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十三朝古都洛阳,究竟在不在地震带上?不然张衡为啥要发明地动仪

十三朝古都洛阳,究竟在不在地震带上?不然张衡为啥要发明地动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小趣事 访问量:2117 更新时间:2023/12/30 4:36:06

众所周知,河南洛阳是一座老城,它身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有105个皇帝都住在这里。东汉时期,衡发明了地动仪,开创了中国地理研究的先河。虽然张衡的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只是复制品,而且这个复制品还不能工作,但也不能说明,张衡的发明就是失败的。

张衡的地动仪有科学的一面,那时的科学水平非低下但通过张衡地动仪却可以记录地震,尽管不知道地震的强度,也不知道震中的具体位置,但这仍然是一种巨大进步,是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进一步了解。

那么问题来了,张衡是河南人,他发明地动仪的最初原因是什么?难道当时的河南很容易地震吗?身为古代皇城的洛阳究竟在不在地震带上呢?

先说一下什么是“地震带”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学家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勾勒出了遍布全国的“地震带”。而中国的地震带刚好分为三个,一个是西南地区,一个是西北地区,再有就是华北地区。以三个地区为代表分别是四川汶川地震,陕西关中地震河北唐山地震,而河南省洛阳市刚好就避开了中国的地震带。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地震的记录很少,即使有也没有产生什么大的损失。即使出现其他灾害比如旱灾,因为洛阳位于黄河边上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而水灾方面也只有洛水泛滥毁坏唐朝皇宫几间房子而已,另外特别神奇的是,黄河改道无数次,从未在洛阳附近改道,所以黄河对于洛阳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整体来看,洛阳盆地的确是一个非常安稳的地区,它处在地震带的缝隙中。现在关于地震的成因一般分为大陆漂移和海洋板块扩张,像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因此,地震更多的是发生在山区。

刚刚也说了,洛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建城史长达几千年,建都史更有一千五百多年。要知道,古代人对于都城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倘若这块地方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想必也不会在此建都长达一千五百年。

说完这些,笔者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从夏商周开始就选择建都洛阳这个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成功避开了各种潜在的灾害。不知道如今住在河南洛阳的朋友们,是不是也深有同感呢?

标签: 张衡

更多文章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言地震,为何教科书将其删除?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衡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对整个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发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就是由张衡发明,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地动仪。直到今天,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得以通过小学教科书中的《张衡传》被广泛流传。张衡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所著《灵宪

  • 张衡地动仪的三个谜团:古人的科学水平和认知维度,或许是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张衡

    在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它强!这是某专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价,也是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的原因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从东汉史书中发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的描述,这个描述只有几十个字。这位考古学家根据描述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进入了教科书、博物馆、科技馆,后来被房梁上的肉比了下去。如果史书

  • 张衡地动仪为何被移除教科书,几代人真都被“骗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爱屋标签:张衡

    前言“万祀千龄,令人敬仰”对于中华文化中的地动仪,郭沫若先生为此题词,这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是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赞赏,也是现代人仰视先人的态度。▲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一、心系天下东汉时期,常有地震发生。地震就现在而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最让我们值得铭记的就是汶川地震

  •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张衡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说起中国跟韩国的渊源,大家应该有不少话要说。在古代,韩国可以说是比中国落后不少,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出现很多厉害的科学家,也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并流传后世,直至今日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部分。而自从端午被韩国抢先一步申请为他们的东西之后,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课本,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直言:不如房梁上吊块肉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张衡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在向前推进,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美景、人类巧夺天工的制品,都在不断断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创造,我们现在才能过上如此现代化的生活。可是“预知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哪怕你用五百年后的思维创造出的制品,到了千年之后又会觉得这有些落后陈旧了。张衡所制造的

  • 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上海交大教授:司南模型也该删除

    历史人物编辑:兰兰小糊涂标签:张衡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是王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不具备验震器功能。(张衡地动仪的作用是感知地震的发生方位,不是提前预告地震将发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唐山大地震时完全没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张衡

    地动仪这东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经在教科书上写的有。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四大发明,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智慧结晶。其他几种都比较常见,或者都用过,唯独这地动仪比较陌生而又神秘。中国近些年发生过不少地震,却从没听过地动仪有什么新闻,让不少人对地动仪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现存的地动仪确实是假的,唐山大地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语文课本,老教授:房梁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张衡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场在当时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现在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嘘。这篇帖子甚至直言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来讲就是伪科学,不可能记录地震。2018年更有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本的教材中,有

  • 被骗了这么多年!原来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张衡

    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吗?说的是“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乃知震之所在。”下面还配了一张图,底下有几个蟾蜍张着嘴,上面有牙机握着铜丸,中间是一个长长的都柱,当有地震发生时,长长的都柱会向侧方倾倒,触碰牙机,铜丸坠落到蟾蜍口中。显然这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真相

  • 张衡地动仪遭质疑,被移出历史教科书,真的不能预测地震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张衡

    汶川地震时,举国悲痛。人们无一不希望能有台仪器准确预测地震发生,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可惜现在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电视台上所谓的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过之后才预警的,但仅仅提前几秒几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损失。或许有人会想起教科书上让人以之为傲的张衡地动仪,它不能预测地震吗?为何汶川地