学者和工匠们的心血,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资料显示,张衡年间(公元78—139年)地震事件频繁,自公元105年后几乎每年发生地震1次。他仅有的两篇涉及自然现象的奏章———《日蚀上表》和《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分别针对日蚀和地震。现在看来,张衡已经洞悉两个自然现象的表象性特征,已经能够根据地面的摇晃判断出地震的发生,但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要借助“天诫论”针砭时弊:“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修政恐惧,则转祸为福”。这种把自然现象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做法,对科学发展极为不利,也为他日后的仕途悲剧埋下了伏笔。
科学思想的诞生与张衡的贡献
从另一方面看,地动仪的诞生已具有物质基础。随着汉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丰厚,悬挂物———天然验震器已经普遍、大量地进入平常人家的生活。从汉墓的壁画、汉画像石、汉代青铜器和汉代的家具工具中,我们可看到形态各异、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悬挂物(图2)。比如奏乐用的特钟、鑮、铎、编磬和编钟,生产工具的悬垂、吊锤、纺线锤和吊桶,宫室和幄帐中的羽葆、流苏、方胜、穿璧等垂饰璧翣,庖厨中的吊篮、吊肉和楼阙悬挂的鲜鱼,还有用青丝和麻绳贯穿吊起来的铜钱等等,举不胜举。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汉代已经出现了用铜链悬挂的青铜器,比如1974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图3)和1968年在河北满城出土的提链吊壶(图4)。从铜链的精工程度和总长度上看,它们摇晃的阻力很小,摆动周期也比较大。因此它们对地震的反应,无论是汉代还是今天的地震,都会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大的摆幅,实为天然验震器的千年精品︖
这些悬挂物,对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非地震性的振动(即垂直方向运动)是没有反应的,即便人们清楚地感到了地面的颤抖和颠簸,它也不会晃动。但对地震却不然,由于张衡时代正值地震高活动期,“地摇京师”“地动山摇”“旋又地坼”的现象频频出现,悬挂物的明显反应也就自然地、反复地见诸于人们生活中。特别要指出,汉代“起庐舍,高楼连阁”(《续汉书》),“造起大舍,高楼临道”(《后汉书》)和“仙人好楼居”已成时尚,谯楼、市楼、仓楼、望楼和碉楼等三四层高楼建筑相当普遍,类似于未央宫、九庙、灵台、辟雍等建在夯土台上的大型高台建筑群,也堂而皇之地耸立在各郡国都城里。对地震而言,高层建筑的结构响应会大大超过地表,造成悬挂物的强烈摇晃和持久不停。像图3、4那种悬挂在高处的吊灯和吊壶,地震时出现十分剧烈地晃动是必然的结果。于是
地震←→悬挂物摇晃
二者间表现出的大量的、反复的、稳定的对应关系,具有明确的排它性,极易被广大群众察觉而形成共识,更会因为地震时的极度恐惧而留下深刻印象。众所周知,人对自然现象的受众度和认知性,古今中外没有区别。比如震后的群众往往讲不清楚地震的过程,但无一人会忘掉地震时悬挂物的摆动、吊灯的摇晃,更不会对那种身不由己的强烈摇曳和物品晃动毫无察觉。东汉时期的“地摇京师”,“地动摇尊”,“地动山摇”,正是古人对这个反复出现的特殊现象的明确结论。因此,把悬挂物的震时晃动推断为诞生地动仪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应该是合理的。
一般而言,古代的科学仪器都是对宏观自然现象的简单模仿和缩微,比如圭表、漏壶、风标甚至浑仪。张衡的不同在于,他在模仿天然验震器时创造性地做出了两个重要的科学贡献,使地动仪的科学地位和深远影响变得格外突出:
(1)获得了地震发生过的物质证据。天然验震器的唯一缺点是不能保留运动痕迹,悬挂物晃动完毕,不会留下任何物质结果,人又不可能时刻监视悬挂物的运动。这个先天性缺陷是张衡第一个解决的,他设计的“龙首吐丸”机构留下了悬挂物运动的记录。也就是说,拿到了蟾蜍口中的铜丸,就拿到了地震发生过的物质证据。由此,天然验震器升华成了一件科学仪器———悬垂摆式验震器,而人类的测震学正是从这个地方迈出了光辉的第一步。张衡的这一步迈得很伟大,直至1894年前后人类才迈出了测震学的第二步———利用地震仪把静止的实物证据变成了时程记录图,一直使用到今天。
(2)设计了触发机构,解决了对微弱信号进行检测和放大的技术途径。尽管地动仪利用了悬挂物的惯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在地震波的微弱而低频的作用下,都柱的相对动量远远不足,直接靠它来驱动整个机构还是不行的。张衡设计了一个触发机构———关,用大质量体的“都柱”巧妙地开启小质量的关。这个动作所需的动量阈值是极其微小的。于是,通过“施关、发机”两个步骤,先后释放了关和龙首处预置的位能,解决了灵敏度和信号放大的问题。从专业上讲,“关”的存在是地动仪成功测震的一个极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也是史料可靠性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种触发机制的设计思路在现代强地震仪上也要采用,是张衡的另一个重要的科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