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讨论也逐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件事只要受到大家的质疑,就免不了会被拿出来讨论,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很快就会被大家找到。
在众多的话题当中,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是热度居高不下的一个,毕竟都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教材,在人们的讨论之后,一些不那么恰当的内容就会被淘汰掉,而不久前,著名的张衡地动仪也被移出了教科书,这是为什么呢?
张衡与地动仪
对地动仪这个东西我们应该都还有印象,虽然它并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每次地震发生之后,还是会有人提上一嘴,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它和它的发明者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尤其以博学著称,涉猎的领域从天文到数学,从文学到地理,基本上都小有成就,而且此人家世背景也不一般,爷爷是当时蜀郡的太守,自己也很争气考上了功名,成为了朝廷的一名命官。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张衡年轻的时候其实还是对学问更感兴趣,喜欢在各地游历,16岁就自己到处跑,对他来说这可不是贪玩,而是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
比如在他的一些作品当中就能看到秦汉时期的古都相关的描述
,也确实是自己去过的地方,张衡属于那种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除了自己写点东西之外,还爱好各种机械制造和算术物理之类。
很多人也声称自己兴趣广泛,但是真的研究起来又都是浅尝辄止,什么有用的东西也留不下来,而张衡不管学什么都是富有成果的,
在文学方面他是当时有名的汉赋四大家之一,在数学方面留下了著作
《
算罔论
》。
在天文地理方面就更多了,除了一些论述文章之外,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的地动仪了。
历史资料显示,
东汉在历朝历代当中是地震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
,
光是引起巨大社会经济损失的旧有二十多次
,是朝廷非常头痛的一个难题,所以就有人提出,如果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就能避免一些严重的后果,至少减少人员伤亡。
当时有很多说法,比如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从天象的变化来预测等,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张衡游历过很多地方,对于地震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影响深有体会,所以便下定决心要实现地震预测。
公元132年,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诞生,按照史书记载,这架仪器看起来造型奇特,但是威风不减,最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地预报了一次地震,
仪器一个方向上的铜球掉进了蟾蜍的嘴里,几天后便传来地震发生的消息
,也就是说确实是有用的。
地动仪到底什么样?
我们在一些书籍当中也看到过的张衡地动仪的图像,似乎除了造型好看,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具体的工作原理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说得很清楚,其实
这些都是后人根据史书资料的描述进行的复原和猜测,真正的地动仪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工作的,我们其实并不能确定。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仪器,专家们对东汉以及后续朝代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虽然零零碎碎的都有一些提及,
但是真正正面描述的还是只有《后汉书》中那段不到两百字的记录。
按照这段文字的说法,张衡的地动仪真的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是不管地震专家怎么推想,也无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还原出这个仪器的样子。
目前来说讨论表多的两个模型还原版本,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王振铎的成果,他的做法是
将最关键的触动机关设计在一个圆柱体上
,但是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肯定。
另一个就是本世纪初的来自
国家地震局的冯锐的构想
,他认为的
地动仪应该是有一个悬垂摆结构的
,这样能够实现更细微的感知。
不管是王振铎还是冯锐还原的地动仪,其实都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预测地震的能力,至少就我们目前能够掌握的信息来看,
地动仪可以实现的最多就是反映地震,也就是根据震动同步作出反应,而不存在预知。
与此同时,很多关注教科书编写的人员也对这个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找不到能够支持地动仪科学性的论据,那么关于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的内容就应该被移出书本。
科学的精神本身就是事实就是,一个只有寥寥数语描述的仪器被当作神器一样,却不能解释清楚其原理,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个好的内容。
而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历史上有很多我们今天还没有证实的发明创造,
如果仅仅因为这样就从书本当中移除,其实也就切断了学生对这些东西了解的渠道
,尽管其原理还没有完全得到阐释,也可以直接把这一点说清楚,供学生了解即可。
结语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管关键就在于要将细节之处说清楚,不能让学生模棱两可地知道有一个地动仪,据说有用但却不知道是怎么个有用法,即便是正文被移出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引申的学习内容,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在课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