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奇迹地动仪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古人用智慧与汗水,创造了无数经典传世的作品及伟大的发明,它们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世界格局,更令后人自叹弗如。说起其中代表的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等。而由东汉时期张衡所制作的地动仪,更是其中最了不得的发明之一。在古代这样一个科学匮乏的时代里,仅仅凭借地动仪,古人竟能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及其方位?它的作用让人不由大呼神奇,更被视作奇迹。
也正因此,它一经亮相,便令人好感频生,却殊不知,我们时常看到的这个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原作,而是由我国博物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史书记载所复原创作,至今也不过70年。而在其后来的复原过程中,更是争议不断,就连曾被收录于教科书中的部分,最终也被“删除”。
张衡和地动仪被教科书删除?
事实上,早在2010年人教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本来介绍张衡和地动仪的部分,已经不见了踪影。直到2016年时,课本的正文、课后活动及知识拓展部分仍然没有张衡与地动仪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直到2018年时才有所改善,课本中提到了张衡与地动仪,却删除了其中的正文介绍。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解释道:张衡及内容其实并未从统编教材中删除,只是在教材的编排上做了调整,相关内容都可以在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法治教材中找到,而这也是引起大众误会的原因之一。
地动仪是否靠谱?
不过,虽说误会最终被澄清,但人们对地动仪的看法却是争议不断。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地动仪,是王振铎先生参考《后汉书》记录的那200字,通过直立杆原理来构建完成的。由于他并非地震领域专家,因此他认为,地动仪预测地震的原理是这样的:每当有地震发生时,内部的都柱便会倒向其他方向,从而触发机关,完成地震预警。但是,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粗糙,毕竟预测地震是一件极其精密的事,如果按照这套说法来做。别说地震了,万一有人跑跑步,跺跺脚,只要力度一大,都柱都有可能倾倒,提前预报“灾情”。也正因此,万振铎的挚友,中科院院士傅承义就指出该原理的不靠谱性,他认为:“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来自各界的质疑及为其正名的专家
此外,方舟子也认为所谓的地动仪其实并不靠谱,古代地动仪的故事更是瞎编乱造,以讹传讹。而奥地利专家雷立柏甚至专门写书:《张衡:宗教与科学》试图将地动仪的制造归结为编造和宗教式的崇拜,失传也是相当正常的。但是却有更多专家相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具备地震监测的功能,只是由于资料过少,至今无法复原。
“地动仪”再现江湖
为了让地动仪“动”起来,专家们可谓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不眠不休之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冯锐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和王振铎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地动仪测震的原理并非是“直立杆原理”,而是“悬垂摆原理”。这一次,通过新的原理试验,冯锐团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当公元134年陇西地震的模拟地震波出现时,新的地动仪立马做出反应,完成了地震感应测试,同时在接下来七天的实验过程中,地动仪也都没有失手。只要是横波,地动仪都能感应到,并做出反应,而纵波(人为制造的声响)则无法影响到它。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地动仪的完全复原,并达到史料记载的那般灵敏,学界并不看好。毕竟现今所有关于地动仪构造的记载不过百字,研究相当困难。但却至少证明了,地动仪并非虚构,它是真实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